怪房客

剧情片法国1976

主演:罗曼·波兰斯基,伊莎贝尔·阿佳妮,茂文·道格拉斯,谢利·温特斯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怪房客 剧照 NO.1怪房客 剧照 NO.2怪房客 剧照 NO.3怪房客 剧照 NO.4怪房客 剧照 NO.5怪房客 剧照 NO.6怪房客 剧照 NO.13怪房客 剧照 NO.14怪房客 剧照 NO.15怪房客 剧照 NO.16怪房客 剧照 NO.17怪房客 剧照 NO.18怪房客 剧照 NO.19怪房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08:42

详细剧情

  内向的波兰裔青年塔尔科夫斯基(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饰)独自来到巴黎,希望在此租住一间公寓。这间房之前的房客西蒙·肖(Romain Bouteille 饰)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跳楼自杀。在西蒙于医院中气绝身亡后,塔尔科夫斯基顺利地成为了新的房客。  乔迁之喜并未给他带来太多欢乐,周遭的压抑气氛无时无刻不在侵扰他的神经。这桩古老的公寓中住着许多古板沉闷的人,他们抱怨塔尔科夫斯基制造过多的噪音、联名排挤其他房客……这个可怜的青年虽然小心应对,却渐渐被他们逼向绝境。塔尔科夫斯基开始意识到西蒙·肖自杀的原因,他同时发现,自己也正被这群怪房客引向毁灭的终点……

 长篇影评

 1 ) 太理解男主被逼疯了

这部电影拍的太好了,身同感受啊,太理解他的心情了,不光是过去,连现代也是,巴黎的老房子隔音非常差,邻居个个都是事儿逼,巴黎租金三万块人民币租的房子邻居说话都听的到!瑞典也一样,我之前住瑞典一进门说一句话隔壁就狂敲墙,晚上说话都要压低声音,连洗完头吹头发都要小心翼翼的,就怕吵到隔壁的,一点点声音都受不了的,隔壁一般敲墙一次就来敲门了,真的可怕,而且听说有些房东你和谁住,有没有小孩,做不做饭都要管,在国内根本没这种情况,有钱了最好自己住别墅隔音方面做好, 我在长沙KTV看到那些五星级的KTV隔音做的太好了,长沙通程大酒店的KTV里面有两间暗房,门就在楼梯上,里面音响歌舞响震天,站在门口一点声音都听不到,值得学习。

 2 ) 一个外来者的死亡

房客Trelkovsky是个外来者,瘦小,礼貌,毫无攻击性。开场那个大环绕镜头把整个故事的环境交代得十分清楚,这是一个封闭的社会,而作为一个外来者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这里的一切。近乎前一半的篇幅都在用各种事件来描述Trelkovsky和外在社会的冲突:
门房和她的狗
房东和他的管家 (关于房租的讨价还价)
医院里的护士 (Trelkovsky同样是以闯入者的身份)
咖啡厅 (老板推荐巧克力与万宝路而他喝咖啡抽Gauloise Blue)
教堂里simone的葬礼 (牧师和耶稣像让他喘不过气)
开Party吵醒了邻居
……

所谓量变产生质变,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细节冲突最后造成了T先生人格的分裂,以及最后的自杀。所谓的凶手在T眼里是他周围的那群邻居,而实际上呢,门房女人和房东在他第一次坠楼后都表现出了同情心,并且尽快叫来了救护车。压破T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棵稻草也是他自己把一位敲门的老头误认为成了房东。

所以,周遭的世界并不能成为T先生死亡的唯一理由。波兰斯基在此没有下一个谁对谁错的判断。这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缺点。和《Rosemary's Baby》相比,两部电影都涉及到一个相同的桥段,主人公都怀疑周遭在迫害自己,不同的是Rosemary的确遇到了魔鬼信徒,而T则是臆想,所以从《怪房客》出发可以对社会、政治甚至民族历史等元素进行阐释讨论,而Rosemar‘s Baby少了一些可能性。然而本片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过渡来解释T先生为什么会把自己变成simone,上文所述的那些情节冲突可以作为一些铺垫,但无法成为一个绝对合理的解释来源,远不如Rosemary所遇到的魔鬼信徒有说服力。类似的例子还有《闪灵》,因为作为一个观众是无法从中获得绝对的“感同身受”的体验,让T或者闪灵中的Jack完全投射在自己身上。

回到T先生身份冲突的问题,片中出现了好几次对于他身份的提问,
“你是法国人吗?”
而T先生的回答很有意思,我是波兰人,但我也是一位法国公民。
这回答很具有现实感,因为波兰斯基本人就是一个出生在法国的波兰后裔。很容易想象出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在进入一个新社会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吃穿住行,样样不顺,就如同T先生和波兰斯基本人所经历的那样。

若是内心强大的人,完全可以保留住自己的身份认同,不论是波兰人还是巴黎人,完全自卑的人也许会毫无保留的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地道的房客。可T先生却夹在中间。

生性自卑胆小的他试图融入这个封闭的社会,但半途而废,转而想为现有的一切发起抗争。好比穿过一条车水马龙的街道时,最危险的行为不是迅速地毫无顾忌地跑过去,而是跑在半路,突然犹豫的一下。

恶脸相迎的房客们固然不惹人喜爱,但也绝称不是杀人魔鬼;客气礼让的T先生毫无过失地失去了生命,但也让人同情不起来。这里只有死者,没有凶手。

 3 ) 有一些人,他们见不得阳光的

酝酿了很久,终于把这部怪房客看完,波兰斯基确实值得才华横溢这个词来形容,从自身的表演、镜头语言、悬疑的制造、场面调度再到影片的内涵,这部片子确实没有让人失望。这类心理惊悚的电影应该是希区柯克、大卫柯南伯格、大卫林奇、大卫芬奇、保罗范霍文等很多导演的最爱,不过希式的惊悚过于纯粹,柯南伯格与林奇又过于追求心理方面的扭曲探讨,芬奇与范霍文则长于拍类型化的影片,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波兰斯基的现实感似乎更强点。源于生活的惊悚远远大于电影本身的惊悚,现实的真相才是心理崩溃的根源,有那么一些人,长期在潮湿阴暗下生长,心理如水瓶般脆弱敏感,他们见不得也看不见阳光。 说回电影,罗曼波兰斯基饰演的塔尔可夫斯基在巴黎找寻住所,看好一间公寓后却被告知前任房客因不明原因跳楼自杀,而门房、房东、邻居也多多少少显现出出排外、狂妄、不友好,再与塔尔可夫斯基对比便立即能够看到这种反差,一方是强势、正统,一方是懦弱、逆来顺受(单纯且善良?),这样一对组合瞬间可以引出无数种剧情,这种情势下弱势一方势必改变,要么融合变成强势方的一部分,要么则鱼死网破反对压迫自杀成仁,按照一般戏剧冲突的安排来看,鱼死网破应该会是必然的剧情发展方向。既然导演已经在开头就给出了结果,那么就必须尽可能丰富过程,很显然波兰斯基很擅长做这件事。 在给出最基本的二元冲突后,影片开始介绍相关的人物与场景。首先是塔尔科夫斯基去看望前房客西蒙肖时认识了阿佳妮饰演斯特拉,年轻有魅力的斯特拉在失去友人的悲痛中与木纳善良的塔尔科夫斯基擦出了那么一丝火花,主角的爱情线也就此清晰化。其次,是主角的友情线,跟公司的一帮朋友开party到半夜,最终由于打扰邻居不欢而散,很显然,他与这群朋友的关系松松散散,甚至如同陌生人般了解相当有限。爱情与友情线外,公寓对面的餐厅也是多次出现的场景,老板与服务员并不欢迎他,这一关系对于主角的心理安全感起不到任何作用。孤独似乎是塔尔可夫斯基生活的全部,黑暗,无底。除此之外,西蒙周的追求者、若有若无的两个房客、西蒙肖的富二代友人似乎是整个电影里边屈指可数的积极人物,或许人们总是对陌生人的照顾与理解倍感亲切罢,但其实对塔尔可夫斯基一步步得滑入深渊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那么再来看这一伙“凶恶的邻居们”,传统、顽固、排外、冷漠、自私似乎是电影专门给出的几个标签,严禁喧哗,阻止聚会,不能带女人回房,塔尔可夫斯基处处受到欺辱,而不明原因自杀的前房客、神秘的洞中牙齿、荒诞的厕所布局则更加推动了主角心理的异化。邻居的这一要求确实有过于苛刻之嫌,但导致这一结果的不光是邻居的冷漠与自私,也要归结于主角的懦弱与逆来顺受。 从最初在教堂里参加西蒙肖葬礼时,教父的一席诅咒魔鬼与黑暗的话让主角产生莫名的代入感,满头大汗仓皇逃脱,作为外来人的塔尔科夫斯基从一开始就难以找到自我。后来家中被盗准备报警,则被房东以维持公寓名望为由加以阻止。邻居从始至终的不间断骚扰与威胁,前任房客自杀的阴影,更是让敏感的主角不间断得思索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应该怎么做,顺应邻居接受恶魔?反抗自杀?来自于潜意识的反抗意识让他产生了反抗至死的意志,这一绝对化的意识转变甚至开始改变塔尔可夫斯基的主观意识,甚至反抗的主体也不是“我”,而是以前房客之名。最开始的意识转变并不明朗,神情恍惚的塔尔可夫斯基沿着蜿蜒的楼梯过道终于到达那间诡异的厕所,在厕所墙壁上看到前房客西蒙肖的埃及象形文字,而回头瞥向房间的时候竟然看到了自己,跌跌撞撞回到房间,再去看那间厕所的窗户,里边赫然出现了死去的西蒙肖,第二天起床也发现了自己脸上的浓妆以及昨夜穿过的长裙,主角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自我意识的混乱与模糊:“我就是前房客,他们要杀死我”,到此,塔尔科夫斯基的主观意识也完全混乱,主动去购买假发、高跟鞋,穿上前房客的长裙。意识已经完全混乱的塔尔可夫斯基即便在情人斯特拉家中依然疑心四起,在路上遇到好心的警官、医生、老夫妇也已经完全无法扭转癫狂的意识。 经典的跳楼一幕则相当让人惊艳,从塔尔可夫斯基转到窗户,再到外景看戏一般的邻居们,镜头的调度与音乐的配合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然而高潮并未到此结束,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 stranger,初跳并没有死掉的塔尔可夫斯基在意识上变得更为怪异,房客们化为蛇精与恶魔咄咄逼人,主角的迫害狂想症甚至带来了身体机能上的进化,蹒跚爬上房间开始二跳。这样一种重复自杀的剧情设置充分表现出宿命论的悲观主义,现实对心理的扭曲也达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剧情构思应该与波兰斯基早年遭受的诸多压迫与排挤有关,当然导演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也被美帝欺压,因此似乎可以将本片视为波兰斯基回忆往昔岁月压迫史与屈辱史的自传,但是其实在片中邻居的压迫与欺辱并无特别过激之处,塔尔可夫斯基自我意识的迷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产生,有那么一些人,长期在潮湿阴暗下生长,心理如水瓶般脆弱敏感,他们见不得也看不见阳光,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角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吗,相信导演也在寻求答案。 I wondered how any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 ——Wuthering heights

 4 ) 【电影随笔】《怪房客的“恶”》

看完波兰斯基的《怪房客》你不自然的便会觉得有一种冰冷且恐惧的感觉在身体的某个地方流窜,想伸手去抓,但又总不知道具体位置是在哪里。《怪房客》是波兰斯基著名的心理惊悚片代表,他真真切切的让人感到那一种“惊悚”和没由来的恐惧。看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它很著名,但是要在网上找到它却还是要费些力气的。
    
    影片一开始便是摄像机扫视过故事发生的那栋单元住宅,众多的面对面且让人不由产生紧张的窗子。这一个镜头让人不知不觉就会想到希区柯克那部著名的电影《后窗》,而在某些气质和精神上,这两个故事总是有着莫名的联系。故事很简单,波兰裔的法国人特雷克斯基在一栋单元里租一间房子,单元里住着的房客都是那些心里霉变,心怀恶毒的人们。这间房子的前任房客不知什么原因跳楼自杀,如今重伤在医院。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主人公到了医院去见自己房子的前任房客,女房客全身绷带,张开的嘴里有一颗牙齿不见了,女房客不知缘由的尖叫……这些在特雷克斯基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房子的主人基先生警告特雷克斯基不要在房子里弄出任何的噪音打扰他人,不要带朋友或女人来这里,特雷克斯基都答应了。他是一个有些内向、憋屈的小人物。
    
    整部影片的色彩都是阴沉的,出现在其中的巴黎没有一天是有阳光的。影片一开始就让观众感到紧张和局促,总会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在这样的心里下,我们既担心主人公接下来的遭遇,却又在心底渴望他会遭遇到不幸。影片中没有人说话是高声的,都似乎是小心翼翼且十分的不情愿。波兰斯基让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在对话和对话时的神情与各种二样的细节里表现,让我们提前就意识到那些房客将会做出些什么。
    
    搬进新房子很顺利,但在衣橱里发现前任女房客的一条裙子,再墙上的一个洞里发现一颗牙齿,这些都有些让特雷克斯基由此而疑惑,但是却也没太在意。周日因为带朋友回家喝酒听音乐而被其他房客警告。他答应不会再有下次。一对奇怪的、被其他房客排挤的母女来和他说话……渐渐的,几乎是无人察觉的,主人公听从其他房客的话,不在房子里制造出任何的噪音,按照其他房客所希望的那样做事情。他也感到自己的这些变化,他也反抗,他觉得自己被那些房客控制住了,他反抗,但是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一次房客联合签名想把那对母女从单元里撵出去,主人公不想牵涉进去因此被其他房客警告。这是电影里一个重要的事件,也是压垮主人公心里的稻草。他在回家的走廊里看见一个流浪女人在歇息,但在他的眼里却是那个威胁警告他的房客,他感到那个房客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他感到窒息,跌倒在地。这是主人公从原本心里的不安渐渐地走向异化。他经常看到公共卫生间里有站着的一动不动的男人和女人,而当他自己进入卫生间却从那里看到了站在楼上的自己。他察觉到那些房客是想把自己变成前一任跳楼自杀的女房客,他们也是想让他像女房客那样自杀。他尝试反抗,却在回家之后用女房客的东西涂脂抹粉,并且打掉了自己的一颗牙齿也藏在墙里面。他开始把自己打扮成女人,变成女房客……
    
    电影里让人恐怖的一部分便是看着主人公渐渐的变成他原本一直在反抗的女房客。他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变成女房客,搔稍弄姿。电影里他说:“他们是想让我也自杀……”而接下来他所说的话让人大惊,他说:“好啊,那我就死给他们看看!”
    
    到这个时候主人公的心里异化已经接近完成。他看周围的一切都是不可信和想要谋害自己的,他像一只惊弓之鸟跌跌撞撞的想要逃走,最后却只能回到那间屋子里。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特雷克斯基穿着女装坐在屋子里,他看到女人的头像皮球一样被抛起来,他看到那些房客绑了那一对母女,让他们穿上可怕的小丑服装。他听到又上楼的脚步声,听到敲门声,看到有手从窗户里伸进来……
    而整部电影的高潮便是最后当他站在窗台上准备跳下去的时候,他看到那些鼓掌、欢叫的房客,他们像在剧院里观看戏剧一样等待着他的表演。他纵身跳下,而不可思议的是为了让那些房客能“看看我的血”而第二次的跳楼。那些房客在他的眼里变成毒蛇、刽子手和凶恶的小丑。影片到这里我们便能听到导演波兰斯基想说的话“让你们看看我的血”。“他人的血”,波伏娃这样说。那些房客通过看他人的血达到高潮和刺激。
     
    导演波兰斯基曾在纳粹的集中营里待过,对于人性的真实和了解自然胜过其他人。纳粹、集中营、谋杀、人性……这些在那些经历过二战,尤其是在其中深受其害的犹太人来说这是一次地狱般的经历,却也在其中窥探到平常状态下不会出现的人性之恶。《怪房客》通过那些房客让原本正常的人心理产生扭曲和异化,这也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纳粹集中营的那些特殊年代。集体的、他人的作用会轻而易举的成为毁灭他人精神,进而摧毁肉体,而许多这样的过程几乎是潜移默化的,身在其中的人甚至根本就不会察觉。这样也就造成了最后结果的悲哀,当你发现怎么回事时,也已经为时已晚了。
    
     萨特曾经提出了颇为迷人的“他人即地狱”一说。而在这部影片中,通过那些人与人的冷漠、隔阂和互相猜忌、不信任而导致的最后结果,无意在某些方面也在呼应这句话。但影片中的那些“他人”是什么样的人?那是一群老头老太,脾气古怪、性情冷淡、市侩和狡诈,而用恶毒一词来形容他们也是不为过的。他们普通,和许许多多那样的老人一样。一辈子做一份工资,退休后待在封闭、寂静的房子里。他们似乎是用一辈子在和别人勾心斗角。房客联合签名排挤他人,对于他人没有任何的同情和关怀,只有利己的利益而没有任何温情。“温情”这个词在这整部的电影里都是缺失的,无论是电影的氛围还是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冷漠的独孤存在,即使相交也不会有任何的交情产生。
    
    这样的世界、社会是让人恐惧的,这也许也就是这部电影自始至终让人不安和紧张的原因之一。由导演自己所扮演的特雷克斯基是一个小人物,安分守己的工作,对人唯唯诺诺没有任何脾气,这样的小人物原本应该按着自己生活的线路安全无意外的过完一辈子的,但却唯独是他们受到伤害,被他人和社会迫害,扭曲和异化。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写人异化高手的卡夫卡,在《变形记》里变成昆虫的格里高利,在《地洞》里那个始终感到不安的小动物。这些都是小人物,在大历史叙事中被忽视和无关紧要的人物,但是他们却屡遭伤害,成为社会和他人手下的牺牲者。
    
     波兰斯基电影里被扭曲和成为牺牲品的小人物,这似乎就成为了二战中那些原本置身其外的无数小人物,他们本不该被牺牲,但却难逃一劫。那些在欧洲各地低调,安静生活的犹太人却成为了纳粹魔掌中最先被毁灭的。毁灭他人的并不是无形、虚幻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人。二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中暴露人性之恶的最重要表现之一。在那样的灾难和毁灭之中,人性中的“恶”便开始猖獗。一个人的恶破坏力总有局限,但是当众人的恶聚到一起,那么破坏力也就不可想象了。
    
    这些房客都是小人物(nobody),但是他们却有着毁掉他人(女房客和特雷克斯基)的能力。我们也必须问一问,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电影里那些房客的性格似乎是和周围的环境、那栋单调、枯死的单元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也在其中被无形的异化。在二战中纳粹建造集中营,有多人竞相应聘,就像2008的电影《朗读者》中的汉娜,她也在应聘去集中营当看守。伤害他人中几乎有一种不自知的成分,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在伤害他人(房客并不知道自己在伤害特雷克斯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让人感到不安的事情。

        整部影片都让人感到绝望和疯狂。主人公仿佛宿命般走上了前任女房客的命运,成为那些“怪房客”们下一个牺牲的小人物。在电影的最后和女房客受了一样伤的特雷克斯基躺在病床上,在他的眼里他看到自己曾经来看女房客时的影像,于是他像电影一开始时女房客那样尖叫。而当电影结束,我不自觉地想特雷克斯基会不会就是那所房子的最后一任租客?会不会还有其他的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去租那间房子?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命运?我止不住的想,在心底幽暗的一处认为故事依旧还在进行。

                                                                                                                                           2013 5.12

 5 ) 你不是特雷克斯基,你是波兰斯基…

题外话:波兰斯基拍完《怪房客》后,便开始了自己长达三十多年的逃亡生涯。 我知道,这是波兰斯基的片子,可更渴望见到阿佳妮。结果却如此地出乎意料。从开始的期待到失望到无暇顾及,以至于最後几乎完全忘记阿佳妮的存在,眼里心里只看得见波兰斯基一个人。泪,也只为他一人流。 阿佳妮一出现,带着那熟悉的气息,仿佛刚刚从特吕弗的片场风尘仆仆地赶来看望一位好友。不过,在特吕弗镜头下神经质地让人抓狂的阿佳妮,站在波兰斯基身边竟然成为一抹救赎的亮色。却原来,阿佳妮只是神经质,波兰斯基直接就是黑暗笼罩下的癫狂。 波兰斯基闯进荧幕,名叫特雷克斯基。他紧张兮兮小心翼翼,努力收紧自己,没有一丝攻击性,不得罪任何一个人。即使面对不友好的对待,也已习惯忍耐,习惯息事宁人。这片子的色调就像特雷克斯基的内心,始终晦暗压抑,因为人和事太过不近人情,仿佛另一个世界的噩梦映射。 如果不是有"Fight club "之类的观影经验在先,如果不是对波兰斯基有所了解在先,对这片子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无疑会大打折扣。一个生性孤僻的人,害怕陌生,恐惧死亡,异装、幻觉,被害妄想接连出现……看他他一步步陷进去,在恐惧的泥潭中奋力挣扎,这滋味太过折磨人。 在阿佳妮的公寓里,喝醉了的特雷克斯基躺在床上,喃喃自语“如果把我的胳膊砍下来,那就是我和我的胳膊分离了;如果把我的胃和肾挖出来,就是我的身体和内脏分离了;如果把我的脑袋砍下来,那么是我和我的身体分离了 还是我和我的脑袋分离了?”一半清醒一半梦靥。此时的阿佳妮完全就一陷在情欲中的普通女子,她没有能力透视那颗心,也没有兴趣。她一边忙着脱他衣服一边说“我不喜欢思考复杂的问题”再转头,他已然沉沉睡去,在他唯一的避风港中。 如果不曾探望过西蒙,不曾搬进这公寓,不曾留着她的衣服,也许一切就不会发生。可是,谁有能力和冥冥之中的命运对抗? 他从一开始的怜悯,到害怕周围的邻居,到害怕自己成为她。潜意识却一步步滑向西蒙的精神世界。他穿上西蒙的衣服,涂红色指甲油,买假发高跟鞋,画极浓艳的妆。镜子里的女人,诡异却又风情万种。(我想起了约翰尼德普扮演的异装癖导演埃德·伍德)那一刻,他爱上了她,被高潮般地欢愉击感击中。 他的被害妄想日益加重,整夜挪动家具抵御“敌人”。邻居对此的恶劣反应和内向保守的性格更是助纣为虐。他开始弄伤自己,触目惊心。在濒临崩溃的边缘,他用残存的理性向阿佳妮求救。她似乎有些明白,试图用爱情温暖和拯救。只可惜,病入膏肓,为时晚矣。他摔他砸他撞车。 当一切的疯狂迎来最后的高潮,他已经是西蒙.奇尔。推开窗户,原来那些异象:那窗前的偷窥者,那被当球踢的人头,以及西蒙那张脸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窗户前屋顶上,邻居们鼓掌欢呼,期中竟还有他爱的斯特拉,笑意盈盈。 “时间到了。”那一刻,他就是她。推开那准备好的窗户,纵身一跳。人醒来,噩梦却远未结束。邻居的脸,个个面目狰狞。他从血泊中爬起来,声嘶力竭地喊,“我不是西蒙.奇尔,我是特雷克斯基!”那一刻,我的心都揪了起来。 他居然又爬回了窗口,再一次纵身而下!然后,他躺在了病床上,一如初次见面的西蒙.奇尔。伴着那声嘶吼,自始至终压抑的黑暗力量终于倾泻而出。我的泪水流下来,弥漫着心疼。 “你不是特雷克斯基,你是波兰斯基。”我多想走到病床前,轻轻在他耳边说一声。

 6 ) 浅谈几个细节

     《怪房客》无疑是波兰斯基对社会的控诉,童年时期的他跟随父母来到巴黎后不久便遭遇反犹排犹浪潮,他自编自导并亲自主演的此片展示的就是一个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找寻不到身份认同,并被冷漠压抑欲望催生暴力宣泄,最终成为社会的炮灰。在此想说说电影中个人很感兴趣的几个细节。
    片中的公寓属于巴黎经典的包围式公寓,打开卧室窗户看到的是三面满是窗户的高墙,大门也是厚重巨大的木质门。导演拍摄公寓从来没有让镜头仰视天空,而大门上繁复的花纹更让人觉得这公寓跟监狱一样封闭。尤其是Trelkovsky的房间,唯一的一扇窗户也是对着三面墙,无数窗户,以及诡异的厕所。
    旋梯第一次出现是Trelkovsky第一次来到公寓。那个镜头很有意思,导演故意用倾斜景框仰拍公寓的旋梯,造成漩涡似的眩晕效果,而Trelkovsky则由门卫女士带领着向漩涡中央走去,无疑是一个剧情暗示。后来旋梯也在Trelkovsky半夜上厕所那场戏中发挥显著作用。Trelkovsky在厕所中看到自己后,惊恐地回到家门口,这时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旋梯出现在走廊尽头,与Trelkovsky家对面的旋梯一起再次营造出漩涡似的眩晕感,就像迷宫一样没有出路。
    Trelkovsky的外国口音在他内心造成了与社会的疏离感,片中几度有人因为他的口音问他是不是外国人,而他总是很紧张的强调自己确实是法国居民。这种疏离感让他在法国人面前总是唯唯诺诺,面对房东和邻居也是近乎于卑躬屈膝的礼貌,不敢冒犯他们不敢犯一点点错误。片中也有多次性暗示,看李小龙时Trelkovsky和Stella互相爱抚然后激吻,却因身后的陌生人被打断;来到家里的朋友带来一个女人,后来喝醉后躺在他的下体上令他感到不适;他在Stella家喝醉那一晚本来Stella要为他宽衣解带,他却在呓语中睡去。这都导致了Trelkovsky欲望和心理上不断的压抑直至畸变。
    被影迷津津乐道的那段Trelkovsky醉酒后的呓语,其实在他去教堂参加Simone的葬礼时那个神父就已经提及,关于灵魂与肉体分离的言论让Trelkovsky局促不安满头大汗最后仓惶逃离。这又是一个关于Trelkovsky找不到身份认同的暗示,他不再知道身体里面的自己是谁。在最茫然恐惧无助的时候,他坐在卢森堡公园的喷泉池边,看见一个找不到小船的男孩无助的哭喊,这时一个女士走向前询问小男孩发生了什么事,并主动提出帮助小男孩找回他的船。接着Trelkovsky走上前去给了小男孩一巴掌,然后愤然离去。因为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人帮他,全是冷漠的人。房东为了所谓的“声誉”不让他报警,警察不信任他并要查看他的身份证件,一个邻居找他签名说要联名让一个可怜的女士和她的儿子搬走,就算作为旁观者,他也看到了自私的同事对其邻居的无礼和霸道。最后因幻觉以为Stella也在害他从而彻底丧失了对社会对人群的信任。
    镜子是很重要的一个道具。Trelkovsky家中放了至少四面镜子,当他在门厅时观众能看到两个他,接着镜头跟随他进入卧室,因为衣柜上的大镜子我们仍然能看到两个他,当他站在窗户边时,墙角的小镜子中再次出现他。这几面镜子给观众的感觉是窄小的房间中总有几个人存在,但却始终都是同一个人,成功营造出一种孤独逼仄的气氛。而镜子也总是意味着自我审视,Trelkovsky最开始在镜子中看到的是正常的自己,后来在镜子中看到化妆的自己后惊慌失措,最后他在镜中看到易装的自己时已不以为然。而那条贯穿全片的裙子最开始被他从衣柜拿了出来,下一个镜头又出现在了衣柜中。镜子和裙子都暗示了Trelkovsky在寻找身份认同,而当咖啡店的老板总是给他热巧克力和万宝路,当陌生男人在他面前哭泣与他拥抱亲吻他,当房东要求他也在晚上10点后穿上拖鞋走路,当他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把他当成Simone看待时,他便自然而然在心理上变成了遭受迫害被逼自杀的Simone,只是这一次,他/她决定要反抗。
    Trelkovsky那场跳楼戏非常棒。整栋公寓变成了一个剧院,所有人都端着红酒盛装出席,一边鼓掌一边大笑。而“舞台”就是Trelkovsky家的窗户,戏剧的高潮是他屈服于社会跳楼自杀。在他眼里,所有人都知道他要自杀却没人愿意阻止,反而是众望所归的结局。在主角迫害妄想症的背后暗藏的是导演对自私人性冷漠社会的指控。这场戏一共仅由3个镜头组成,第一个长镜头的场面调度和摄影更是令人惊叹。
    篮球/人头那个场景就算之前有被剧透,但仍被震撼了。特别是篮球落地过程中冗长的无声状态令人感到窒息。另外Trelkovsky半夜去厕所那晚,他先躺在床上想要拿椅子上的水瓶,结果整个椅子就像一个纸板一样直立在他床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后来他回到房间,向窗户走去的那个镜头同样出色,周围的一切都被无限拉长,怎么走也靠近不了窗户,给人绝望无助的感觉。
    波兰斯基的电影看得还不是很多,不过这部片让我对他早期那几部悬疑惊悚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定要把它们都列入看片计划内。

 短评

身份认同来自外来人的恐惧、猜测与邻居的刻薄。幻想中,男主感到邻居在设计害他,他同情的女人被抓住(面具与残疾),牙被拔出,想要的烟拿不到,头被踢到天上,厕所矗立的人(信念)消失(漆黑、而后变成西蒙周)。他只有蜷缩进西蒙周的体内,在众人掌声中纵身一跃。阿佳妮的良性引导收到污染。轮回

7分钟前
  • 半弦月
  • 推荐

怀疑、恐惧、压迫,波兰斯基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性的质疑。他眼中的世界从不是美的,是繁复的,冰冷的,令人不舒服的。正如欠缺了希望的绝望是不完美的。他的方式不是令我喜欢的。

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重看。强力聚焦有效达成认同,整体处于悬念中,但进展里发生了不当分裂:一是故事未失其现实性,而客观因素不足以导致最终悲剧,则肇因仍归咎于主观,批判未展开;二是认同基于主体,但主体自我分裂妨碍了更进一步的移情,这在内部形成不当反讽,主体自身处于被反讽位置,悬念被解构,张力就丢失了

10分钟前
  • 东遇西
  • 还行

那啥 这不就是用神经病的方式讲了一个神经病患者的故事么?毫无信服力好不好 难怪当年口碑票房双败 优点不是全没有 惊悚感营造得还行 波兰斯基自己演得好猥琐好像个GUY 邋遢古怪放荡的20岁的阿佳妮依然是个女神啊

14分钟前
  • 周鱼
  • 还行

波兰斯基的独角戏,阿佳妮成了可有可无的花瓶。手法沉稳老练,但剧情不够抓人,使主人公趋于崩溃的成因展现的力度不够。

15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阿佳妮!~!~~~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不能和圣婴挨着看

19分钟前
  • kulilin
  • 还行

波兰斯基早期心理惊悚佳作之一,展现一个外地人在邻居的冷漠猜忌和排挤之中走向疯狂的过程。波兰斯基近乎本色出演,而阿佳妮是怎么打扮都美艳无比。配乐和布景都极度压抑冰冷,开篇公寓综览和结尾舞台化长镜头惊为天人,篮球变人头,墙洞牙齿,厕所与木乃伊,异装与受害妄想,纸板化的椅子。(9.0/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究竟是谁怪,这是个问题。不合时宜的友善,非逻辑的谜团,性别的倒错,现代生活的扭曲与乖张,被模糊掉的正常性。他人即地狱。超现实的,对建筑的两次细致环顾,天井内的舞台与观众,梦魇,成为失去面目的一声尖叫。波兰斯基自己来得太合适了,阿佳妮即使这样也是美。

28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外来户小职员在巴黎被看低的苦恼经历,波兰斯基喜剧演技真心不错,女装瞎眼。不强调叙事所以没有深虐深疯的爽。两层眼睛的梗原来出自这里。我和我的头or我和我的身体这个问题超级嗲

33分钟前
  • paradiso
  • 还行

边缘疏离,看客心理,被窥视着的逼仄空间,凝滞而生的幻象与疯狂。阿佳妮风华绝代但未参与实质剧情,波兰斯基的局促自卑下隐隐蕴含着爆发力。剧作不算出色的一个,运镜却依旧耐人寻味。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神秘男子遭遇极品住户,鬼屋公寓接连发生惊奇一幕。是奇葩邻居故意刁难,还是异装男子故能玄虚,请看波兰斯基时间,真相只有一个。

3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8/10。在此类通过心理病人展现异象符号的片子里还算新颖,摄影和场面调度等方面仍属上乘。剧本极好,前半段平淡无趣缺乏张力,后半段才在对面前层层铺设的揭示中把气氛营造提升几个档次,波兰斯基的作品大抵如此。男主角装成女人的变奏过渡唐突得很,但是人头皮球一幕已成为经典。

41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吸取可可的后窗是邻居即犯罪,波兰司机的后窗是邻居即地狱

4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看了几篇解读,才勉强理解电影是什么意思。真实的受排挤,到受迫害妄想。但是从今天看来这些理由有点说不过去,自然也无法理解。跟现代中国硬盘相比,在法国的波兰人过得简直太好了,如果这点事就被逼自杀,那北京人口能少一半。

51分钟前
  • 砹韧
  • 还行

还能期待波兰斯基拍什么,何况他还是主演(其实我好生气,阿佳妮在片中故意自毁形象嘛,还要跟波兰斯基谈情说爱,要命!)

52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因为被社会斥拒而产生的恐惧,不仅仅来自外部,也出于一种小心翼翼的自我调适,你以为你一个低劣品、外来者变得更讨人喜欢、更低人一等就能融入环境吗?结局只能是丢失了自我,被影子吞噬。

53分钟前
  • souvent
  • 推荐

自己吓自己。波兰斯基的暗黑功力不错,暗示外来移民者和法国社会的格格不入和自身焦虑。就是阿佳妮戏份少了些没有物尽其用。《春的森林》金发萝莉伊娃爱洛尼斯科也客串了一下。

54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一会法语一会英语结果导致怎么调都会出现令人头痛的配音情形;阿佳妮的眼睛居然完全被眼镜和眼影遮住了,结果真像个风尘女的样子;最后十分钟太强大了,缺陷还是前面几处看似要展开的情节很遗憾没有下文;这个公寓匿名投诉、投票赶人的情节我之前究竟是在哪看过???

59分钟前
  • RIC
  • 推荐

《怪房客》的怪异是来自于人的心里,来自于我们对周遭的不确定和不安定性,来自于我们对人的设防和被设防影片的结局,那一声喊叫,就是惊恐和对人性疑问的总爆发。我们因为他人的对应而确定自我的存在,可是因为他人的目光,我们又能保持多少的自己?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