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

剧情片中国大陆2013

主演:陶泽如,李岷城,嵇波,胡先煦,郑伟,迟蓬,袁中方,墨阳,张喜前,谭群,王长玲,周天羽,张双成,许还山

导演:吴天明

 剧照

百鸟朝凤 剧照 NO.1百鸟朝凤 剧照 NO.2百鸟朝凤 剧照 NO.3百鸟朝凤 剧照 NO.4百鸟朝凤 剧照 NO.5百鸟朝凤 剧照 NO.6百鸟朝凤 剧照 NO.13百鸟朝凤 剧照 NO.14百鸟朝凤 剧照 NO.15百鸟朝凤 剧照 NO.16百鸟朝凤 剧照 NO.17百鸟朝凤 剧照 NO.18百鸟朝凤 剧照 NO.19百鸟朝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8:42

详细剧情

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陶泽如 饰)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本片改编自肖江虹同名小说。

 长篇影评

 1 ) 民间艺术唢呐的逐渐消失

      时隔上映26天 《百鸟朝凤》的票房将近8000万了,最初关注电影时 是方励的惊天一跪求排片 引起对该片的关注,当时给我的感觉,影方为了电影票房拼了。在前段时间看美队时 还在影院看到李安支持百鸟朝凤的视频,一直没有去看,昨天实在没啥可看了,把这部片看了吧。
     《百鸟朝凤》讲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民间艺术唢呐的逐渐消失。影片前半部分讲述焦三爷与两个小徒弟之间学艺点滴,天鸣不想唢呐,多半是父亲逼着让学,无天赋 但做事踏实 认真。蓝玉有天赋,人机灵,学东西快,焦三爷出活都先带着蓝玉。当焦三爷给天鸣第一只唢呐 ,天鸣激动的掉泪。百鸟朝凤一代只传一人,最后焦三爷选择传给天鸣。树林里 天鸣听出来的鸟声更多,危险中天鸣记住师傅的话唢呐离口不离手。这些都是选天鸣的原因吧。选传承人不仅仅看活好不好更多看做人吧 后半部分 游家班成立,天鸣当上了掌门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新鲜事物西洋乐队的引进,传统民间艺术唢呐面临淘汰,师兄们为了生计放弃唢呐选择去城里打工,焦三爷为了唢呐精神吹到吐血,最后也拯救不了唢呐淘汰的现实。当文化局的正局长上门请家班吹一场唢呐记录下来,焦三爷立马答应。焦三爷心里清楚 光靠天鸣 唢呐是传承不下去的。到最后结局 焦三爷死后确唯独天鸣自己在坟前吹唢呐。一代唢呐匠人最后却是这个结局,银幕外的观众看着心酸。
      唢呐只是众多文化艺术逐渐消失的一种,其实有很多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消失淘汰。
      影片焦三爷的饰演者陶泽如其实是个老演员了,小时候看过他演的电视剧《黑洞》,焦三爷的匠人劲儿演的入木三分。两个小徒弟小演员 演的不错。长大后的天鸣演的更木讷一些。
      整体来看电影一般,但在被特效的外国片子包围下,看看这种朴实的电影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完电影也许我当初认为下跪为了票房只是一个原因吧,更多是希望很多人能看到这部电影吧。据悉影片已延至7月6下档,看来票房过亿还是有希望的。

 2 ) 来自八十年代的一则民族寓言

近期的影院里,有一部叫《百鸟朝凤》的电影在静悄悄地上映着。在《美国队长3》为首的商业电影大潮中,也许没几天就会销声匿迹,但我要说,这可能是今年最值得去电影院观赏的影片之一。

影片的导演吴天明,今天的年轻影迷知道得不多,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风云人物。作为导演的吴天明,拍出过《人生》、《老井》、《变脸》等荣获国内外大奖的名作,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谓领一时之风骚。而吴导更为人所称颂的,是他成人之美的伯乐风范。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他亲手扶持了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拍出各自的成名作。可以说,没有他也就不会有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说到开拓风气、扶持新人,吴天明是他那一代电影人中的翘楚。正因为如此,他于2014年3月逝世的消息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影坛。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的遗作,其实在2013年就已经完成,并夺得了当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然而由于农村艺人的题材实在与商业流行太过格格不入,难以找到发行者,拖延至今年才得以公映。缺乏艺术院线的发行渠道是今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弊病,这造成《百鸟朝凤》这样的艺术电影无法定位合适的观众群,也使有心的观众难得接触到这类佳作。

影片讲述了传统唢呐艺术在新时代的遭遇。表面上,剧情的主角是年轻艺人游天鸣,他的学艺和成长贯穿了整个故事,而实际上,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才是电影的真正主角。通过徒弟的视角,老艺人对传统音乐的热忱,以及面对新时代的焦虑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实力派演员陶泽如饰演的焦三爷可谓形神兼备,将一个农村艺人朴实外表下的脉脉温情和铮铮铁骨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真正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也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民间艺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民乐的精神和灵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吴天明这代导演的心结。可以说,关于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贯穿了第四代导演和受他们影响的第五代导演的全部创作。在他们崛起的八十年代,中国刚刚走出动乱的阴影,反思的浪潮主导着整个社会。“什么才是中国?”和“中国该往何处去?”这样的问题远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吴天明的《老井》、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长长的名单里,洋溢着的都是导演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乡土大地、传统艺术、祖先传承等都是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意象,主导了中国影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

因此《百鸟朝凤》所展现的,绝不只是一群艺人的人生故事,更是吴天明导演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思考。“金木水火土”五个村庄簇拥着的“无双镇”,象征了传统中国的空间格局。唢呐乐班与西洋乐队的交锋,象征了传统中国与西洋文明、市场大潮的冲突和对峙。《百鸟朝凤》背后象征的传统道德的衰落则指涉了几十年来的礼崩乐坏和人心不古。甚至男主角“天鸣”(原著如此)也与导演的名字谐音,夫子自道之意跃然银幕之上。可以说,吴天明导演的收官之作延续了他从《老井》到《变脸》一以贯之的人生思考,依旧在用影像讲述着他心目中的那个“中国”。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影片折射出了这种思考的局限。主角练习吸水时,两个路人的对话泄露出关于“传统艺术”的真相——在所谓的“传统社会”里,乐户本是贱民。在科举、通婚方面饱受社会歧视的这一阶层,与娼妓、乞儿、皂吏等同流。在焦三爷口中从道光年间就风光无限的这个行当,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想像。一面受着东家“接师礼”的叩拜,一面坐在太师椅上吹奏《百鸟朝凤》的待遇,很可能只在文革结束之后的短短十几年里才有。再往前,“破四旧”的魔爪无所不在,往后,市场化的大众娱乐潮流席卷城乡,唢呐匠都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精英文化的破碎,大众娱乐的匮乏,才能孕育出天鸣的父亲那样将唢呐匠当做高贵职业的农民,也才能营造出扶老携幼争听唢呐的草根氛围。

由此可见,吴天明真正怀念的或许并非“传统”,而是那个刚刚走出浩劫,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那是个还没有被商业力量所吞噬,一切尚有可能的年代。老唢呐匠和唢呐的命运,恰与吴导和这部遗作的命运相映成趣,一样令人唏嘘。

影片自然也有一些局限,例如在配乐方面,西洋乐器吹奏的画面和声音时有脱节。在表现压轴曲牌《百鸟朝凤》的时刻,响起的却是中西合璧的电影配乐,这都不免令人失望。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在焦三爷逝世的199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还没有进入官方的文化工程。民间艺术的春天,还得再等十年才能到来。

当然,这些缺点瑕不掩瑜,都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佳作。不夸张地说,撇开“土气”的外形,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桥段设置、人物塑造都完胜90%以上的院线电影,包括好莱坞产品,文化内涵就更不用说了。在致敬青春、拜金时髦的城市题材电影霸占了主流影坛的今日,去看看上一代导演对于电影的独特理解,看看他们眼中 “原生态”的另类中国,或许才是这几天最时尚、最非主流的选择。

ps.给渣浪写的,面向的是普通影迷。
原址
原著小说

 3 ) 手艺人值得我们尊敬

在我小的时候,逢村子里红白喜事也有一群吹唢呐的,他们腮帮子鼓起,眼睛或瞪着或眯着,摇摇头晃晃脑沉醉在唢呐的世界里。我是不喜欢的,太吵,太刺耳,太单调。有好几年,村子里这些唢呐班子都消失了,很难听到那刺耳的吵闹的唢呐声音了,还会有些想念。西洋歌舞流行起来了,小孩子都围着带音响的大舞台转,眼神里透着稀奇和兴奋,没人注意那些吹唢呐的班子好不好营生,还在不在了……

后来在微博上,在网站上看到电影的另一位导演向影院经理下跪,请求多些排片,很震惊,还有人下跪!后来得知这部电影是导演吴天明最后的遗作,老人渴望让更多人知道诸如吹唢呐这些慢慢消失的手艺人。

影片中天鸣悟性并不怎么好,可是品行很不错,所以师傅对他放心,教他“百鸟朝凤”,教他传承,交给他属于手艺人的那份坚守。

虽然时代在发展,不可避免西洋音乐还是轰炸着我们的耳朵,影片中的老师傅以及天鸣他们这份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依旧感动了我。

 4 ) 对《百鸟朝凤》那些跑偏的吐槽的吐槽

本来没想对这电影发表什么看法,觉得也就是个还可以的片子。但最近看到好多吐槽文,把这片子贬得一文不值,无一是处,从镜头到题材到手法都批了个遍,至于吗?我就老老实实把我的观感和看法写一写。 两个星期以前就想去看个电影,但是没发现很合适的,那时候完全没听说过百鸟朝凤,美国队长又不是我喜欢的阳光俊朗那款。后来看到方励下跪的新闻才知道这个片子,也没看下跪具体情况,有点好奇,打算订票,但当时发现排片量少,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场次。直到上个周末吧,看到有下午场,才订了票。大理这边看电影的人不多,平时大部分都不到1/5,很多时候包括我们都只有十来个人。这次进影院一看,上座率大概有一半,很难得了。 我对唢呐既无兴趣,也无反感,所以抱着很平静普通的心情看的。看片子的整个过程还是很入戏的,前半部分拍得很美,尤其是小演员的表演非常生动,不是小大人那种伶俐,而是灵气满满,表情眼神都很到位。成年以后的部分,不如前面好,处理得比较俗套,批评的很多缺点都存在。但整个片子情节紧凑,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师傅的先冷后热、然后到醉酒那一幕的掏心窝子,变化循序渐进,很自然;成年以后的天鸣感情一直比较克制,并没有大喜大悲,这个分寸把握得很好。蓝玉的生活等等一笔带过,没有牵出什么狗血爱情故事,全片没有无用的桥段,合得上“朴实真诚”这个词。你要是说贩卖情怀,那我觉得《老炮儿》的毛病比它多多了,情节拖沓得要命,两个一看就出戏的面瘫小鲜肉和一个过气且演技平平的女演员,全靠冯小刚一个人把片子撑起来,就这样还有八点几分呢。《老炮儿》拍得是比这部片子高级多了,可也是一堆高级材料被浪费了的感觉。 下跪,跟电影本身,是两码事。从我买票这个过程来看,我还是能理解方励的这个异乎寻常的举动——此举非常惨烈,没有人格尊严,五十多岁的人了,不会不明白。但是,院线几乎不给排片,能怎么办?这个办法简单粗暴,但有效。大家终于开始关注了,排片量终于增加了,票房上去了,也让很多人还没看就对电影本身产生了反感,这也很正常。但是,这只是方的个人行为,他有这个自由;你看不看是你的自由,说“道德绑架”有点扣帽子了,你自己不把手伸过去他能绑架你?动不动就绑架了,是不是有点迫害妄想?不看不就得了。说“卖惨”也有点过,在他下跪之前是真的惨——不是票房惨,而是排片,我看到有好些豆友和朋友表示,他们之前就想看,但是很多影院就没有这个片,其他影院一天只有一场,还是工作时间。——把“惨”等同于“卖惨”,是不是有点刻薄? 吐槽得厉害的那几点,最多的就是“三观不正”,“直男癌”,“作,煽情”。 说三观的,人家本来就是拍的那个年代那个山村环境,表现的自然也是那个时候的三观。电影里的三观,是一种对时代的客观反映,要批判也只能是批判那个时代,据此认定电影不好,合理吗?用“直男癌”等等去评价它“过时”,合适吗?你这才是超时。 “作”现在真是万金油了,可以安到任何事物头上。整个片子算得上煽情的也就两三处吧。酒后吐真言那段我觉得不过分,然后吹唢呐咳血,前面早有铺垫,他肺病多年了,咳血不很正常?用力吹唢呐,把血咳进去了,就那么奇怪吗?一个“作”的大帽子pia地就扣过去了?人家又不是抱着唢呐跳了河或者说上吊了留下一纸遗书说“唢呐亡了我也不想活了”之类,何作之有?那《霸王别姬》里边,程蝶衣吧还是谁,头上顶着水盆在雪地里站了一天一夜,全身都快结冰了,愣是没冻死,不是更作?(我喜欢霸王别姬哈,纯粹打比方) 还有几个吐槽的点儿,我看完全就是自相矛盾。先说,电影对唢呐的表现力太不够,从头到尾没有上一出完整的百鸟朝凤。又加上一说,唢呐这种东西传不下去就不传呗。可是这些人到底有认真看吗?导演难道这点都不懂吗?他找不到百鸟朝凤的曲子吗?这就是他的用心所在:他根本没有浮于表面,没有刻意去强调唢呐这个东西,给它来个精美的全身特写之类。从头到尾,他的重点就是通过师傅的举动来刻画唢呐匠的精神:不畏权贵,刻苦钻研,德艺并重。影片的每一个情节,都是紧扣着这个主题来的。这精神很过时?所有的事业和技艺不都需要吗?今天有篇热门文章写得挺好,但是我觉得跟百鸟朝凤的点儿对不上,导演本来就不是强调某种具体的技艺,而是那个行当的匠人精神。 最重要的,导演根本没有强迫人家吐血也要传承下去,主角天鸣在西安看到了伙伴们的情况,然后回去在师傅坟前吹了一曲,师傅笑了笑转身走了。这明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师傅带走了自己的执着也带走了一个时代,而按片中的情况,根本没人吹了,天鸣很可能就这一曲终了,结束了自己的唢呐班。证据根本不成立,就非把人家往牌坊上推,认定导演是个直男癌了?到底是谁绑架谁啊? 我看了下吴天明资料,39年生的,就感觉这电影很像一个老农民,有点格格不入,做事方法有点老土,但是,仍然能看出来他内心真实的感情。起码,它在某些方面触动了我,让我一个对唢呐完全无感的人,对这一行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且我身边也有叔叔伯伯辈的人,在结束以后久久望着屏幕不愿离场。世界上很少有任何一句台词、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都经典的电影,不管你拿啥理论去分析它哪哪儿烂吧,它就是以某种你不能理解的方式,打动了相当一部分人。导演就是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比那些靠鲜肉靠彩蛋靠各种梗来博眼球的片子有诚意多了。在我看来,这是个中等偏上的片子,我给7.8分。豆瓣的评分现在偏高了些,我觉得最后应该会回到7.5左右,也比较公正。但是你打个两星,4分,跟《恶棍天使》一个档次,绝对是不公平的,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给你扣上“矫枉过正、逆反、双重标准”的帽子? 批评是最能满足人的表达欲、满足卖萌抖机灵吐槽等等心理的方式,批判性的东西很容易出彩,适当而优雅地赞美却容易被忽视,这就是段子手为什么大都以吐槽而闻名的原因。 最后很想用料理鼠王里的一段话:”评论家的工作很简单,我们的风险很小,我们也很享受可以随意品评厨师和他们厨艺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肆意地做出批评,随心所欲,哗众取宠,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是再普通不过的垃圾食品,它本身都要比我们对它的批评有意义得多”。 所以,为了批评而批评就更加没有意义了。

 5 ) 不算影评,刚看完趁热说两句

老实说,如果不是那一跪,我很可能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吴天明的《变脸》多年前看过,印象挺深刻的,但是导演的名字没记住。这部电影的片名也没什么吸引力,本来打算去看《美队3》的,看了那条新闻果断改定了这部的票。
观影的感受过程是:从开场听到陕西农民说标准普通话有些出戏;到随着情节的发展(带着略微虔诚的心态)慢慢进入故事的氛围,其间几次被打动,乃至热泪盈眶(我是个泪窝子浅的人),一度我担心最后灯光亮起的时候自己会不会太失态尴尬;到后半程剧力越来越弱,慢慢出戏,到最后影片结尾,本应营造出情感高潮的时候,我脸颊上的泪完全晾干了,可以心情平静地走出电影院。
前十分钟我一直在想,如果演员们都说一口地道的陕西话,会不会艺术效果会翻倍?但是,其实不仅仅是语言,包括演员的过于干净漂亮的面容,以及田园诗化的农村生活展示,前半部都不是真正现实主义的,而是理想化的,“雅化”了的往昔。这个往昔像柏桦的《在清朝》一样是一个可能从未存在过的岁月静好的桃花源,彼时男耕女织,价值观稳定,文化代代相传,人心醇美。
如果不用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那前半部我觉得拍摄得相当成功,很美,美得像一个童话。陕西的自然风物在吴天明的镜头下非常美,摄影有一种诗般的意境和魅力。而更美的是人情,师徒之间的东方式的细腻含蓄润泽的情意,融化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里,点缀着温和的小幽默小趣味,带给习惯了感官刺激的当代普通电影观众一种我们已经不再熟悉的感动。
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幕:一幕是三个小伙伴在夜里放飞萤火虫,三张美丽纯真的脸蛋,几点萤火冉冉升起到漆黑的夜空里,可能不是多么的新颖奇特,但是仍然美得让我湿了眼眶。(我想起了黑泽明和山田洋次的晚期作品,虽然有些老派有些过时,但是醇美而温暖让人不忍心批评)。另一幕是徒弟自立门户后第一次回访师父,师徒尽欢,师父酒后吹唢呐,带着满脸的喜悦醉倒在庭院里睡去。那是完全超越了功利的人与人、人与艺之间的美好,是脱离了现实抵达永恒境界的一瞬,那一场我被感动得必须努力控制自己才能不剧烈地震动起来(再次声明:我是个泪窝子浅的人),而我的余光也看到旁边的女观众抹起了眼泪。
——电影应该在那一刻结束。
之后,情节从理想化的往昔突然回到了残酷的现实,而影片的美学质量也从理想跌落到平庸的现实。新旧文化的冲突,传统的衰落,农村经济的逼仄,都得到了浮光掠影和浮浅的表现,向悲剧的结尾的进发也变得刻意而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我怀着抱歉的心理开始觉得有些尴尬。
这也许真的是第五代的挽歌,而第五代也可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怀着挽歌心态的最后一代人。在他们之后,中国人已经开始全面地拥抱外来文化,而不再恋恋不舍地往后回望。这也没什么不对,唢呐本身也是远古时代的外来文明。尽管影片把那个西洋铜管乐队树立为反派,但在观众这里并引不起共鸣。无论现在农村的新式乐队有多么低俗,民心的所向也没有人能左右。在陈凯歌的《梅兰芳》里,千锤百炼的传统剧目在加入了西洋新文化元素的新剧前败下阵来,那一刻是悲凉的,但能感受那种悲凉的人也很快就要灭绝了。
从整体上来说,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并不是成功的。但是至少在前半部很美,而且,是有灵魂的。比起充斥着电影市场的许多制作低劣而大卖的伪劣商品,甚至比起那些虽然制作精良但是仅仅是娱乐我们的肉体感官的商业大片,我觉得这部仅仅有一半成功的电影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值得回票价。

最后,关于那一跪,网上有很多的评论,很多的争议,很多的理性的探讨,都挺好,说明人们越来越聪明,思想越来越成熟深刻。
但是我还是打心眼里敬佩这种古道热肠,人性中永远有种超越“理客中”的热忱能打动人心,我在心里对方励先生竖起一根大拇指:虽然您下跪了,但是我就觉得您是个爷们儿,纯的。

 6 ) 鸡肋

很难看,本子四平八稳,手法老套……

只有三个镜头还可以。
一,开头时旁白的回忆,我父亲一辈子就想当个琐NA匠,没当成,把他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大意这样……。看得我直接BIAO泪。正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
片子差在,从头至尾充斥了这种家长作风,而且是以一种跪舔的姿态。
估计一般人泪点不在这。但我一听这话,就觉彻头彻骨悲剧,非常有感触。结果,也就成了全片最触动我的一幕
但此处画面没甚精彩,只是台词是大实话……。
无论导演,观众,估计都不会如我这样觉得这句赞了
二。男主被选为继承人后,师弟蓝玉迸出来的一句:为什么不选我?明明我吹得比他好……。这句胜在真性情……。但没第一句打动我……
三。片尾时,有个乞GAI吹琐NA……。确是神来之笔……。也感动了一丢丢。
三个镜头,刺激一次比一次小……

几个不能忍受的地方
一,强行为了图美让师徒在河边学艺………………就为了表现春夏秋冬……的构图
二,师娘给师父洗脚……………………女权主义者不能忍。师娘演得还可以,就是化妆化得不够老,太干净。像个知识分子的妇女,不像农村妇人。所有人都有这个毛病,不够脏,太干净,像城里人。
拍乡下人还是科长拍得比较像,脏乱差
三,词洁就词洁了…………非要挤出两句“鸡巴”算个什么事?台词土不土,洋不洋的,全程出戏。男主长大之后稍微好点……


……。最大的毛病是太端着,工整。几乎每一步的安排都能提前猜到。比如:看到油灯就知道会倒了着火……。好不容易要吹百鸟朝凤了就整出个妖蛾子。师父倒了,强行上徒弟上……
能整点有创意的情节出来吗?
另:
男主妹妹化妆太现代,太漂亮,太瘦
手法太落后了………………………像个风烛残年缺乏想象力的老年人……。
跟同类型片子比不要太鸡肋…………
师徒情 能跟《南海十三郎》比吗?对艺术的爱能跟十三郎比吗?
严师高徒模式能跟《爆裂鼓手》比吗?
男主和蓝玉两人争宠,师父中意男主的桥段。能跟《剑豪生死斗》清玄拿来作垫脚石的安排比吗????????????

最最不能忍受的是,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宣扬毫无生命力的一些观念
比如:父权,男权……
比如 完全看不出来男主对音乐有什么爱,他好像是为了得到上位者的肯定而献身的…………简直不要太悲哀,所以他全程苦瓜脸,看得我心情也好不起来
男主和父亲的矛盾冲突没有引申开来拍深刻。要是我父亲那么逼我学,我才不会孝顺,我心里肯定要恨的………………
男主心理刻画太不自然了,所以第一个惊艳镜头BIAO泪后我就全程出戏……

最后五分钟是边看手机边看完的…………

各个方面这片子都很不足………………


亮点仅有一处

锁纳不是为别人吹的,是为自己吹的……。

 短评

与《变脸》一样,《百鸟朝凤》是另一项“民间艺术”(唢呐)的挽歌,也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吴天明在电影圈有口皆碑、备受尊重,与其为人是分不开的,而《百鸟朝凤》的主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吴天明的电影人生的写照——守望与执著。陶泽如在影片中的表现很出色,再一次证明他是一名“表演艺术家”。

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还是那句话,这片子比现在的不少院线电影要高出很大一节。吴导演依然用细腻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民俗文化传承的现代的社会问题,如绵里藏针,不知不觉中让观众沉溺其中。

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路虽难走,我亦坚守

14分钟前
  • 笑挽冷风
  • 推荐

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行。时代更替,手艺已被票子羁绊,沦为影像遗产和讨饭工具。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才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很有预见性的电影—主角名天鸣(导演吴天明),拍电影如吹唢呐(第四代导演看第五代),唱白事的“百鸟朝凤”和老师傅的逝去(吴导遗作)。

1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感人,片子在讲传承,吴天明深谙此道,才有了张艺谋他们的崛起,导演也是艺匠,中国电影人需要传承!

21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就这个电影来说,真是太平庸了。 第四代导演的遗作什么的,管我何事?!花了40块钱看了个电视电影,我真是服了。

22分钟前
  • 11:40
  • 较差

天明盼电影,电影盼天明。有赤子之心,第四代数他悲怆,因他不妥协有良知敢直言。他看得见众生,穿得透世界,镜头下的人物,从一而终有中国人的筋骨,如同遒劲的老树,枝头栖息着饱满的力量,仿佛永不知疲惫。潇水沧浪尽,百鸟齐哀鸣。遗作里有他的所感所触,所追所溯,所闻所见,所有。

2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是在好莱坞大片的重重挤压下的一股清流,体现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潦倒与窘境。传承不是说说而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责任。这部电影是民族之大幸!

24分钟前
  • 🍍
  • 力荐

撇去吴天明遗作和唢呐所依托的民俗文化式微这样的情怀元素,这其实是一部平常的电影,我也没有被打动。表现手法还是感觉有些生硬,反复铺垫《百鸟朝凤》,最后并没有爆发出美感来,反而需要西洋音乐衬托其悲壮。小演员真不错,我喜欢开始学艺的部分。

27分钟前
  • 邓安庆
  • 还行

都是套路,凄惨地等死。有很多值得再深入讲下去的点都放弃了,比如说天鸣的内心有没有挣扎,蓝玉有没有怨恨,师傅有没有迷茫,这些人的情绪状态都呈一条直线,一切都为了最后那个凄惨的死亡所准备。导演把重心都放在了传统艺术没落之殇这个点上,然而我在电影开始前就已经清清楚楚地知道结局了啊。

31分钟前
  • 猩红山峰
  • 还行

紧赶慢赶,终于在快要下档的时候赶场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在的,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

32分钟前
  • 只喝咖啡
  • 力荐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34分钟前
  • 鸟倦知还
  • 推荐

令人肃然起敬的电影!质朴,隐忍,悲婉。唢呐匠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淹没着,折射的是传统文化整体不可抗的流逝,它不因手艺人对技艺、德行的坚守而停止。这当然也契合着影片创作者自身的无奈与失落。从故事、画面、表演到配乐,都是浓烈的第四代的气韵,沁入人心。吴天明导演的完美谢幕!

38分钟前
  • 心生
  • 力荐

在大影节放映后的主创见面会上,陶泽如讲到有一次陈凯歌跟吴天明说,您拍这部片子的状态,就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百鸟朝凤,绝唱哀歌。

42分钟前
  • 荔榛
  • 力荐

更向往有道德和规矩的古代。在一个看起来就要倒闭的小影院包场看此片,一个工作人员坐在不远处边看边抹眼泪。只隔几条街就是人满为患的万达影城。感觉格外凄凉荒诞。

47分钟前
  • 司徒稚岛
  • 推荐

排片很虐,其实也可以理解,有美队、幻体、超脑热映,奇幻森林尚未下档,国产片的生存本来就是不易,题材也比较不商业化,但还是想推荐这个影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匠人精神值得尊敬。

48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推荐

传统艺术如何传承、发展,如何存精去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话题。

50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我一直却在纠结要不要打五星。总怕打五星会太骄傲去。现在想来,打五星是因为我看得感动。我被这个故事折服,我尊重讲好故事的人。

55分钟前
  • 正在生长期
  • 力荐

很感动。恪守真诚质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跟自己心灵对话。5星献给坚守信念,执着守护着所珍惜的文化之艺术家。

57分钟前
  • 微風
  • 力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版爆裂鼓手,疾风唢呐匠。

1小时前
  • ero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