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9

主演:朱旭,姚君,朱一诺,刘烨,马思纯

导演:蒋雯丽

 剧照

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7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8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9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4:42

详细剧情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 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老去……  本片为著名影星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人艺老演员朱旭的封镜之作。影片荣获2009第14届釜山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感而不伤

    如果可以把一部电影比作一个瓶子的话,那么《我们天上见》这只瓶子中的水早已超过了它所能承载的容量。
  情感已然决堤,我甚至都不能在观影结束时灯打开的那一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反而哽咽不已,泪流满面。
  
  很少有电影能让人动容至此,也许是导演处女作之故,全片毫无类型片的架子,清淡质朴、不骄不躁,以一种平和温润的气韵贯穿全场。片中亦充斥着大量意象的运用,兰花、衣柜、火车、还有,便是雨。听说这部影片原本的片名是《伞》,雨水——显然是导演表现意图中的重要一环,为全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江南多雨,淅淅沥沥从不间断地下着,而那记忆中的雨水,时而浪漫时而苦涩,时而温润时而泥泞,拼贴出一幅幅晕黄的色块,仿佛镜头也跟着一起模糊了,这样的雨水,融进了整部影片之中,润物无声。
  
  且撇开摄影和镜头不说,那个我不懂。就剧本而论,这是一部很个人的电影,80%源于导演本人的回忆,记录了那个灰暗年代里,苍老和幼小的两条生命轨迹相重合的十数年的过程。导演并没有刻意去描绘女孩性格上的成长,更多的是将两个人凝练成两个符号来表达,生命的成长与衰老,生命两极的扶持与依靠。初闻片名,我便已嗅探到其中饱含着的对于死亡的隐喻,直到那小女孩稚气而又不安地问她的姥爷:“你怕死吗?”全片至此开始了一次衰老与青春的承接、生与死的转换。死亡,这个残酷的命题终于在酝酿隐忍了许久之后跃然而出。她的姥爷回答她:“不怕,天上有你的舅舅,活着时有你们,两边都是自己的亲人,又有什么好怕的呢?”直到这里,生者存于这世上,而死亡却已失去了它的可怖,余下更多的则是豁达与清明。而片头那几个写的歪歪扭扭的字,此时看来更像是一个约定,一份承诺。
  

  “我们天上见”。

  动笔之前翻看了不少他人的影评感想,有分析影片结构的,但更多的则是回忆录,通过这部影片去回忆自己的亲人的,或许这也正是导演的初衷。我本也想当作回忆录来写,无奈一瞬间涌上心头的回忆有太多太多,一时竟无从落笔。只能拙劣而粗糙地说说自己对此片的感受与解读。记忆这个载体总是感性而又杂乱,这部影片叙事结构上是较分散的,导演交待给我们的意象也非常的多,然而此片确有一种散文的气韵,以其不散之神引领全片,以真挚之情感人以肺腑,正所谓感而不伤,动情而非煽情。不同的人能在此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我看到的是属于生命的传承,而母亲更多的想起自己那年迈的父亲以及文革时代曾经的点点滴滴。
  如今,处于这个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之中,我们的心灵因久久得不到净化和抚慰,变得浮躁而干涩。这样一份真挚的情感恰如春风化雨一般,用其纯净的色调洗去一丝霾色。我们都冷漠了太久,人与人之间的维系也正变得日益淡薄。而此时,再次审视《我们天上见》这五个字,是否也正诉说着对于美好,对于人性之善的追寻的一份承诺呢?
  
  我想,是的。

P.S:
前天看的电影,于深夜将感想写完,就怕忘记了最深刻的感受,现在,圆满了.

 2 ) 中国最好的女性电影

蒋雯丽来南大,鼓楼的学生们都很兴奋,今天下午大活领票处人山人海,我跟同学排了好久的队才拿到门票。

礼堂的胶片放映机可能有些故障,放映的过程中出现过好几次胶片错位,另外焦距也不是很稳定。不过还好基本没有影响观看。

给影片四颗星,说说几点印象:

1.本片作为立足女性视角、反映女性情感的女性电影,质量很惊喜。同样是女性电影,同样是讲一老一少的感情,《我们天上见》在表现情感上比《我们俩》要有力的多,可能因为影片取材于导演本人的经历,故事虽然平淡却很真挚。而后者则实在有点矫揉造作了。作为一部主打感情的电影,首先要真实才能有力量,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不然不如去看韩剧。

2.镜头给的很好,构图和运镜都不错。几处仰拍用得很赞,站在房顶上的镜头有点让人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明显是超越顾长卫的水准,后来知道是拍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林良忠。

3.叙事有点散,不过作为自传体电影,这可能也是难免的。电影放完以后后面有两个人一直在讨论电影的主题,其中一个同学一直在强调这个电影讲的是人性。(取材文革时期还要探讨人性问题,还想上映吗)其实整个片子没有很明显的叙事主题,一直都在通过琐事讲最普通也最动人的情感。

4.电影中出现了好几处对女孩梦境的描述。这种手法并不少见。梦境常常用来表现人物喜欢幻想的性格,反衬沉闷单调的外在环境。即便抛开艺术手法不谈,我个人很喜欢这几个有关梦境的片段,尤其是女孩梦中飞翔的片段(这段运镜也很漂亮),和从牙掉光的噩梦中醒来,在雷雨中风吹起蚊帐的片段。

5.色调调的很好,画面的色彩很有70年代的风格,同时又很精良。单从色彩风格上来说很像《孔雀》,不知道是不是找的同样的人做的中间片。其他方面,夫妻俩的风格完全不同。

6.片子很可能是我个人看过的所有国产电影中使用事物意象作为叙事和线索用的数量最多的。铁路,雨,伞,淮河,戒尺,兰花,布娃娃和大衣柜。雨,伞,布娃娃和大衣柜这几个都在说安全感(“雨”的内涵不仅仅是如此,雨是最能代表导演对于童年那个时代家乡那个地方的印象的东西,雨是导演记忆的背景,单纯、孤独、有点沉闷、缺乏安全感)。淮河分割南北,也分割了女孩和父母,说的是距离和思念。戒尺和兰花都是连接姥爷和女孩小兰的纽带,前者代表姥爷对女孩的爱,后者代表女孩对姥爷的爱。至于铁路,当然首先蚌埠是依靠铁路发展起来的城市,导演在铁路边长大,对铁路有很多回忆,其次姥爷是退休的铁路技工,再次铁路也通向爸妈所在的新疆。不过片中几次出现女孩自在的走在铁路上而且不急着避开火车的场景,想说的应该更多,见面会的时候很想问问导演的理解,无奈一直也没有得到机会。

7.关于片名,本来是叫《伞》,有同学问到导演为什么改成现在的名字,导演只是说现名更贴切,没有详细解释。我想改成《我们天上见》主要是出于发行考虑,《伞》这个名字对于影片销售来说过于抽象,可能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但是很明显对于电影艺术来说,《伞》是更好的名字。在女孩的回忆中,在总是下雨、很沉闷、很孤独、没有安全感的年代,与自己相依为命姥爷就是罩在自己头上的一把伞。我想导演也肯定更喜欢这个名字。

总的来说片子拍的很好,虽然是文艺片,却很适合在影院观看,片子的风格也很切合清明节的档期,一个是清明是个多雨的时节,与影片中的雨水相互呼应,再一个清明也是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我想说悼念并不合适,影片中回忆姥爷,更多的是温馨,而不是悲伤)。

我会将这部影片推荐出生于60年代的母亲,我想这部影片应该可以勾起她很多对于童年、少年时代的回忆。

 3 ) 好人去天上,坏人去地下

《我们天上见》是由蒋雯丽自编自导,朱旭、姚君、朱一诺、刘烨、马思纯等主演的人物自传电影。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双亲不在身边的女孩小兰与姥爷之间的深沉情感从头到尾都透着细腻与感人。该片于2010年4月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导演和编剧都是蒋雯丽,也是她的导演处女作,还获得了2009第14届釜山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
一部充满着文化背景的电影。文革时期,留守儿童与姥爷相依为命的故事。在那个物质贫乏但“精神充实”的年代,一个双亲建设新疆又姓蒋的孩子处处受排挤,可她只有把自卑埋藏在心里默默忍受。她与处处呵护着她脆弱的心灵的姥爷相依为命,在晓兰一天天长大的同时姥爷却慢慢地老去。
片名出卖了那个让人感动的结局。

 4 ) 雨的印记

离开电影院,走进入夜的城市的时候,天上开始淅淅沥沥地飘雨,雨滴细细碎碎的,打在我的头上和身上,像一个撒娇的孩子在嬉闹。渐渐地雨大了,我开始加快脚步,狼狈且趔趄地跑了起来,希望能在大雨来临前赶上回程的公交。然而雨很快就停了,等我在站台上站定时,周围除了冷峻的潮气和积水的路面之外,已经看不到雨水打扰的痕迹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阵雨,于这座城市来说,不过是春夜里一首无关紧要的插曲,而对于《我们天上见》这部电影来说,雨滴的暗语显然不只是气象意义上的预报与监测那样简单,正是那一场场永不停歇的江南雨和那一把永不言语的油纸伞,把原本只属于两个人的电影,舒展开了如整个岁月般长久与绵密的厚度。 周六晚上七点的黄金场次,不足一百个座位的影厅里坐了约七八成的观众,对于一部原本已经下线的文艺小片来说,这样的上座率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在如今市场做主、票房说了算的环境下,想看这样一部电影真的是不容易,一座拥有大大小小近二十个影院的城市,却只有几家影院在非周末的上午肯给出一两个场次,而等我算计了几日终于决定了要在哪天去看时,才沮丧地发现所有的影讯都显示着电影已经下线了。于是我以为我和这部电影就这样错过了,只能相约十天半个月后在网上见了,然而没想到的是,竟然也有人想看这样一部默默上映匆匆下线的小片子,而且一下子就组织齐了七八十号人。就这样,在周末的晚上,在电影院里人头攒动、人民币纷飞的时候,上演了一出意想不到的奇景——小小的影厅几乎被占满了,而大家却是专程为一部本已下线的文艺片而来的。 很久以来,电视剧里的蒋雯丽一直都是传统中国女性的典型,当然,现在这个名号应该赠予新“媳妇代言人”海清了,但至少在之前的十年里,蒋雯丽在电视剧领域,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力。温婉如水,恬静如兰,这是蒋雯丽留给我的最初和最深的印象,而现在,她把这份温婉与恬静,打包进了她自己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中,而水与兰,分别化为了弥漫的细雨和小女孩的名字,成为了电影的注脚。作为演员,蒋雯丽无疑是成功的,从金鹰到飞天,从华表到金鸡,从上海到罗马,所有的肯定和褒扬都镌刻在她的履历表上,而当她在2010年的清明时节,捧出这份“雨纷纷”的处女作时,作为观众的我,很高兴地发现,几十年来中国女导演人才辈出、未曾断档的优良传统,继续在年过四十的蒋雯丽身上传承和发扬着。 电影不长,格局不大,故事很淡,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就是淡淡地叙述了一段祖孙相守的家常时光,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原本我以为这会是一场眼泪涟涟的追忆,可结果却是,电影放映的大部分时候,大家伙都在跟着里面的小幽默在会心地笑,而且笑得很开心,当然,散场的时候我也看见旁边的女生在抹眼泪。我倒是一直很平静,直至我坐到片尾字幕全部放完,音乐终结,银幕彻底黑下来之后,我依然有些呆滞地不想起身。应该说,能在电影院里看到《我们天上见》,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意外之喜了,毕竟这是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毕竟它连片头广告都不带,毕竟电影院相当难得地肯在周末的黄金时段多放一场,所以除了庆幸,并没有奢望得到更多。然而,蒋雯丽将所有的期待都在90分钟内一一兑现了,于观众来说,这是最为珍贵与不易的,虽然电影本身的寡淡与轻浅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尤其是在3D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 电影最终结束于小兰目送运送爷爷棺材的车远走,错过了爷爷入葬仪式的瞬间。当车最终消遁于淮南绵密如针的细雨中,片尾字幕打出的时候,我突然有些失神,小小的失望泛上心头,这就完了吗?然而,当音乐响起,人群起身离去时,我却坐在座位上,望着演职员表不肯动身。看过了太多的电影,习惯了太多圆满的结局,欣赏了太多把话说尽的情节,现在反倒对这样点到即止的结局不大适应了,可是,戛然而止何尝不是一种美?虽然生活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但既然爷爷已经离去,那么小兰之后长成了怎样的大姑娘,是否见到了父母,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的蓝本了。两个人的电影,没有了男主角,不见得就非要终止,但当小兰和爷爷已经立下了“我们天上见”的誓约,那么这样的结局就是最好的纪念了。又比如片中的音乐,轻快活泼的旋律占了很大比重,包括片尾字幕起时用的也都是轻巧的配乐,那种如泣如诉、弦乐齐鸣的配乐并没有出现。我想,初执导筒的蒋雯丽,也并不希望这部电影成为情感失控乃至泛滥决堤的煽情之作吧,所以我们可以在片中看到小兰幻想飞天、做噩梦时变幻出的奇幻片与恐怖片风格,这不是一部为煽而煽的电影。 喜欢看故事情节,尤其是迷恋繁复如麻、错综复杂剧情的观众,看这样的片子或许是会失望的。平淡的手法,可以预期的叙事脉络,还有简简单单的对白,都不是急性子的人会喜欢的,然而,生活的本真却就在其中。小兰的成长岁月,就是我们记忆里的往昔,对着布娃娃说话,被爷爷又爱又气地责骂,长牙掉牙,青春期的发育,那是所有人都曾走过的路途。简陋却温暖的旧屋,则是我们的记忆蜗居的地方,掉漆的搪瓷脸盆、发黄的书信、麦乳精、爷爷用裤腿改制的体操服,那是所有人对于童年往事的全部回想。蒋雯丽还原了自己童年时代的故事,尽管在文革的背景下,这个故事不够轰轰烈烈,甚至没有高潮没有戏剧冲突,但生活就是如此,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的激情燃烧或是火热情怀?最后,在小兰还没有完全长大的时候,爷爷走了,故事也就只讲到了这里,而爷爷的离开,也并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号和汹涌澎湃的闪回,爷爷只是像那绵绵不绝的雨一样,最终消隐在了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了一个天上见的约定,而电影则就此结束,甚至不给观众留下一个回味的空隙。因为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这样的平淡,如细雨般下下停停,却很少风卷残云或是力拔山兮。 江南的霪雨,或许体会过的人都会觉得难以消受,但在电影镜头下,在那把油纸伞的衬托下,这洋洋洒洒的雨却有了别样的味道。作为爷爷和小兰之外的第三主角,雨在电影里的作用自然很重要,爷孙间互相撑伞的回家之路上有雨,小兰坐在淮河边眺望远方时有雨,爷爷入土那天小兰为他别上一枚枚胸章的时候有雨,所有的这些雨,都伴随着小兰的成长和爷爷的老去,都浇灌在了十年如一日相互扶持的岁月里。想想看,其实没有这些雨,故事也可以讲下去,但没有了雨也就没有了那把油纸伞,而那把油纸伞是那么的轻巧可爱,将它删去的确会失掉不少的色彩。林良忠的摄影一如既往的沉静与淡然,所有镜头的推移都不疾不徐,好像一个不慌不忙、沉着淡定的观察者,记录下了爷孙俩生活的点点滴滴。林良忠延续了自己之前《向日葵》等片的摄影风格,从清淡的影像里挖掘出了最动人的色彩。 都说和孩子或是动物演戏是最难的,但在《我们天上见》里,就算合作对象是孩子,而且是二人共演一角的两个孩子,也难不倒已年过八旬的朱老,要知道在那部为他赢得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变脸》里,老爷子也是跟小孩子打对手的,所以对于朱旭老先生来说,和没经验的孩子一起演戏,这完全不算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演了几十年戏的老戏骨,朱老先生的经验和功力不可谓不丰富深厚,即使是《风声》里开篇的一个没什么台词的小角色,他演来也绝不含糊,所谓戏骨,此为顶级。《我们天上见》是朱老先生电影生涯的封镜之作,自然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老年人的心态、形体、言语,从里到外所有的形与神,朱老都一一触及到,并且给出了自己穷其一生所修炼得来的最高境界的演绎。对孙女的疼爱与包容,独自承载秘密的不易与掩饰,乃至最后生命进入终局时的静谧,万般情感都被巧妙地藏在了皱纹之下、眼神之中,那是岁月给予朱老的历练和财富,而这份坐看云起时的平和,就这样被倾洒在了小兰的成长历程里,就这样被永远地留在了银幕之上,于朱老的电影生涯,这是一份最好的总结和纪念。 小兰,应该是蒋雯丽自己的化身,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向,但她肯定或多或少地把自己的童年时代投影在了小兰的身上。小时候的小兰爱哭,被爷爷拿戒尺打的时候哭,得了喉炎要打针的时候哭,被体操教练踩着腿练基本功的时候哭,那一句随叫随到的“跳河”恐吓更是满溢着孩子气,而大了些的小兰终于变得坚强了,即使在体操队里她依然是那个“业余的”,即使父母依然远在新疆不知归期是何时,即使主动向爷爷奉上戒尺时,她都不轻易哭泣了。也许,这就是岁月的力量,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再脆弱的心灵,也会变得坚强,再易碎的羽翼,也会变得丰满。两位小演员的演出灵气十足,这样天然去雕饰的表演,才是孩子最美的地方,因为孩童的纯真与狡黠,是演出不来的。

世界的广阔无垠是我们无法完全体会的,所以即使日日坐在淮河边上,小兰也始终望不见新疆的一片沙土,只能看见天上无数纷飞的雨滴,而在爷爷走后,小兰的故事又会怎样继续?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因为那如山水画一般空灵深邃的镜头里,需要足够大的地方去留白。那么我们会有怎样的解答呢?那就是另一个世界的另一个故事了。当然,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小兰和爷爷的约定终会成真,因为爷爷说过,帮助他人做好事、不扯谎的人,就能上天,而小兰,不会辜负爷爷的叮咛,因为他们有个约定,一个如雨的印记般轻灵却永恒的约定——“我们天上见”。

(2010.4)

 5 ) 《我们天上见》充满回忆与感动

韩浩月

    当摄影师的顾长卫拍摄了文艺气质浓郁的《孔雀》和《立春》,让人发现了他惊人的导演才华。当演员的蒋雯丽拍摄了她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她对电影仿佛有渗透骨髓般的理解,甚至被一些影评人认为导演水平超过了顾长卫。华语电影最牛的一对“夫妻档”由此诞生,随着《我们天上见》公映日期的临近,我们要准备好自己的眼睛,对这位忐忑的、带着点不自信的、打算以后不再拍电影的新晋女导演刮目相看了。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可以从头至尾带着微笑、回忆与感动观看的电影,它的年代痕迹非常明显,可以迅速把那些和主人公有着共同生活经验的人拉进去。我在看这部电影时,身边坐了一对老夫妻,他们随着故事的进展轻笑、叹息,不时可以从他们口中听到以“那时候”开头的语句,他们是从影片中的姥爷那里得到了共鸣,而年轻的观众,则会从小兰那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电影,它很个人化,但也因此具备了饱满、浓烈的情感,观影过程中,随时能感受到导演和演员想要传达出来的情绪鼓鼓胀胀,但它也很克制,电影的克制和它的简约表达,仿佛让蒋雯丽得了大师真传,但我相信,这不过是蒋雯丽把她对电影最本真、质朴的认知,通过镜头转化出来了而已。但即便是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们天上见》包括叙事、摄影、剪辑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来返璞归真式的技巧,使得它丝毫不见一名新导演的生涩之感。


    80高龄的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在片中的表现令人赞叹,他的表演自然、灵动、毫无凝滞之感,他在电影中肩负起了将时代、人生、情感与命运黏合在一起的任务,成为整部作品的灵魂。姥爷与小外孙女的每一段戏份,都散发着亲情的醇香。


    蒋雯丽的这部专为纪念姥爷而拍的电影并非单视觉的,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人情、爱情等等,都有着非常含蓄的审视,这种审视不是妄加评断,也没因回忆的美好而被镀上金色。在感动于亲情、邻里情之余,通过这部电影,也可以隐约感到那个时代温暖之外的残酷,比如小兰的父母远在新疆十年不能与女儿见面,比如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有相互依赖、信任的关系,却又很难排除交往时的谨小慎微。


    电影拥有封闭与开阔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封闭的空间是小兰记忆中的村落,那里是草叶枯黄的世外桃源,安静又苍凉,大多数时候都在下雨,小兰没有明确的意识要脱离这个空间,但无数次在梦中扒上火车或飞翔在天上离开这里。而开阔的空间,就是小兰的梦境以及她在梦境中所想象的外面的世界。两个空间的重复交叠,营造了电影的张力,让这个平淡的故事富有韵味。


    《我们天上见》的女性气质明显,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厚度和分量,在技巧派于电影创作潮流中大行其道的时候,蒋雯丽用她没有技巧的技巧完成了这部作品,它是2010年国产电影首部令人感到惊喜之作,它会让“蒋雯丽导演作品”成为一个新的电影品牌。

 6 ) 我们天上见

这部电影我记得是今年清明节前后上映的,
当时在国泰有看到它的海报,
有媒体吐槽说,清明节档期+《我们天上见》这片名,
是要索命的鬼片么?

这当然是玩笑话。
影片用简单的小女孩的记述性视角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日子,
一直到姥爷去世为止。
我一直在思考这片名的含义,未果。
除了最后一句台词:姥爷,我们天上见。
其实更喜欢影片的英文片名,直接用了小女孩兰的名字《LAN》

片子的色彩与怀旧气氛让人一下就想到《孔雀》,
不喜欢一开头蒋雯丽的旁白,给影片蒙上了太浓重的个人传记的色彩。
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小兰的爸爸妈妈就去了新疆改造,
1974年时的姥爷也已经是干瘪的老头,只是精神还矍铄,身子骨还硬朗。
影片用一组组日常生活的镜头告诉了观众他们的生活有多简单,简单到没有多余的可能性。
从清晨的两只白色搪瓷杯和牙膏牙刷,到自家烤的烧饼,一直到临睡前在蚊帐里捂耳朵转眼球。
姥爷经常念着来自远方的信,
聪明的观众都知道那是俗套的伎俩,最终在片尾老人逝世时被揭穿。

那是一个很热闹的时代,
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上山下乡光荣”“帮助贫下中农”的标语。
对时代中的小孩子来说,是尤其孤单寂寞。
很多画面中永远只有兰一个人,
撑着油纸伞走在铁路上,
蹲在与自己同岁的兰花盆栽对面喝麦乳精,你一口我一口,结果把兰花给浇死了。
因为想念父母半夜去扒火车去新疆结果把自己给弄丢了。
有时候真希望翠绿的小镇上,能蹦出个龙猫出现在油纸伞少女的身边,
可惜蒋雯丽不是宫崎骏啊(摊手

小孩子,特别是小女孩,是很容易感到委屈的,不论哪个年代。
而且她们记仇,小时候的伤疤一辈子好不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重现兰第一次练体操还有逃学的时候,
小演员是真的对着镜头扯开了嗓子嚎啕大哭,
其实能有多大的伤痛呢?但小孩子一定要让你自己知道他们难过了,
你心中的小误会,也许是他们心中的一大片阴霾。

兰一委屈就抱着娃娃躲到衣柜里,
直到有一天她做了个梦,衣柜变成一个独立的小箱子在无限的空间中陨落了。
这个梦在预示她再也不能逃了。
很快现实中的她身体就流血了。

兰跟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一样,开始思考我们曾经都思考过的问题。
人从哪里来?
当姥爷一天比一天身体衰弱后她更关心:人死后又从哪里去?
当长辈都去世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长大,
当开始考虑守护自己的荫蔽离开自己怎么办时,
我们开始学着长大。
这当中会经历很困惑的阶段,不舍得不接受这种世间最正常不过的轮回。
其实是心里在恐惧。
除了骨肉相连的亲人谁还会愿意爱自己。
每个人都要熬过一段缺爱期。

影片最后十几分钟的时候把片头出现过的家长里短重现了一遍,
你会发现有些镜头是重复的。
只不过镜头里的主动者和被动者互换了位置。
兰拉起塑料帘子给已经彻底苍老的姥爷洗澡,
在姥爷当年自制的杆子上耍体操逗姥爷笑,
姥爷则变成阳光下抱着娃娃傻笑的那一个,直到坐在原地失去呼吸。

看完也不能叫伤心,
成长是件太冗长的事情了。
只是将来漫长的岁月里,怕还能有谁能见证你,检阅你。

 短评

这是蒋雯丽致逝去的姥爷最汹涌的思念。致文革岁月最温柔的一刀。

5分钟前
  • 無 歡
  • 力荐

片中画外音、方言和口琴的这些声音运用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部分。平淡的情节发展,没有半点戏剧冲突,可就是这种真实才最具感染力和张力,但个人气息太过浓厚。★★★☆

9分钟前
  • Q。
  • 推荐

真情实感,清新细腻,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虽然在叙事上没什么野心,不过作为女导演的处女作来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细分化,肯定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种风格,服务好这部分观众就足够了。(有1星是给处女作的)

10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蒋雯丽的处女作颠覆了很多很久以来对她的刻板印象。作为演员的她和导演的她,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无缝转接。相比于徐静蕾时而略显造作的作品,年龄和阅历的渗入还是给了蒋雯丽更多中国女性的发言权。原来,最苦难的历史,不仅可以直抒,可以反讽,可以狂暴,可以暗哑,还可以于平凡中见真章。

1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蒋导啊,你人这么漂亮,演戏这么好,现在做导演也这么好,我越来越喜欢你了!

19分钟前
  • 披头
  • 力荐

1、近来少有的好剧作,剧本呈现中心对称的镜像结构,或者环形结构,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2、拍得很节制,镜头干净沉稳,顾长卫老师,您为何不署名……3、幻想段落分段,有一段直追《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4、旁白很《立春》,海报和几个镜头很《孔雀》,顾老师您为何不署名……

2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五星给爷爷两次学孙猴儿,溅泪

25分钟前
  • yoyomygirl
  • 力荐

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温情,沉重,伟大,大爱,不动声色,润物细无声,但却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27分钟前
  • 安安静静
  • 推荐

评三星的人,你们不会懂的。

28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少女的成长,爷爷的老去,静静流淌的祖孙情。在生死两端都有亲人陪伴,我们天上见。拒绝相信这是蒋雯丽作品,明明从头到脚都是顾长卫的风格啊,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拒绝署名的宠妻狂魔...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生活是中国最靠谱的编剧。

36分钟前
  • 默语生
  • 力荐

雏鸟反哺,是这个世上最美的情感。美过其他任何曾让你动容过的友谊爱恋。

39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一部奢侈的电影,留住的全是极其私人私密的记忆,激发的共鸣有限。但还是有许多人眼睛红了,包括我。它刚好与我的童年记忆高度吻合,包括养兰花、戒尺、针线活儿和睡前一起摸耳朵、转眼球……它刚好捡出了我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记忆里的所有琐碎。仙去的因此令人倍加怀念和眷恋。外公、爷爷,咱们天上见

43分钟前
  • 小啤酒盖子
  • 推荐

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选择拍自传很容易出彩,由内而发真诚且深沉,勾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镜头感很好,最喜欢小兰梦见跨着体操步在绵延的铁路上飞翔,红领巾迎风飞起;另一个俯拍大全景:一大片青草地,一个小人沿着画面中间无限延伸的铁轨由小变大。要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做好人上天看得见,才能天上见

45分钟前
  • 小海绵
  • 力荐

平实,简单,生活化,摄影角度很专业,很有美感,适合在电影院看。

48分钟前
  • 弗朗柿
  • 力荐

片名不好听,但电影很好看。即便作为滥大街的“一老一少”温情片,也新鲜感十足!

5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很久没有在影院看到过这么朴实的电影。有几个艺术的镜头美到极致。到最后哭西流了...

56分钟前
  • YoyoRan🤍
  • 力荐

唯有生活,才是真。

60分钟前
  • 远近
  • 力荐

特殊时代的祖孙情。画面色调很淡,像水粉画,但亲情很浓。蒋雯丽的处女作,拍的是她自己。4.3/5,瑕疵不是没有,两个幻想情节我都不太喜欢,话说回来,这是我的年度十大华语电影之一。

1小时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喜中带伤 暗中有光

1小时前
  • 无为啊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