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儿

记录片大陆2018

主演:叶云

导演:佟晟嘉

 剧照

大三儿 剧照 NO.1大三儿 剧照 NO.2大三儿 剧照 NO.3大三儿 剧照 NO.4大三儿 剧照 NO.5大三儿 剧照 NO.6大三儿 剧照 NO.13大三儿 剧照 NO.14大三儿 剧照 NO.15大三儿 剧照 NO.16大三儿 剧照 NO.17大三儿 剧照 NO.18大三儿 剧照 NO.19大三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7

详细剧情

  大三儿姓叶,单字一个云,1970年出生在内蒙古的昭乌达盟。现在的大三儿,在当地一个铜业公司上班。在他近10年的生活里,除了四季的变化以外,似乎生活从始至终都一成不变。大三儿一直有一个想法,想着去一趟西藏,看一看珠峰;这件看起来不小不大的事儿却因为严酷的地理环境遭到周围人的劝阻,大三儿决心想在平平的生活里能有一点儿不一样,在普通的生活中去满足自己一个小心愿,于是他在坚持己见下说服朋友踏上了去往西藏的路……

 长篇影评

 1 ) 认识大三儿

认识大三儿 /桓熔 赤峰市,2016年 一个叫三儿的凡人 镜头跟着他的生活摇晃 我跟着镜头 消磨着困在冠状病毒的时间 他比凡人状态低了很多 身高一米一 拖着个大扫把 一层一层楼梯 清扫他狭小的人生 46了,父亲80多 他俩在斑驳的厨房准备晚饭 然后吃饭、争论 电视旁立着母亲的大照片 然后他说大哥是运输公司开车的 二哥后来也开车了 我稍有欣慰,期待着这个家庭的一线光亮 他说也想开车,到处跑 说到工作,他显得小兴奋 平时能拿到1600,轮上节日加班就有1900 镜头转到烧烤店 他有朋友,听他们谈论着各种旅行,以及西藏 这样的聊天多次出现,他抽了很多烟 继续着上班,清扫,一层一层 和同事们说着乡土味的俏皮话 一个同事略有智障 另一个也是 说起他们都先后结婚了有了孩子 他似有回忆 曾经一女同事向他示好,他没把握好 那是个善良的残疾姑娘 他也表达了爱情观 追求完美,但只要你知我我知你 各自上班去,回来一起做饭、说说话 后来,就是2016年 那位一米八几的朋友终于同意带他去趟西藏 之前一直不敢答应,虽然他心肺弱于常人 我此时不能理解 接下来去体检,医生告诫并鼓励 瞒骗父亲去老家四川 老人抗美援朝转业内蒙,就五十多年了 出发前他去了墓地 给姥姥烧纸钱,递烟 给妈妈烧纸钱 给大哥烧,给二哥烧 他说大哥那年车祸没了,后来二哥也是 我没有绝望,跟着他 走在赤峰傍晚,刚下了雪 路边的铁栏杆好高 他们三个出发了 一路上不停测血氧浓度 告诉他海拔只有一千多,两千多 到了米拉山口到了布达拉宫 血氧低到70以下 他高兴的说一藏民给他献上了哈达,他们尊重他 起初他以为这是个收钱套路 钱,出发前他向朋友借了六千 悄悄给老父亲留了信 如果我没从西藏回来,记得把钱还给人家 我若回不来,就这样了,不要怨别人 拖累这个家很多年,也算你们解脱了 我以为拍摄结束了 他说坚持去珠峰大本营 这辈子就这一回了 他到了,在清晰可触的珠峰下 没什么人,干净 他在石头堆上不停的拍,与同事视频 最后他说,很多比他正常的人也没来过 2020.2.15

 2 ) 给人群里,一个起眼又不起眼人的赞歌

全片看下来,

瞎写写我觉得好的点。

有意思的

1.去北京溜达,地铁里,大三儿靠在两节车厢交汇处,摇摇晃晃地,播报声响起“请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一个对味的小幽默。

2.父亲与大三儿这条线,两人的相依为命,使这部片子除了有友情、个人、爱情,也多了一角亲情的占据,每条线都处理、展示的很好,十分饱满的情感输出。

3.大三儿对于爱情的想象跟我好像哈哈,各自独立奋斗却又相互依偎携手看夕阳,是个很浪漫的人,这一点在他到了珠峰大本营还不忘给朋友寄明信片、在布宫给朋友们杀价买纪念品就很明了。

4.人物性格开朗幽默,有短暂的没结果的爱情,家庭悲剧,身高110cm却有到达珠峰的大梦想,人物经历电影感十足,颇觉得像权游的小恶魔。

5.看到最后,不得不感叹…朋友们是真的很好的人,剧情设置上,需要有那么几位帮助主人公,推动剧情发展的人,就是他俩这朋友吧,奥还有那个蹬三轮的朱朱。

影片真正打动我的最平凡而卓越的一点,就是用用伴随的视角,真诚又立体地给了我们一面镜子,平凡的拍摄记录,平凡的传达、抚慰、温暖观众。

 3 ) 两米八或一米五,我们都是三哥

“布达拉宫还没天安门有意思 我们去干嘛呢?”

影片开始不久,三哥的朋友在饭桌上轻声地问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轻声地伴随着观影的过程,可能关注点很奇怪,但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影片也确实回答了这个问题。

“那条路你只要走上去就没退路了,往前走往后走都是高原。”

还是三哥的朋友,述说着为什么不放心带他去西藏的原因,这句话不仅是因为身体比一般人特殊的大三儿而要考虑的问题,也说出了每一段平凡的人生旅程里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最大的问题。

“我就想从他嘴里说出,不去就不去吧,他就是不说。”

三哥的朋友吐槽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会突然有这么强烈而执着地想要去做一件看起来只是稍有困难,做起来却长时间面对各种困难的事情。演后谈的时候导演和制片手拉着手说,他们也是在四年的时间里,莫名其妙地强烈地想要把身边的这个平凡得像每一个自己,却又艰难得像每一次挣扎的故事拍给大家看。

“这个事已经攒了这么久,他这次要不去,这辈子都去不了。”

三哥的坚持终于慢慢看到了成果的一点棱角,朋友口中说出了这样的一句理解。跟我们自身一样,很多时候事情是不一定有美好结果的,无论你身在哪个位置,不论你身体完好与否,你能坚持下去的原因,不过是困难和你来了一场田忌赛马,战略性地让你抵达终点,没人特别,无人例外。三哥比我们多了一些困难,这些却不是他人生的阻碍,也不是剧情的卖点,影片告诉我们他最终是以无异于普通人的方式到达终点,而很多普通人退却了,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默默忍耐的力量罢了,这不就是一种韧性吗。

“去了布达拉宫,就想去珠峰大本营。”

这是无数人“得寸进尺”的心理,也是人最普通的渴望,三哥的身体没有让他内心与任何人有不同,即使知道自己在路上有随时睡过去的可能,走了一段旅途就还是想要把这趟旅途走得淋漓尽致,走得“得寸进尺”。很多时候我们是金币玩家,这点得寸进尺不看在眼里,太过普通,甚至想像不到我们可能有一天也会有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按不住这点得寸进尺的渴望的时候,但那个时候你肯定只觉得释怀,这不过就是你已经走到这个份上了,再继续走两步,如此自然的事情。

导演反复提到:“之前感动我的所有人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标签,而是他们在一段历史内他们的生命经历了什么。”

这大概是纪录电影最本质最打动人的初衷。

像《二十二》一样,平凡地拍,平凡地分享平凡的故事,本身已经是一场值得纪录的修行。经历就是一种标签,是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无法被任何人概括的标签,是影片前段大部分时间不断重复着的三哥在公司日复一日拿着拖把走着S形留下一道道清澈水痕的平凡日常。三哥平凡吗,他很特别,他和我们不一样,可是他平凡,平凡到在以上他的经历他的困难他的选择和他的坚持里你能无数次地找到自己。作为一个独自旅行不超过三天可能就想放弃的人,这是影片打动我的最平凡而卓越的一点,用伴随的视角,真诚又立体地给了我们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心里的那个和三哥一样普通到被忽略,特殊到珍贵的本我。

三哥说他没觉得自己被救赎了什么,因为他不祸害人。其实大家都一样,面临着差不多的问题,有着差不多的渴望,连得寸进尺的想法都差不多一样,也在差不多地默默捱过困难,三哥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像影片,像他平凡的故事一样,重复而乐观,有匠心而无匠气,简单而纯粹。

 4 ) 《大三儿》

叶云 内蒙古赤峰

缺陷:

-电视纪录片 很传统

- 同一场镜头剪的太碎 尤其追拍很多特写 很多角度 弄的挺花哨的 比如吃烧烤 宿舍吃盒饭 父亲在厨房 两人看电视 医院看病菜 瓜子 火焰特写 多人全景 双人中景 每个人的单人近景 水龙头水盆特写 手机特写反复出

- 场次之间跳太多 还老重复镜头 可以两三个机位全中近 小景别看着挑一点点 或者摇完;走路非得前后侧三角度带特写

阿皮的采访全 侧中 特写三角度切

父亲看手机里全家福特写和中景顺序反了

多次看窗外这个可以有

- 靠采访撑起来的内容太多

- 音乐撑的太多

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前期素材量不够 发生事件少 不写实 太刻意 想要的太多 剪的太碎

- 优点

父亲独白的那段内容很好 下摇照片 背影

(摄影师给了条上摇给了条下摇居然都用了

收音收的很好 地铁报站 雨声 打电话声音

前半段交代了以下几个事情:

1.想去西藏——各路人反对:父亲不同意他出去玩;朋友怕他心肺功能不行;带他出去有责任和压力;怕他积蓄不够 。

2.朋友:智力有些问题的春哥都成家了;缪金航 有了孩子 喜欢模仿别人 但也很快乐;朱朱朱广宁 给他手机装定位 带烧鸡替看他父亲(没想着一队人去西藏一队人留在内蒙?个人感觉西藏部分的内蒙插叙都是后面补拍的

3. 大三儿当时没和女孩挑明 说起爱情 是携手看夕阳的感觉 (还真贴了夕阳

4.家庭:自己是父母的心病 两哥哥和母亲相继去世只剩自己和父亲

后半段正式准备进藏的时候终于开始上道 剪辑和音乐很棒 瞬间感觉来了 但这也是我唯一看的很开心的几分钟;折多山副驾驶长镜头缓慢转弯挺好;阿皮背大三儿那段挺好;最后的信应该直接字幕或只留声音就行 过分渲染 适得其反

结束特意看了剪辑 导演自己剪的 我感觉他自己的思路没理顺 亮点没找准 人物是个好人物 虽然说相对在折取大三儿快乐的那部分来叙述 但最后的结果是快乐也没有所说的那么的快乐 人物多面性不够深刻;除进藏外没有别的事件 整体平铺直叙 有点可惜 跟素材量和拍的时间长短有关系

 5 ) 谁不是努力的活着呢?

今天0.2%的排片,还是跑去看了这部《大三儿》。 先说不太满意的地方,略显单调的场景跟反复利用的素材,让影片前半段显得有些冗长枯燥,不过随着大三儿奔赴西藏,节奏明显变得明快,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大三儿何许人?一个生活在内蒙古赤峰市的工人。为什么不说是普通工人?因为他不普通。身高1.1米,先天侏儒,月薪一千出头,家里只有老父亲,两位兄长都因车祸英年早逝,母亲也已离世。。。看到这里你一定以为导演要展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凄苦无比的侏儒的悲惨故事吧?其实并没有。 大三儿为人乐观善良,用他的话说,从不祸害人,活的坦坦荡荡,他平日最惦念的朋友不是智力有限就是行动不便。他一直的梦想是去趟西藏,最好能看看珠峰,医生无法告知他贸然进藏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可他的决绝还是打动了朋友,三人行一同进藏,完成自己的梦想。 生活在底层的人或许物质贫瘠,但精神生活一点都不凄苦。朴树专门为本片重新编排了老歌《空帆船》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人生一世,谁不是努力的活着呢?

 6 ) 大三儿比你们高多了

大多数网友是比不上三儿哥的。

不是说电影本身完美无疵,但越来越多的批评,看着着实让人担忧。如今的观众,居然已经被娇惯到如此地步了。

电影大概分为前后两部分,两部分都很简单。前半部分由几场谈话组成,大三儿和阿皮,大三儿和父亲,大三儿和工友,交叉剪辑,顺带一点旁白;后半部分则是对大三儿一行人进藏的记录。

有人说,前半部分杂乱、散漫,说看着像综艺,也有点像电视剧;有人说商业操作太明显,配乐太刻意,西藏又被消费,人物没有深入。这实在是本末倒置。《大三儿》这样的片子是谦逊而珍贵的,它不求留名影史,但它主动担起了纪录和传播美好的义务;当我们骄傲地敲下那些批评的文字的时候,我们是否会反省自我的生存状态,和对待艺术的态度呢?以及,我们是否能体会大三儿的心境,又是否在思考生活本身呢?

大三儿这个人,是如此的有魅力,坚强、善良、乐观,还有幽默感,当我们有幸记录大三儿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为何不能沉迷于影像本身呢?《大三儿》一定有属于电影上的缺陷,但至少,幽默的人自成一套节奏——三儿哥时不时蹦出的金句,难道还不能揪回你游走的眼神吗?与某些怯于面对苦难、闭门空想造“诗”的“文青”们不同,大三儿的金句,是真的格言,毫不虚伪、毫不矫情,充满了生活的质量。不管道理多深,不管文采如何,真正直面生活的人,就是能特别自然地道出事物的本质,而这是逃避生活的人绞尽脑汁都做不到的。仅仅他的笑对生活的幽默感,就让我敬佩不已,而他的幽默又是跟他的坚强、善良和乐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面对这样的人物的时候,不妨问问镜子里的自己:你经历过什么?你现在的生活又如何呢?

再问下去便是,你又有多懂电影呢?毕竟,电影是关于生活。你的观察力又如何呢?导演佟晟嘉谈到,他拍了那么多人,却跟身边的人沟通很少,当他端起摄影机跟随老邻居三儿哥的时候,你是不是依旧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呢?当三儿哥为自己的梦想踏上旅程的时候,你又踏出过什么呢?你又对西藏了解几分呢?这个话题往大了说,便是知与行的矛盾问题。有句话曾流行过: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出生在一个苦难(相对)较轻、较少的年代,我们竟能在虚拟世界自由徜徉,还能瞬间对那么多人表达我们的看法!但我们没有察觉到,这样一个温室把我们惯坏了,我们的文字变得苍白、空洞而高高在上,我们的视野止步舒适区边缘,我们的身体被我们轻易地抛弃,而即便我们还算注重精神世界,我们却不可避免地在变得越来越自私。我不希望一个真诚、严肃的作品被轻佻地看待,因为吐槽或评价总是最轻易的,而真知、真情总是最难获得的,尤其是他人的真情,我们大多都不屑去了解了吧。

《大三儿》这部电影实在是太暖、太耀眼了,可以说,三儿哥的人格魅力盖过了艺术创作上的任何瑕疵,记录这么一位人物是导演之幸,我们由此知晓他的故事是我们之幸。概括地讲就是,这部片子里居然全是美好的东西,不带任何伤感,关键是这些美好全都是真实的。大三儿是个残疾人,天生有病,在九十年代经历了两次密集的丧亲之痛,在电影拍摄前不久,他又失去了他的母亲,他才四十多岁,却需要八十多岁的老爸的照顾,但他活出了自己的尊严与快乐,还实现了念兹在兹的梦想。大三儿老爸也是个特别可爱的人,说什么“吃饭的听做饭的”,但他对照顾大三儿毫无怨言,而且也不干涉儿子的生活;他也失去了三位至亲,但我们从他脸上看不到任何阴郁,他跟大三儿的生活和谐又快乐,这种只有衰老才能带来的心境,我们是理解不到的。大三儿本人也有好朋友,阿皮自然是好哥们儿,平等、坦诚、拔刀相助,而导演也是朋友之一,从小邻居,如今因为拍摄电影关系又更亲密了一些。大三儿的工友也很可爱,我们可以看到大三儿跟智力、交流有障碍的工友处得相当之融洽,而也许是因为影像局限,我们也没看到他的单位待他们有何不公、不善之处,这么一个破旧的环境,居然是一群人的欢乐之源;这让我想起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尼斯医生为整个精神病院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艺术,她说:每个人都有一万种成为自己的活法。那一瞬间,我几乎感知到她的心胸是多么的辽阔,我们原来对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的偏见;在她为病人们做了那么多之后,她的那种快乐,她的感悟,我们明明离她那么远,却对自己的卑微不自知,对他人的生活不关心,更不说对最最不幸之人的理解与帮助了。大三儿也是如此,他天生的缺陷没有击倒他,他后天的遭遇也没有击倒他,他生活的角落没有限制住他,说他不幸之中万幸,因为遇到了一群好人,其实我们是没有资格说这句话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尊敬,尊敬真的勇士,不要轻易指指点点。

而关于导演及其团队,也无需指责太多。有句话至今流行:别人的苦难才是你灵感的来源。导演尽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本分,他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去观察、记录,但他不能成为大三儿,或者其他任何人。导演在对他的生活近况思索一番过后,决定讲述身边的这么一个人的故事,一个简单的决定,却分享了这么多的美好,这不才是艺术家应该做的吗?

我们不要小觑普通的人、平凡的生活,很多日本电影都赋日常以厚度和力量,真正的伟大是不一定要宏大的,比如高畑勋的《我的邻居山田君》,比如我们熟悉的是枝裕和。“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不要再随口说出这句话,我们应该去思考这背后的境界,应该反思我们的广度,反思为什么美好的故事,讲述的不是你,而你,也没有成为任何故事的讲述者。多一个大三儿这样的人,多一个讲述大三儿的故事的人,多一个知晓他的故事的人,这个世界会变得美好一些,而你,究竟改变了这世界几何呢?

赤峰那个大三儿,不知比你高到哪儿去了。

 短评

纪录片应当是“发现”比“虚构”更有力量,片子有设计过的痕迹,两个场景间沟通的双机位尤其明显。还有导演提出的问题,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都是电视台编导落下的病根儿。好在人物本身和进藏的事件有特点,“我不纯洁吗?我不祸害人。”成了加分题,扫墓那段也被感动到了。

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据导演介绍,大三儿虽然残疾,但以前常拉兄弟帮小朋友出头,混得挺开,孩子们也跟他好,只是长大了就越走越远,他说像售票员送走一批批乘客,这似乎更戏剧性,但理解导演在有限篇幅内集中讲一个故事。月薪1500自尊心极高的侏儒清洁工,有个抽雪茄喝红酒无比温柔又两肋插刀的朋友,生活永远高于同人。

7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去西藏就为好玩不行吗?干嘛非得净化什么心灵啊。拍纪录片就为好看顺便传达一些人生态度不行吗?干嘛非得装什么墙上苍蝇努力、保持不介入的客观性。《大三儿》基调上加目的性明确的剪辑,弄得太像公路剧情片,但这有什么不好呢?近些年奥奖提名那些纪录片好看吗?是不是也该批评故事性太强。没必要为捍卫纪录原教旨主义,去与故事为敌吧。

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看过粗剪,高级到爆!

14分钟前
  • 小小巫
  • 力荐

因为步子小,所以走得远;因为个子矮,才想站得高。比谁都不相信命运,转经轮前却比谁都虔诚。比谁都渴望生活眷顾,生活却待他比谁都残忍。千里的缘分,经筒你二十贱价卖我;几世的修行,修来与亲人浅薄的缘分。他理解不了父亲的乡愁,父亲理解不了他的执念。比别人活得费劲,却比别人站更高,看更远。

1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尼科尔斯曾断言:“只有通过考察一系列声音、画面如何表情达意,我们才能把纪录片从那种将纪录片等同于现实,把银幕视作一扇窗,而不是一个反射的平面的反理论的、意识形态上沆瀣一气的观点中解救出来。”《大三儿》就是回归作品、回归创作过程、回归观众的接受行为的过程。

19分钟前
  • 猪窠以及萝卜
  • 力荐

五月灰色的阴雨天,观于明德书店。残疾,失独,底层,看上去苦难的生活和操蛋的人生,观看过程中却让人笑声连连,与镜头表现和叙事手法必定是分不开的,但大部分时间没有刻意去煽情撒鸡汤还是非常可贵的,更多的是三哥的人格魅力的确赋予了电影以光明的底色。开始思考何为纪录片,毕竟有观看就有观点

22分钟前
  • 逸禾
  • 推荐

相比跟风西藏题材的那些作品,这部纪录片非常扎实克制,完成度还不错。难得的是电影并没有局限于大三儿这一男主,其身边的人形象也较为立体。跟去年那些西藏电影相比,它是真正跟普通人相关的,也更能激发出大家想去西藏的冲动。

24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一开始以为,主角是小儿麻痹症,后来发现……也是正常人呀。表达欲望强烈,实现梦想也有贵人相助。人生故事,更是写不出来的剧本。片子有摆拍与情节设计的成分,以为摄影是在赤峰这种灰头土脸的地方,无法施展,但发现在四川西藏,也拍得很流水,所以始终有美感不足之嫌。

2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可能是最好看的国产公路电影了,而且还是真人纪录片。活着,卑微如尘,命若野草,有机会就该去远方走走看看,不为什么净化心灵之类高大上的理由,只是有些美好的想象,只是生而为人有些不甘心,翻转着偌大的地球仪看一看,世界那么大,我们出生成长、工作生活的地方就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坐标点,是该出发走一走的,就像在洞穴里闷久了的蚂蚁,偶尔钻出来透透气,然后再回去继续闷着,一日三餐日子如常,脑子里却已经有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是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像大三儿学习!

3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4.5。对话非常有趣,能感受到纪录片中人的可爱。收尾收得极好,从三叔上了朱朱的三轮车开始,配合背景乐,整个气氛重新有了延续感。“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再感慨一句,收得真好。这种抖机灵的说话风格是我喜欢的。@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

36分钟前
  • 林莫得意斯康
  • 力荐

设计很精巧的记录类型,收音镜头剪辑放映商业运作感很强。进藏宣传片啊,对边缘人的关切差强人意,老感觉跟《冈仁波齐》差不多性质,公映绝对戳中一堆都市精英g点,比如我身后俩文化人就说可以冲一冲奥斯卡,认真的。

38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大三儿》不太好分类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但无疑是一部好电影。深情而幽默,悲凉又温暖……

39分钟前
  • 悟空的空间
  • 力荐

并不是片子拍得好,而是主人公大三儿真的有一颗有趣的灵魂,并且在镜头前足够坦诚。反倒是导演操之过急,太过于机巧得采用了叙事性的拍摄剪辑方式,摆拍痕迹严重影响了成片效果,让人怀疑,这究竟是一部真人出演的剧情电影还是一部伪纪录片?

43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180420 北影节第29场 超过期待值的纪录片,看到另一种少数人群的生活,没有自怨自艾,看到的都是希望。有亲情,有友情,还有梦想,并不觉得同情,而是理解。以及看完只想给家里老人去个电话。

47分钟前
  • 弯弯的月亮酱!
  • 推荐

2.5,纪录片不是流水账,生活流也不是没重点。老是抛没头没尾的金句目的是?大三儿在片中一点也不成熟(导演映后谈中提到的事迹到是很值得深挖)尤其是看到他的遗书,还让他爸还6000块钱...硬是让我回想起了自己18岁时那无理取闹的刁样..其实大三本人挺有电影感,属于导演拍坏了

49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还行

“就这样走着,像样儿地活着。”——有些事,做过了也许也体现不出什么不同,但确实,它就是会让你的人生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想要被世界拥抱,先要主动去拥抱这个世界”,导演说的。CUC,2018年5月17日,纪。

50分钟前
  • 村上春晨
  • 推荐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一个不幸的人对生命的尊重,这一点会转化为驱使我前进的动力。

55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3.5;前半段略细碎,但进藏以后愈来愈好,角色幽默达观的魅力逐步散发,有趣的灵魂难得,难得的是上天从你那里夺走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赠---坚强乐观友善的脾性,执著热情的逐梦心,以及周围一群有爱的人们;写给父亲的信真挚感人,不以猎奇为目的地描摹日常是一大亮点,小人物也有春天。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迟到五分钟,两个人包场,只能说有缘,没有结果,老爸挺可爱哈哈,嗑瓜子吃串的三人里坐对面一直不说话那个男的挺像刘以达手动捂脸表情,居然还偷运了手机露点小视频哈哈。美好。导演还会作曲厉害了,片尾曲好听,很契合推广曲朴树《空帆船》。海报设计师黄海。

1小时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