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台湾剧中国台湾2018

主演:柯素云,刘子铨,曾少宗,凌心妤,刘亮佐,刘冠廷,吴慷仁,赵正平,路嘉欣,钟欣凌,刘修甫,邵昕,王渝屏,乾德门,汤志伟,黄采仪,马国贤,郭晋东,尹馨,王净,陈孟琪,云中岳,艾摩尔,魏如萱,曹晏豪,谢琼煖,王渝萱,陈以文,林鼎轩,李宇彤,郭子乾,叶全真,吴兆弦,丁也恬,林焕钧,钟政均,阎成诚,严艺文

导演:陈慧翎

 剧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7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9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2:56

详细剧情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书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长篇影评

 1 ) 台版《黑镜》只是一个噱头,《孩子》直接用玻璃渣子刺进你的心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里的能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还有黑科技意味,而《猫的故事》中那个暴力血腥,为所欲为,可以改变现实世界结果的平行世界,跟科技沾不上一点边,实则是精神分裂的虚幻想象。 至此我们也知道了,台版《黑镜》只不过是一个噱头,此剧并不是在探讨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还是更彻底的毁灭,而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呈现 “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摘自微博<独立鱼>。” 《妈妈的遥控器》剧情有些拖沓,整个故事讲地也不是很漂亮,而《猫的孩子》明显比前者好许多。有些人表示看得不太明白,可能是片中多处的闽南语对话,整个故事的叙述偏向意识流,以及目前大家大多找到的是没有字幕的片源,造成观看过程中的障碍,有兴趣的可以再看一遍,看完后片中原本不明白的地方会变得明朗和连贯起来。 具体剧情分析与点评我暂时不敢碰,在此不敢班门弄斧,但有一点感叹:不管是《妈妈的遥控器》还是《猫的孩子》,里面的小主人翁在故事结尾都得到了救赎,压抑与绝望之下最终还是找到了出口。而现实中,在此刻,有多少盏台灯,多少碗炖汤,多少句加油共同迎上的是多少颗脆弱、焦虑、惶恐、孤独、压抑的内心?——在崩坏的那天,茉莉选择了离开。 《茉莉的最后一天》,过的又是怎样的一天?

 2 ) 你想要的不是我想要的

如果说这部作品只是讲的亲子关系和父母爱到极致的控制欲,那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写上五个故事,而且一个比一个后劲大。

从第一个故事遥控的人生开始一直到第三个故事结束为止都是在以家庭为单位讲述,主旨也都是在讲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原生家庭环境对未成年的影响这一类常年占据社会新闻的教育类话题。诸如两个月前武汉某中学生在学校被母亲当众斥责纵身一跃,再如上海中学生跳桥事件,再往前还有许多类似事件多有发生。此类事件的频繁多发以至于对这种新闻的麻木感和无力感席卷了我的全身。我认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整个东亚,或许还要加上部分东南亚华裔,短时间内,这个短时间是说二十年到五十年,甚至更坏可能到百年。

这不是靠一部作品就能改变的,它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而正因为是这种观念的代代传承,用近乎洗脑的方式灌输到脑子里才导致今天的教育谈性色变,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第四个故事和第五个故事逐渐开始主题收束。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开始讲主创绝不是只想讲教育和亲子关系,即使这两个的确是他的脉络一直贯穿在整部作品中,但私以为最后两集想要讲的,那些看起来让人不寒而栗的东西才是主创想要真正警醒观众的。

倒数第二个故事讲述一个读私立学校的贫困学生与学校里的一只孔雀做交易,类似第八号当铺,做交易的人也付出了代价。这些代价在他们看来是最不值一提的,包括女主的色彩辨识度;转校生的嗓音;校长的行走能力……

他们换来的东西的确保证了一时的荣耀,却像是饮鸩止渴,付出的代价远比得到的多的多。孔雀在最后提出了一个让这所学校变普通的要求,女主一家以为烧掉家长同意书就能做到的“简单的事”却在现实下显得如此可笑和幼稚。

正如孔雀所说,你们输给的是人类的奴性。

但也学还有阶级固化下平民百姓的无力挣扎。

结尾妈妈问,我的小孩笨、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难道我们错了吗?我们想要摆脱这种阶层难道错了吗?

当然没错,错的是不让平民找到向上爬的通道的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爬不上去就只能认命,在现在的阶层直到老死;或者像孔雀里面的妈妈一样出卖灵魂出卖自己,一飞升天。只是这样一来人恐怕也就不是人了,要做上一辈子动物了。

最后一个故事是我看完以后最让我害怕背后发毛的故事,虽然它看上去跟我的生活很远,加了很多科幻元素,但就像使女的故事一样,看着遥远实则都是身边的元素。

如果说之前的四个故事都还可以理解为因爱极端,那这里的母亲则可以说是蛇蝎心肠冷血动物。

她没有爱,即使她做了三次母亲。

但完全是她的错吗?也不是的。

是这个遵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社会的错误,他们认为有瑕疵的人类应该被清洗掉,在他们的社会里叫“精进”,实则却是一种罪行。

根据子女的成绩好坏划分阶层,然后再根据阶层分配工作和房子,“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对自己有用的人)会被安排进富人区,反之则被扔进鸽子笼。

女孩被母亲设计被迫得上了“多动症”,是因为这位母亲的自私,但又何尝不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无害而是有用。

所以恕笔者直言,每个支持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现代人都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这种观念笔者实不能苟同,也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3 ) 这个电视剧,不是拍给我们父母看的。

不要再说,这个电视剧给父母看之后,他们或生气或毫无反应或不在意了。 如果他们曾有一瞬间体贴或者尊重的想法,曾有想一瞬间对孩子共情的想法,那你与我的过去就不会这样黑暗和痛苦,而你与我的思维与性格就不会这样怪异与悲观。 父母的思维已经定格了,他们既然以前不尊重你,那么之后也不会尊重你。 大学时暑假,终于有底气和母亲开始争论和坦白,毫无结果。这次开始,我做好了大不了断绝关系,断绝生活来源的准备。我已经可以自己做家教,自己养活自己了,大不了过的节俭一些。 然后她不敢置信,生气并且伤心我居然那么记仇。在姑姑的搅稀泥下,争吵无疾而终。 我对她绝望过很多次,那次是最彻底的绝望,我再也不会想和她沟通,我以后不论结婚与否,我不要和她住一起。 看见了吗?我们的心情和痛苦都是无关紧要的,父母认为他们遭受到了压力所以向我们施加压力是理所当然,向我们释放心情是理所当然。我们必须记得他们的好,忘记他们的不好,不然就是不孝。 母亲不会理解,也不想理解,一次我偶尔坚持不想穿她选的一件衣服,而是另一件衣服,最后被骂哭还是穿了她选的那件的心情。过后我告诉她,她只会觉得我记仇,我没良心,我不该有这种痛苦,这件小事怎么可能会有痛苦。 可是这件小事,是我八岁那年,如今十四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可她这样的人,她会觉得倒在路边的老人很可怜,她会愿意承受被讹诈的风险去扶老人起来,但是不会尊重我和体谅我。 私以为,这个电视剧是拍给我们看的。 在我们正处于或刚刚脱离父母的压力之下的时候,在我们快要遗忘过去的痛苦和压抑时,在我们自己都会质疑自己为何会这样选择,这样想,这样难过,却遗忘原因与根源时。 在此时,要记得提醒自己,一切的根源。 正因为我们遭受过这样的痛苦,我们会共情,我们甚至看这个电视剧就能回想起以前的压抑和黑暗。 所以请各位,还有我,一定要努力,一定要记得。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困难并且说不定会让自己痛苦的事,在幼年时你要亲近尊重,在成年时要得体退场。 要么不做父母,如果想,请自我认知有没有这样的实力,是否能承担这种痛苦,不要成为你父母那样的父母。

结局:

2020年1月刚考研二战完,在明知道我还欠着朋友钱和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因为母亲心中有不愉快的事而向我发泄,与她争执后,演变成指着我让我滚出屋子。

6月搬出,去了另一个城市,后在公立医院确诊重度抑郁,没什么钱,所以并没有开药。但终于有了理由,可以宣告处于半断绝关系式相处。

母亲如果以后生病,我会负责请护工以及其他琐事。三十五岁之后,会开始还赡养费。其他就算了吧,我不要她的车,不要她的房子,也不要她。

至今一直处于抑郁状态,有时也会想要不要从14楼跳下去。不用担心,只是想一想而已,不必劝慰。

目前在工作养活自己,独立租房在外。毕竟有什么过不去跳楼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不担心未来。

伤害太深了,是想一想可以随时随地痛哭出声的地步。

她现在来挽回我了,早干嘛去了。

最好笑的是一边试图挽回,一边继续道德绑架PUA。

希望各位不会有我这样的结局,不要自以为可以和父母沟通改善,不要自以为作为子女得仁至义尽,遭受伤害至深才能有理由离开。

各位若是受到伤害,请尽早离去,这是大家自己的人生。

希望各位的子女,平安喜乐,会在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下长大。

毕竟生活不是故事书,没办法在受尽折磨,历经磨难后幸福快乐的HE。

2021年11月末。

由于没钱,我看了好多好多心理学的书,看了很多很多的课。

我终于明白了在痛苦什么,在痛苦失去,失去一份我其实从未得到的无私的爱。

社会和周围的人把父母之爱抬得太高了,把孝抬得太高了,所有人都在欺骗你,于是你从小到大也自欺欺人。

她骂我是我不好,不是因为她要发泄。她指责我是因为我做错了,不是因为她有事不顺。她忽略我是因为忙着养活我,不是因为不在意我。

如果不是现在的讨好型人格无法更改,有人些许善意我就感动得想哭,我还能够自欺欺人下去。

小时候能询问我爱好,在意我喜好的人太少了。少得我屈指可数,父亲和奶奶全部都不在了。

父母生育你时懵懂,教育你时随心,年老时问你要爱。

你怎么可能会有,你从未得到过,你甚至都不爱自己。

想开就好了,他们养育要回报的,你给回报赡养就好,这只是一场利益交换。

给大家分享一个老师讲过,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有一天母子两人出去,在马路边上,小孩差点被车撞倒。

母亲一把拉过孩子,非常害怕非常担忧,司机已经跑了,情绪无法发泄,于是她抓住孩子啪啪两个巴掌,并大声呵斥孩子不看路。

孩子很害怕,差点被撞倒又被打,还被指责。

你们能说这个母亲是爱孩子的吗?她只是担忧,只是害怕孩子受伤啊。

能吗?可以吗?

这分明只是以爱之名行祸害之事而已啊!”

要把希望看到这个剧评感同身受的人努力放下幻想,要把爱一点点的攒起来,要爱自己。

一定要爱自己。

与他人的爱是功利性的,这很正常,再正常不过了。

但这件正常的事孩子是不知道的,请你们一定要尊重你们的孩子以及教会她这件事。

最后,感谢评论区宽慰我的人们。

以及来者不善的人醒一醒,我弱势只针对一开始善意的人。

我真的受够你们了。

这篇剧评的中心思想是二十多年来不被尊重和被忽视的痛苦,以及试图调解失败被逼成重度抑郁,劝解大家以后当父母了作为强者去尊重孩子。

我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在社会中又不是,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说什么聊斋,暗戳戳的PUA真当我看不出来?地位不平等你站中间,装什么理中客。少自以为是居高临下了,你以为你是谁,什么东西。

还搁这儿劝我去妥协挑我刺儿呢,你们有什么毛病,当了父母之后九年义务教育都白读了,阅读理解都看不懂。

真以为当了别人父母就是社会的父母有资格对所有孩子指指点点了?

不知道孩子所受的伤是蠢,知道受伤了还劝孩子去继续妥协的是坏。

你们是蠢还是坏或者二者兼有?

胖虎欺负大雄,你劝大雄去双向妥协和调解有个锤子用。

真是剧和剧评都白看了,简直完美验证了我这篇剧评的前三句话。

还是说你们是在害怕?

害怕你们的孩子被残忍对待后觉醒?希望她们即便被残忍对待觉醒后依旧给你提供情绪价值,依旧卑微地来向你请求劝解和妥协?

真是恶啊,真是恶啊,这就是你们自述的无私的爱吗?

况且我什么性格我不清楚?我什么性格也轮不到任何人来说,什么玩意儿。

“你一定是想从我身上学到什么吧。”

我现实怼态度恶劣试图PUA的陌生人从来没输过。

而那些年幼时不被尊重,长大有孩子后与父母达成和解,并且觉得这样对待孩子是正常的人们。

你们让自己曾经的伤心成了一个笑话,辜负了过去年幼无助的自己。

 4 ) 它拍出了社会的青春阴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在台湾网飞上线的流媒体剧集,在上线前几乎无人知晓,上线后却迅速成为爆款,引发了大量的讨论,甚至被冠上“台湾版黑镜”的名号。一个每周更新两集、目前只更新到第二个故事的网剧,走红速度能如此之快,所依靠的,就是它的类型包装与社会话题性

家庭与教育问题,相信大多数的人在青春期中都会经历,并不会感到陌生。但这部剧所令人心悸的,是它把这些问题包装上了科幻与恐怖的类型外壳,设置进几个极端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夸张演绎,由此来对其进行刨根问底——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

沉溺在水杯中的小男孩玩偶,映射了一段像是溺毙于水中的母子关系。

一个是被丈夫背叛,遭遇中年危机的母亲;一个是处于青春期,即将中考却又心不在焉、只想玩闹的儿子。

发现儿子伪造刻章、造假成绩单的母亲,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能改变儿子命运的“人生遥控器”。儿子在半梦半醒中,发觉自己度过了三天同样的星期三——同样撞到路人,同位出租车司机,但不变的是,他依旧连续三天将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签字。母亲随即摊牌:“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如果说上述的情节,还能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理解她是真的为儿子好,想要改掉他说谎成性、不在乎学业的不良习惯。那么接下去的情节发展,无疑会让你大跌眼镜。

母亲不仅把遥控器当成了能修正孩子不良习惯的道具,还把它当成了“资源”。通过这个装置,能让儿子成天补习,一节课补十天,无法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朋友一个个离他远去对他来说甚至都来不及伤心,刚确认关系的女友就被母亲一个按键弄到“不记得自己”。对儿子来说,人间宛如地狱。

“我是为你好!”这是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听到的话语,却想象不到有一天,它的后半句可以接上——“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即使是死亡,也无法令母亲释怀对儿子的掌控权。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血浓于水的亲情变成了控制的牢笼,一个家庭,宛如裂变成了两个区域。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成绩上的差强人意,不是摧毁一个孩子未来最致命的武器,能让他们“不再属于自己”的,反而是因父母的过度干预、控制而产生的对家庭产生的惧怕感。

上周末播出的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

以猫喻人,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在生活中伴随着伤痛与救赎的母子。

平时能考中等水平的儿子阿衍,被父母和家族的期望压垮,患上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症。他们都希望他能成为顶尖的精英、学测更是要考“满级分”,但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办到,让他成日沉浸在自卑与自责中,面对父母的失望特别难过。

母亲,则是一个活生生的阴阳脸。被丈夫抛弃的她,将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阿衍身上。好的时候,她能对阿衍关怀备至;坏的时候,她就会不惜责骂、殴打。每来一个新的家教,她就会递给他(她)一把戒尺。这把戒尺,伴随着阿衍的读书生涯,把他从小打到了大。

故事开篇,阿衍捡到几只猫带回家,妈妈对猫特别好,他便觉得“为什么自己连猫都不如”。

也就是在这个潜意识作祟下,他渐渐释放出了自己的第二个人格,在这个人格的想象里:他活在一个平行世界,每杀死一只猫,现实世界中就可以考到满分。但实际上,他是在现实中真实地杀死了几只猫,以此来告慰自己的残损的心灵。

霸凌、痛殴,造成了剧中角色压抑扭曲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不少“中国式家庭”的写照。教育,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有得以伸展的机会,同时更要尊重每个个体的自我选择。但以现今社会上对教育的认定——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才是好教育,这才造成了大批量的“怪兽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提出的教育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这些故事都改编自吴晓乐的同名小说,她在法律系本科毕业后,花了七年时间做家教,以此途径走进不同的家庭,在台湾社会的各家门后见证了光怪陆离的景象

在改编的过程中,曾担当《红衣小女孩》系列的编剧简士耕更是直言自己“完全是在用科幻片、恐怖片的方式写剧本”,把原先故事中最叫人背脊发凉的东西挖出来。《妈妈的遥控器》用上了美国电影《人生遥控器》中时空暂停、回溯的科幻概念;《猫的孩子》中的“蓝色月亮”、“平行时空”、“猫与人之间代际关系的对照”等灵感,则脱胎自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元素更多都仅是作为包装,这部剧想要探讨的,还是“成效至上”社会里的无数扭曲的家庭和人生。父母错把成绩当成了衡量自己儿女的唯一标准,却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

平心而论,这部剧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程度的刻意、过火之嫌戏剧转折的编排上存在混乱的毛病节奏也较为冗长失当。但在剧作的社会意义,认真的制作与群戏表演这一层面上,它都显得诚意十足,能够让观众在细思极恐中,接受到关于“什么是爱”、“如何去爱”的教育。

这部剧集目前尚更新至五分之二,之后还有《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三个故事要讲,想必也会提出更多、更尖锐的教育问题。

 5 ) 媽媽們,孩子們(全劇終)

《媽媽的遙控器》

「畫」 少女指著松本大洋的《乒乓》,說少年的畫風跟他有點像,紀培偉搖搖頭說不認識,少女問他「那你有喜歡的畫家嗎」,他說了漫畫家「井上雄彥」,少女一臉欣喜「《浪人劍客》?」,他有點跩跩的說「當然《浪人劍客》啊,《灌籃高手》是給小孩子看的」,但是他口是心非。 他明明就是那麼喜歡籃球啊,房間牆壁上頭畫著籃框與準備要灌籃的運動員黑影,每天一起爬出床能看見NBA球員海報,老師找他的時候也是拿著籃球,一邊投籃一邊讓他稍微放鬆,連自己最天大的印章秘密也是藏在球鞋盒裡,喜歡畫畫也喜歡籃球的少年,《灌籃高手》對他而言應該是多麼崇高的作品,但這樣的口是心非,只是為了在她的面前要露出最成熟的一面,連自己的問題也不能說出口。

少女第一次走進他的桌子前,他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裡,媽媽說他現在有「資源」,一件事做一次容易失敗,但是做十次總不會失敗了吧,更何況這其他的九次所要費的時間,只有他自己會知道,所以當他被母親困在時間重覆的監獄裡,他沒有別人可以述說,母親的期盼與愛是那麼的重,他不得不遵守,他翻開英文課本,上頭畫著的人物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因倒回而消失,他焦躁不知所措。

他第一次看見少女的時候,少女用著奇異筆畫畫,他拿著她遞來的奇異筆,他們一起畫滿了整張桌子,她帶她回自己家的時候,他們一起畫滿了整張畫布,紀培偉在這裡,在她的畫裡嘗到了自由,甚至是真正的愛情。

當媽媽用遙控器倒回,只為刷掉這些被她視為骯髒的少女與畫畫時,紀培偉一死再死,最終妥協,他像是逃走了般接納母親的一舉一動,最終變成另一個母親,就像女友在他的住處刷牙洗臉,她把洗水台弄的濕答答,他不發一語,有些潔癖始終冷靜的,將多餘的水擦掉。正如他的住處,乾乾淨淨,沒有一絲多餘。

與他相親的女人點醒了他,夜晚,他點開了臉書要搜尋她,但他只打第一個姓臉書搜尋欄就已經出現了她的名字,這代表,這些年來,他有無數次是多麼熱切想要知道現在的她,是不是已經達成了心願,有沒有去紐約認識了很多很厲害的人,但是他沒有勇氣,沒有勇氣去面對她,沒有勇氣去面對這些年的妥協。

當他鼓起勇氣,去拿回那支遙控器時,他對著媽媽大喊「它是我的!」,他一直都很清楚,他的人生始終都是他的,而不是母親的。

回到初識少女的時光,少女準備拿出奇異筆在桌上畫畫,少年一邊哭卻也一邊笑,他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才能正視這幅畫,這幅畫在他的心裡,從來沒有淡去。

也許這是他這輩子看過最美的畫吧。

--

「水」 她被人叫作「紀太太」好像總是那麼理所當然,她的思緒停了一下,但坐在對面的紀先生一說「陳小姐妳不要太過份」的時候,她醒了過來,對啊,現在不再是幸福的紀太太了,只是單純的「陳淑麗」了,是在應徵保險業務時履歷上頭寫著的名字,是他寄來的情書上寫著的名字,醒了之後,她一直望著前方的那杯水,她一直望著,望著。 她問身旁的律師「請問有杯墊嗎」,玻璃杯緣旁凝結成的水珠滴落在桌上,像是多餘的,她拿起紙巾用力的擦著,多餘的東西就要把它捨棄掉,對面的男人說什麼她都不在乎,最後她只說了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在那盛滿水卻只有她看得到兒子模型的玻璃杯,她一口都沒有碰。

兒子陷在水裡望著外頭,跟那場開頭戲的鏡頭焦點總是對不到焦,是類似的,這個沒有愛的冷淡世界是多麼的模糊,她也陷在水裡,看什麼都看不清,唯一看的清楚的,是名字裡的「培」是她取的兒子,她一直望著,望著。

搬家公司來,骯髒的腳底一踏進房子裡,她一臉不安心,拿著抹布沾了水一直擦一直擦,沒有辦法控制這些男人,那就只好不停的阻止,克制他們的骯髒弄污了自己的世界,就像她發現紀培偉刻了一大堆印章要偽造文書時,她想的,不是怎麼好好跟他溝通,而是怎麼克制他內心的骯髒,一定要中止他的骯髒。

當她拿到遙控器的時候,她覺得這真是太棒了,如果人生可以重來,那到底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就像她在腦海裡想像著那個男人寫給她的情書上的名字可以倒回,這樣錯誤就不會發生了,重覆回溯,在變髒之前就可以先讓它乾淨,沒有比這個還要更棒更正確的事情了。

紀培偉在做她覺得是正確的、是乾淨的事情時,她打果菜汁給他喝,她燉雞湯給他喝,她煮粥給他喝,這些水是營養的,是乾淨的,這些水是她的愛呀,但她還是搞不清楚,為什麼不良少女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的衣服給弄髒,就像她搞不清楚,為什麼兒子會走到這一步。

紀培偉自殺的時候,第一次在充滿水的浴缸割腕,第二次在充滿水的浴缸放下打開的吹風機,第三次選擇跳樓的時候,她在玻璃杯倒著水,滿溢了也渾然不知,這些愛難道太沉重了嗎,難道還不夠愛他嗎?她一邊哭一邊祈禱神可以讓他好好的振作起來,他一定可以再變成那個她能精準克制的純淨兒子。

但她不知道紀培偉想要的水,是在墾丁的海灘旁的那片大海,那片水裡有他最好的朋友,有他最喜歡的女孩子,他們會一起玩鬧,那片光才是他最想要的青春,她硬生生地剝去他的這些自由,她一次又一次的給予他難得寶貴的機會,唯有如此,他才能考上好學校,走向好人生,「有一天他一定會感激我的」,她一直這麼想著。

她把紀培偉困在時間的監獄裡,其實她早在第一次按下倒回時,就已經把自己陷在裡頭,陷了一生(腦補:她跟他都有一件黑白相間的橫條紋上衣),因為她花了一輩子,一定能精準控制這個男人的一切,甚至讓他成為像自己的男人,然後去控制他要喜歡的女人,她活著這樣的世界,正如她擦去那些多餘的水珠般執著。

在最後的最後,紀培偉對她說了最後一個謊言,她大喊「紀培偉!你以為遙控器我只有一個嗎!」,因為他就算能挽回這次已經淨潔到什麼都沒有的人生,但之後的人生,她一定會努力地,用力把將那些骯髒排除,不管要花費多少心力或她早就不在乎的時光,她一定能準確的控制了他。但之後紀培偉發生了意外,逃離了這座監獄,她錯愕,最後,紀培偉的青春世界裡也沒有了她。

魏如萱在結束時唱著:「Don’t cry/Don’t cry/大雨裡的烏雲啊請帶我離開/Don’t cry/Don’t cry/就不用害怕靠不到岸的大海」。

少年的水珠卻從眼眶裡流了出來。

也許是他終於知道,自由的味道像雨也像海,鹹的讓人心痛。

--

《貓的孩子》

「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裡面寫著:「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這就像鍾國衍每一次的「死」,都是在「生」之中並存。 就像在慶祝阿公生日的壽宴裡,自己的自尊被那些親戚給殺死了。就像在平行世界裡殺死貓,是為了讓自己的成績復活。就像最後是在「貓的孩子」的誕生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就像最後他問羅志葳「如果妳是耶穌,我殺了妳,妳要怎樣才會原諒我」,她的回答,是他的正解:「所以我根本就不會死,我只是死給你看。」

他每一次的死,都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是某處的崩壞,蝕的更碎,裂的更深,就像從一開始就根本補不好的天花板,它碎的像是鍾國衍的自我,活在真實與平行世界裡分也分不清,但屋裡的裝潢被蓋上了一層薄薄的防塵塑膠膜,沒有人知道他蝕的裂的早就已經掉落滿地,只是看起來正常。

知道他不看小說的家教老師,丟給他一本《1Q84》,也許是從他看似正常和緩的語氣說出什麼「藍色月亮」、「平行世界」這種詭異詞彙,捉摸到一點點他與這個真實世界的連結,沒有人知道鍾國衍有沒有讀小說,他把《1Q84》丟在學校的樓頂,羅志葳抓著他,一次又一次一起落入平行世界裡,讓所有的事態從最好變成最差,第一名變成最後一名,不敢傷害他人的少年變成不眨眼的瘋狂殺手。

《海邊的卡夫卡》裡的「Johnnie Walker」殺貓是為了收集靈魂,一心一意期待死亡,但鍾國衍殺貓,只為証明自己還活著,在那個平行世界,還能藉由這種殘忍的舉止找到自己早已碎的沒有人關心的那顆心。

他當然知道媽媽活的很累,被什麼都不敢負責的父親揍(媽媽被凹的時候他只敢在旁邊搖搖頭),親戚把她當作比傭人更下等的人,因為她總是對著這些外人們不停地說「謝謝!」、「對不起!」,笑臉對著他們,不斷的隱忍。聽兒子被打被揍不敢吭一聲、明明大家都是媳婦卻只有她折完所有的蓮花,他知道媽媽早就已經是那個最瘋狂的人,情緒最極端的人。

當鍾國衍崩潰的時候,他那句「你們看不到的時候我有多努力!」,這不只是他的心聲,彷彿也說進了媽媽的心,是啊,又有多少人看見了她的努力,她的一心一意,她的愛,而他們最終在貓的誕生,他們找到和解的出口,得到了救贖。

她說,「我們可不可以先學會一件事,不要一直說對不起。」

崩壞了沒關係,不需要對不起,因為所有的瘋狂及平靜,都在生與死之間來回反覆,只要能夠理解彼此,也許這才是重要的,才是真正的愛。

--

「牆」 茉莉的最後一天,在牆的外面戛然而止。 茉莉的世界充滿了各種顏色的牆,總是冷冰冰的客廳的牆漆著淡藍色,跟妹妹同住的房間的牆漆著可愛的粉紅色,認為茉莉還沒有長大所以沒有拔掉的監視器,將茉莉的一舉一動鎖進那黑漆漆邊框的液晶螢幕,層層疊疊,茉莉被困在這些牆裡,逃也逃不開。

媽媽碎碎唸著茉莉跟妹妹,「外面有多少人在等著看妳們兩個啊」,妹妹不經意的回嘴「外面,誰在看啊」,是啊,在牆的外面到底有誰在看?到底要做給誰看?茉莉不知道該說什麼,所以什麼話都沒有開口,因為對茉莉而言,這些無形的「牆」比有形體的牆還要冷峻,深深地將茉莉封進更深的黑暗,就算大喊也沒有人會聽到吧。

綠色的茉莉,最常聽見總是穿著粉紅的媽媽大吼的一句話是「我要是沒生妳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因為這是媽媽賭氣時,最後的最後一定會說的狠話,但茉莉跟妹妹都不能理解,如果自己存在的價值,原來是可以這樣子被量化,就只是一個讀書讀的很成功的地位與名位,那自己到底算什麼?

憤怒痛哭的妹妹說,「妳以為我們想被妳生出來喔」,媽媽無語,她回答不出來,也許她想著這些年犧牲的歲月,到底能換來留美讀到的碩士學位後能得到多高的成就,還是一點一滴看著女兒們長大的青春?沒有人會知道,就像爸爸說「只有茉莉,沒有人知道她在跳下去的當下在想什麼」。

也像茉莉最喜歡的作家出版的那本短篇小說集 (實際上是這集編劇洪茲盈自己的著作),叫做《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媽媽只是跟茉莉一樣,被看不見的「牆」,牢牢地困在裡面,沒有光能照進裡面。

茉莉的最後一天過了之後,媽媽絞盡腦汁想要找出「茉莉為什麼要結束生命」這個問題的源頭,最後她透過高科技,終於能讀出茉莉的腦子裡在想什麼,幫助她的技師告訴她「茉莉復活了」,但她腦子裡想的,是綠色的茉莉被困在冰櫃、被困在透明的牆,想逃也逃不出來,雖然殘忍,但只有透過這種方式,她才能得到救贖。

她在「茉莉的最後一天」裡,看見了茉莉書桌上那一隻隻螞蟻,明明是群體生物卻看起來這麼孤獨,垂死著,掙扎著,多麼痛苦,最終,看見了一個名為「聲耀」的男孩姓名。

對,就是聲耀吧,就是這些文學跟小說吧,嗑藥、自虐、同性戀,這些黑暗的字彙居然出現在茉莉的牆裡世界,她無法想像,她痛苦地對著灰牆裡的警察說,「我要是知道文學是這樣子在傷害我的小孩,我才不會讓她讀」。

在建中學校的外牆,聲耀卻大聲地對她吼著「茉莉真可憐」,明明擁有撰寫故事的才華,卻硬生生地被限制住,他說「她是天才,所有人都叫她一定要寫下去」,媽媽不解,「所有人?」那些牆外頭的人到底又懂什麼?讓她接觸到這麼黑暗的事物,有如墮落,將她拉下更沉的世界。

心理師告訴她最後的真相,以及茉莉擁有什麼樣的黑暗。原先她認為是孝順象徵的髮飾,居然只是茉莉一個「很爽」的念頭、茉莉無數次那些輕生的念頭、在高牆的上方不停徘徊,還有被她藏起來的割腕的痕跡,還有聲耀要告訴她、茉莉心裡那幾句最真誠的話:「我所受的教育卻逼迫我開始創作,有時會感謝媽媽,讓我擁有寫作的能量,我沒有什麼才華,只是被痛苦選上,也被寫作選上了而已。」

在劇裡彷若知悉所有人內心那道牆的心理師,總是唱著的第一句是,茉莉的千頭萬緒的黑暗痛苦心情:「又過了一天/我過的是什麼時間」,被痛苦選上,最終用小說寫出痛苦的少女,就像是只能最後一天,才能讓媽媽知道,自己過的是什麼時間。

她崩潰,她一手築出的這道牆,才是造就「茉莉的最後一天」的主因。

在最後的最後,她回到有如產房,也像是被透明塑膠布所圍成的牆牢牢封住的實驗室裡,坐在高科技躺椅上,她回到茉莉的最後一天,也像是回到了她見到茉莉的第一天,那個沒有牆困住的孩子。

綠色的茉莉哭著說著這些不成句的話:「媽咪,謝謝妳,可是,對不起」。謝謝,是感謝媽媽給了她第一天,對不起,是懊悔她只能給媽媽,她的最後一天。

她哭著笑著,只能說出最後一句話,「媽媽愛你」。

她打開了手臂,打開了牆,像是要緊緊抱著那個看不見的茉莉。

也像是用盡一生的氣力,她要抱進懷裡。

--

「炫」 維德高中的那隻孔雀,從來不開屏,但這所貴族高中裡的所有人,都是會開屏的孔雀。 這就像伊藤潤二的長篇連載《漩渦》裡有則小短篇「捲髮」,女主角住在被漩渦詛咒的城鎮,有一天她的長直髮突然成了大捲髮,頭髮突然有了自己的意志,渴望引人注目,所以頭髮不停地吸收身體精氣,只求壯大捲髮漩渦,更張狂,更要能迷惑眼目。

而這則短篇的結局是,另一個與女主角競爭捲髮漩渦的女學生,在贏了之後決定在街道上遊行,「呵呵呵大家快看我呀!全都看著我呀!」,但身體終於負荷不了,可怕的模樣就像木乃伊,她倚靠在電線杆上吐出最後一口氣,而張狂且充滿人性裡那被受注目原始慾望的頭髮,就在伊藤潤二在這則短篇的最後畫上眾人緊盯著她那令人畏懼的頭髮,並寫上最後一段文字結束:「她的頭髮之後又纏在電線桿上,張揚了好一陣子。」

這伊藤潤二筆下的「捲髮漩渦」,如同孔雀開屏,只為爭人目光。

劉巧藝身處在貴族高中,每個人開口閉口都是與奢豪有關的形容詞或名詞,這些張狂的言論就像那漩渦般,無論是有意無意,他們美麗的羽毛都像帶有魔力般的引牽著根本連翅膀都沒有的劉巧藝。

原來這升學率極高的貴族學校維德高中,竟只是一籠龐大的孔雀園。

每個人都在討論要買什麼禮物給眾人目光的焦點「樂樂」,最新款式,名貴香水,這些能拿上檯面的炫耀之物,她都沒有,劉巧藝拿出了一張她自己親手做的卡片,旁邊的同學說「巧藝擁有的天賦真是無價之寶耶」,她什麼都沒有,就只有這樣的美術天份能讓她在瞬間變成焦點,但眾人話鋒一轉,焦點又變成誇耀金錢的開屏大賽,劉巧藝終究還是得面對最真實也是最急迫的問題:她沒有錢。

在最一開始,她與那隻象徵著慾望的孔雀做了交易,用自己無價之寶的天賦去換可以讓她在其他孔雀一同開屏的能力,金錢,但劉巧藝終究不是擁有美麗翅膀的孔雀。

但很快的,她發現這並不是項公平的交易,孔雀這有如惡魔般的交易手段,在最一開始會讓對方嘗到甜頭,讓對方把「覺得自己最不需要的東西」給牠,但後頭的代價卻是完全不成正比,因為在不自覺之間,身體會逐漸變成「孔雀」,就像用聲音換第一名的轉學生,也像用雙腿換升學率的校長,他們從象徵性的孔雀,變成了被慾望支配,變成了真正的孔雀。

劉巧藝的媽媽拼了命的賺錢,不停的工作只為了要讓小孩可以爬向更高處,不要像她這個只有國中畢業的職業婦女,就算再有能力,沒有學歷就等於什麼都沒有,所以現在的自己只能透過錢,去買一個她未來的希望,一定要考上名校,就算拼上了命也一定要讓她長出了翅膀,一定要飛上天。

那個小而凌亂的家(還有爸爸的計程車裡),色彩繽紛,如同家人身上的穿著充滿著各種燦爛的顏色,劉巧藝的花襯衫,爸爸的花襯衫,媽媽採茶時的袖套、客廳壁紙上炫爛的綠色,這些渴望成為孔雀的人們,最終,只能用這些顏色來讓自己沾染上一點孔雀的炫麗顏色。

在最後,劉巧藝即將成為孔雀之際,她告訴媽媽,「其實不是公不公平,不是妳能不能達成夢想,是我們一開始就太貪心了,誰叫我們一出生就是這種階級的人?」

這些渴望成為孔雀的人們,卻無法認清自己終究不是孔雀,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成為孔雀,劉巧藝在最後懂得這個道理,而媽媽卻怎樣也不能懂,因為那就是她要用一輩子去犧牲的「炫」,能開屏的翅膀,能張揚的捲髮漩渦。

在媽媽的尋人啟示裡,她穿了一件孔雀羽毛花紋的上衣,似笑非笑。

也許,不開屏的牠,是看見了劉巧藝最後身上那件寫著「NTU」的衣服。

也許,這就是牠用一輩子能換就的,最燦爛的羽毛。

--

《必須過動》

「太陽」

楊鵑帶著若娃走在車站裡,光靜無瑕的走廊玻璃外頭,牆壁大大的寫著郭松棻的短篇小說《奔跑的母親》裡的一段字句: 「每當火車來而復去,鐵軌兩旁的矮屋就顯得更其矮小,蒼鬱的綠野舒展成為全部的天地。遠去的笛聲揭開了天空的奧秘。只有這時,你心甘情願做成了小孩。長腳鷺不是被驚動,而是為了迎合急駛的火車,紛紛從田裡飛起,在空中吐露了生命的寒弱。這時,即將太陽還在頭頂,只要仔細望去,雙連附近總有一團露靄在移動。凝聚了又擴散,擴散了又凝聚,從你的面前一直流蕩到圓山鐵橋。」

心甘情願在她面前做成了小孩的若娃,看著她站在被光照的閃耀的舞台上,楊鵑就像是個眩目的太陽。

楊鵑吐出的每字每句都充滿著力量,「教育促成階級流動」、「母職萬歲!」這樣美好的詞彙,鏗鏘有力,她是若娃眼裡唯一的光芒,就算自己沒有辦法得到滿分也沒有關係,那個像太陽的母親,在眾人面前傳達出來的信念,是只要有愛,「全心全意的投入愛」,在這個看似不需要男人父親的世界裡,這就是最棒的成功,若娃深信。

但楊鵑為了要讓若娃了解得到滿分的重要性,帶著她到了陰天沒有太陽的回收場,若娃不解,「那妳為什麼要在大會上說只要努力就可以翻身」,楊鵑皺著眉頭,話鋒一轉,直接告訴若娃,「我是給他們希望,事實上在這種環境,就是沒資源,沒救了」。

這顆曾經耀眼到讓人無法直視的太陽,在那個瞬間,露出了她一部份的黑暗,即便她一直像寓言故事「北風與太陽」裡頭,用自己的光芒來讓旅人感受到熱,脫下了衣服贏了比賽,但她口口聲聲說著的「愛」,散發出來的熱,始終都帶著疏離。

楊鵑總拿著平板電腦,不停看著若娃的一舉一動,視角在上方,遙望著她,漠視著她,因為楊鵑身上唯一真正會發光的象徵,那燈一顆顆的熄滅著,她焦燥不安,而她唯一追求的太陽,是永不滅的金質徽章,那金閃著的光,才是能讓她安心的救贖,能讓她這隻鵑不用去住鴿子籠的安心所在。

楊鵑最終想出了「必須過動」這個理由,好讓她與若娃這孩子之間找出平衡,若娃說要跳樓,以便讓醫生更能診斷成過動症之時,天空依舊沒有太陽,楊鵑在下方撐著傘,與眾人一起看著這個沾染上自己光芒的小太陽,露出有些害怕的神情,不知是害怕若娃會不會不小心就墜了下來,還是害怕被眾人看破謊言,或是看著這樣的烏雲讓她想到若傑決心自殺前的陰天,也許,楊鵑自己也不知道。

若娃在抽絲撥繭之間,逐漸得知母親的真相,在巧合之中,她到了一個被太陽照的溫暖的森林裡,原來,在那樣溫暖的世界,自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這個社會不管成績好或成績差,為什麼都過得這麼絕望」,原來自己還能擁有這樣的美好希望,但是看著這樣的希望,讓她下定決心,要再為自己,再勇敢一次。

就算被燒死也沒有關係,她決定要勇敢的去擁抱那個她曾經帶給她所有美好的太陽。

若娃問她「妳愛我嗎」,楊鵑沒有回答,只是把她緊緊抱進懷裡,也許楊鵑自己也不知道,只說,「好,那就夠了」。

楊鵑最終還是拿到了那個閃亮的金質徽章,她說「自己幸福,才能給孩子幸福,沒錯,愛自己,總是會有方法的」,是什麼方法呢,太陽只是笑著。

若娃被銷毀前,躺在床上看著一盞又一盞的燈流過,那明亮的光讓她想起了什麼,最終,她與若傑的最後一句話竟是相同,「謝謝」,謝謝這美麗的太陽,曾經是他們最信任的對象,曾經照亮著他們短暫的人生。

回到最初,這第五個故事是整體概念的頭也是尾,既是幸也是不幸。

回到最初,回到車站旁寫著的《奔跑的母親》,故事最後一頁寫著的段落,竟也能呼應全部的愛,以及她們的溫暖。

「在那犧牲自己也犧牲別人,在犧牲別人也犧牲自己的眩暈中,不知道有誰能夠安然擠身於幸福天軍的行列。在那精神旺盛的年代,哪一個不曾夢想過歡樂的無限。隨著火車尾聲的離去而悠然出現的黑夜與海連接的那片遼闊,也許就是你安身的好所在。你將流汨的暮色一一收攬入目,一如你在記憶中收攬著母親的體溫。」

犧牲著,也收攬著。

 6 ) 猫的孩子

为庆祝爷爷的生日,一个大家庭在一起吃饭,大家“喜讯”连连,张三家的孩子考上了医学院,李四家的孩子拿了全额奖学金,王五家的孩子拿到了教师资格,轮到钟国衍,他却是大家庭中唯一的差生。

回到家,因为屋顶漏水永远修不好,爸爸从来不回家吃饭,并且会一直打妈妈。对于国衍的分数,他也只会采取打手心的办法来惩罚他。

爸爸:啊衍才考才考几分,你还有时间养猫?养猫?
妈妈:为什么你可以在外面养女儿,我却不能在家里养猫?

国衍:妈,我陪你去申请家暴令好不好?
妈妈:你可不可以不要管那么多啊,你今天要考几科,有时间问东问西,为什么不把英文拿出来背。

新老师与啊衍、啊衍妈一起吃饭
妈妈:他肠胃不好不能吃太油,外食也要小心,像这个汤上面的油,要把它全部捞起来才可以。
师:你麻麻真的很爱你。
妈妈:我这个人,这辈子没什么大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点成就。

罗志薇,一个考满级分的乖女孩。一次,钟国衍误入她的平行世界后两人结识。罗志薇告诉他,她在平行世界里揍了最后一名,在现实中就可以拿满级分。终于,国衍考了最后一名,他成了罗志薇的祭品,两人打了一架,国衍赢了。

自此,罗志薇开始考0分,开始被大家欺负。

天台上,啊衍问罗志薇怎样拿满级分,罗志薇说:跟着你自己,跟着平行世界里的你。说着大笑着跑下了天台:继续崩坏吧,反正我们永远也离不开。(个人觉得这句话真的很中二)

随着小家庭矛盾的升级,爸爸家暴不断,甚至扬言抛弃妈妈,把房子过给外面的女人。深夜妈妈边哭边做家务,国衍来到妈妈身边,妈妈说:你先去读书,让我自己安静一会。

于是,国衍跟着另一个自己,找到了拿满级分的方法: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就可以考一次满分。

镜头一转,爷爷走了,国衍站在最前面为爷爷致悼词:爷爷一辈子含辛茹苦,支撑我们一整个大家族,他这辈子没念过什么书,最大的盼望,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好好读书,有好成就,光宗耀祖。……不过这次不一样了,这次模拟考,我考了满级分。叔叔伯伯姑婶妯娌都围过来……爸爸也回来吃晚饭了。

有一次考试,国衍在考场中听到很多猫在叫,请老师处理一下,老师找不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气愤,于是自己开始在校园里找猫。国衍不断地听到猫叫,妈妈不断地在找猫,两个片段快速交错。最后,国衍看到顶上落下来一朵鲜红的花,那是死掉的猫变成的,“每当我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们就变成了花,我在现实里就可以考满级分。”顶上不断有花瓣飘落,国衍疯狂地把花瓣拂开。

这一次,国衍并没有考到满级分,爸爸有一次拿棍子打他的手心。

爸爸:我就把房子卖了,把啊衍送出国。
妈妈:你不可以把我和啊衍分开,不可以。
爸爸开始打妈妈,边打边说:你只想到你,你只想到你,你只想到你……

妈妈只得把国衍送到机构去补习,补习老师的体罚,爸爸的打骂,妈妈的期望……啊衍开始在现实世界中诱猫杀猫。直到有一天被警察抓住。

妈妈在路边看到国衍在警车里,奋力追上去问:钟国衍,你怎么在这?你怎么了你怎么会在这里?
钟国衍:你爱我吗?你爱我吗?为什么我会在这里。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你有想过我的感觉吗?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妈妈:你不要这样,我爱你。
钟国衍:你不爱我!

画面一转,罗志薇躺在一卡车的金莲上面。只有一个镜头。

妈妈带着怀孕的猫咪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她不要带回家。妈妈坚持,走上楼梯,一整面墙都是红色的“虐猫者死”,她若无其事地打开门进去。

猫咪快生了,啊衍想要帮忙,妈妈不理他,啊衍转身割开了自己的手:妈,妈,妈!妈我受伤了,妈!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妈我受伤了诶!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妈我受伤了你抱我一下好不好。
妈妈:加油,叮当加油。
啊衍:加油什么!
妈妈:加油,快了。
啊衍蹲下来:可不可以抱我一下?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我只想要你抱我一下,可以吗?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紧抱住妈妈。
妈妈:放开,你干什么。我的一生都被你毁了,我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你身上,你呢,你拿什么回报我?你拿什么回报我?
啊衍:那你干嘛生我?我去死就好啦!
钟国衍掐住了妈妈的脖子,妈妈不停说说你放开我,国衍却哭着说你就不能抱我一下吗。
最后,猫咪生了,妈妈和国衍都平静下来,国衍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说:你可不可以先学会一件事,不要一直说对不起。

国衍在维修师傅那边干活,妈妈送来便当,还和师傅调侃了几句,妈妈离婚了,国衍开始赚钱养家。

最后的最后,国衍拿着便当跑了,在草坪上和罗志薇一起吃。

国衍问:如果你是耶稣,我杀了你,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
罗志薇:我是神?
国衍:不是,你是神的儿子。
罗志薇: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死,我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乞求我的原谅。
国衍:那如果,你是猫?
罗志薇没有回答,画面一转,两人满身是伤,相视一笑。

影片描述了在家庭中,大家追逐分数,而其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自我、地位等,都是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这就导致了家庭的变异,自我的变异。


【大家庭与小家庭】

【小家庭的变异】,表现在爸爸与妈妈,还有国衍。

爸爸从一开始国衍成绩差不愿回家吃饭,国衍考了满级分回家吃饭,国衍再次考砸又不回家了。以分数作为维系亲情与家庭关系的衡量,以分数决定家庭地位的高低。

妈妈的从最初的殷切期望到后来的执拗偏激:老师,他只能打,不打的话是教不好的。老师,我一生没什么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一点成就。老师,我们只报第一志愿……

国衍从一开始的学习障碍到后面不忍妈妈被欺负而开始杀猫考满级分最后考砸以后开始诱杀猫咪并对妈妈歇斯底里地吼叫:你根本不爱我,你眼中的都是你自己。

小家庭的亲情关系自此彻底变异。

【大家庭的变异】,由一开始各家亲戚夸耀自己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家庭地位就高,而国衍的妈妈自然被大家踩在脚底下。这是大环境的逼迫。

再来看学校中,罗志薇由一开始的满级分,到后面平行世界崩坏以后的0分,同学们开始肆意欺凌,而罗志薇也 “疯了”,雨天在喷泉里跳舞,周围人冷眼,躺在为已故爷爷折的金莲里。

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的逼迫,在以分数排名的考试制度下,在蔑视个体差异性的社会中,人人冷眼,人人自危,能上岸的冷眼旁观,快溺毙人人自危,已沉底的,只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唯一一点的“娱乐活动”。


【施暴者与受害者】

l 爸爸对妈妈施暴。

爸爸的想法,啊衍没考好成绩,因为妈妈基因太差,没有教好,总是修不好的漏水的屋顶也是妈妈的错,全部的一切都是妈妈的错。在内心,爸爸对于妈妈是厌弃的,他眼里从来没有这个老婆,因为老婆不美,没有高学历,很笨……总可以找到刺。这是一种封建大家族的大男子主义,俗称直男癌。自己没什么本事,却自鸣得意,穿着汗衫偏要吃牛排,张口闭口:这个社会,只要学历高,声音大,谁就是老大。可他为什么能这么做这么想呢,因为没有人反驳他,面对家暴,妈妈一声不吭,儿子一声不吭,大家冷眼旁观。反而,受害者还要把自己放在比施暴者更低的位置上,对于援助者冷漠拒绝。女老师对妈妈说啊衍需要去看看心理医生,妈妈拒绝:你不教我儿子就不要打扰他学习。老师想找啊衍说,啊衍:你不教我就不要打扰我学习。受害者反而成为施暴者最大的拥护者。永远修不好的屋顶,也象征着这段家庭关系的岌岌可危。

l 爸爸对儿子施暴

爸爸把分数作为糖和棍子的区分,考得好,万般宠爱,考不好就要挨棍子。而国衍作为受害者,他除了说对不起就再没别的。他也觉得是自己错了,却并没去想想为什么。因为从小的教育,就是没有为什么。一家三口和女老师吃饭,爸爸发出没有为什么言论,女老师反驳说她从小就很喜欢问为什么。这时候爸爸和妈妈妈妈异口同声问:为什么?这也是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幕。

l 妈妈对儿子施暴 儿子对妈妈施暴

妈妈对儿子的施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暴力,叫做亲情绑架(自创名词,勿喷)。影片最后国衍一直在问:你爱我吗?你爱我吗?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你有想过我的感觉吗?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确实,在这个时候,他们都是互相的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妈妈的的和爸爸的教育,确实也可以称为一种丧偶式育儿。爸爸什么都不管,妈妈要处理所有事情。在日积月累下,确实比较容易扭曲。

l 儿子对猫施暴

国衍从一开始发现猫,养着他们,到后来开始杀死猫。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施暴,可以说他杀死的是猫,也可以说,他杀死的是自己。杀死猫可以得到满级分,为什么杀死猫就可以一下子会做所有的题目,到后来平行世界崩塌以后又都不会了呢。杀死猫的是平行世界的自己,那么考满级分的是谁呢?所以我说,钟国衍杀死一只猫,就象征着他杀死了一个自己,一个自我,杀死了那个有学习障碍的自己。(大晚上写着写着后背一凉,突然害怕)。然而,一个人会有多少个自己呢?到后来,平行世界的崩塌是不是象征着他自我人格的彻底崩塌呢?

其实,施暴者和受害者,大多数时候,都是互相的。就像伤害也是互相的,或多或少,在不同意义上,每个人都会在对别人施暴后,自己也受到伤害。毕竟力是相互的噻。


【猫的孩子】

再来说说最后一段钟国衍与罗志薇的对话。

国衍:如果你是耶稣,我杀了你,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

罗志薇:我是神?

国衍:不是,你是神的儿子。

罗志薇: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死,我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乞求我的原谅。

国衍:那如果,你是猫?

罗志薇没有回答,画面一转,两人满身是伤,相视一笑。

个人脑洞比较清奇,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以为罗志薇死了。因为有一个镜头是她躺在一卡车的金莲上面,那时妈妈给已故爷爷折的要烧给爷爷的。所以这个镜头一出来,我就想罗志薇怎么死了哈哈哈哈哈。也有一段画面,妈妈到一座山上给爷爷烧莲花,请爷爷保佑啊衍考得好成绩,画面持续了几秒在被熊熊大火所吞灭的金莲上。

看第二遍是因为突发奇想要写影评,去看台词的。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罗志薇本身没死,可能死去的是她的自我人格,也可以说是平行世界中的她。最后他们在草坪上吃便当,然后展开了上面的一段对话。说耶稣本不会死,只是死给你看,我把它比作自由纯洁的灵魂,也就是被现实世界所湮没的自我。你扼杀了它,它并未死,只等你发现自己的愚蠢,发现自己还活着。画面一转,两人站着,满身是伤,相视而笑。我把它当作这是平行世界里的自己在笑,也就是死而复生的灵魂,音乐响起,这也是两个人重新获得了自我,治愈了。

然后我突然想到第三个版本,哈哈哈哈哈自己脑内出一部史诗级大戏。那就是,考满级分,是因为他们在平行世界中杀死了自己,然后,平行世界的那个自己,暂称为坏人吧哈哈哈哈哈,代替了自己去考试。那就是,其实躺在金莲上的就是罗志薇自己,最后吃饭的是两个坏人,带伤而笑的才是真正的自己,他们被治愈了又掌握身体权,或者他们就是手牵手去天国了。

哈哈哈哈哈很神经病了,这部片子为什么就不能拍得再好一点呢,好气,这样就不会显得我很神经病了。本来不准备写的,因为本人是杂食,并且猎奇,什么奇里八怪的都看过,比如黑镜这种,比如美国恐怖故事那种,没有我不看的,什么类型的都看过,再比如人体蜈蚣那种,呕。这部剧是因为前有黑镜作为噱头,才进来看的,并且看了第一二集后还是蛮失望的,猫的孩子这个故事看第一集时没什么感觉,觉得还蛮中二的,到第二集快结束时,两段钟国衍与妈妈的对手戏,一段是马路上你爱我吗,一段是家里你可不可以抱抱我,瞬间被击中,觉得这值得写篇长评了,真是一时冲动,我估计看我这片影评可能比把两集短剧看完,所花费的时间都要长哈哈哈哈哈。

 短评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 或者未来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看看 其中一个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看的我难过极了 为什么总有人等到来不及 才悔不当初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却不是另一个你 你只是把他带到世界上 不能把你未完成的梦想 转嫁到他身上 他是独立的存在 p.s好久不见叶全真

6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力荐

看完茉莉的最后一天,期间情绪崩溃无数次。强烈建议任何有自杀倾向,并且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受抑郁困扰的朋友,一定一定在有朋友陪伴且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看。太真实了,很多话都扎在痛处。现在坐在电脑前情绪完全崩盘,眼泪一直流,但最害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回家的妈妈,会看到这一幕,可我却无法解释。

7分钟前
  • Ym_ZLAI
  • 力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爱好、性格,他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他自己的样子。

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说这部剧是过誉了,又或者它辜负了一些人对于“台版黑镜”的期待之类的话是很简单的。可我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例子极端,但它并没有一味地控诉升学压力,控诉家长的控制欲,而是告诉大家,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近年来的一些事情足以让大家看见,本是同根生的台湾和大陆早就不能相提并论,台湾已经快要摆脱儒家思想的荼毒一跃成为亚洲之光了。

13分钟前
  • 流公式
  • 还行

1,你从她的肉身而来,她捏塑出了你的肉身。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也已经被驯化,成了她的复制品。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仍在抵死顽抗,成为出走的娜拉。你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与感情,代价是,让她放逐你,或者杀死你,都将以爱的名义。可是啊,原谅她也是第一次当母亲。2,最后所有小孩都在仿若世外桃源的森林出现,过上另一种生活,顿时飙泪。3,良莠不齐,个人喜好排序:《妈妈的遥控器》、《必须过动》、《孔雀》、《茉莉的最后一天》、《猫的孩子》。

1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我想都是因為愛。母親對茉莉是望女成鳳、自以為是的愛,茉莉自殘何嘗不是希望母親會自責難過而開始真正愛她並關心她的需要呢?愛,真的好難

16分钟前
  • 翻越宇宙🌌
  • 力荐

3.5。《妈妈的遥控器》:概念好,可惜剧情拖沓了。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个强迫症式擦水的细节,她竟将孩子规训得和自己一样了。手持摄影加分。

17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其实是给父母看的,但是父母不会看这种连续剧,只会看《娘道》啦!

21分钟前
  • 忘川
  • 力荐

經過近年植劇場和這部作品之後我開始對台灣影劇的期望越來越高 加油!

25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力荐

Netflix的出品自然不缺资金,所以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很足,没有出现明显漏洞。优点是概念出色,而且各个演员都入戏,也可能是导演调度好,年轻演员们都表现抢眼。缺点是主题单一,五个单元都是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不堪其害的孩子,而且节奏拖沓,全都缩到1小时附近可能会更好。《妈妈的遥控器》最佳。

28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可以因为耐飞的品质去看,可以因为中文版《黑镜》的名头去看,可以因为对lgbt的开明去看,但我更希望那些饱受过虎爸虎妈“政治正确”荼毒,深受社会风气不知所措的人父人母,和即将孕育新生命的夫妇,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

3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打着台版《黑镜》,开场很精彩,气氛也拿捏掌控的很好;直至尾声变成偶像剧⋯又是个烂尾!

34分钟前
  • 外人
  • 还行

完成度很高。看了第一集,我们的“遥控器”都被锁在了一个叫爱的保险箱里

39分钟前
  • bibabo
  • 力荐

台剧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错了 除了节奏有点拖沓 其他都很棒 追了

41分钟前
  • 过春天
  • 推荐

华语剧集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一直在与黑镜比,剧情紧凑程度确实不如,但放眼华语片,能比《孩子》更出色的,屈指可数。

42分钟前
  • Smumer
  • 力荐

特意看了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并不是《黑镜》,被这个头衔唬到了。高品质的英美剧都不兑水,节奏紧凑,还有自己的美学风格,这部台剧虽然有一个不错的概念,故事的类型化也很高,但导演拍着拍着台湾偶像剧的臭毛病就来了,节奏拖泥带水,情节也不够紧凑,还在堆情节,不顾叙事张力和连贯性。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放大了很多倍的痛,好几次看到要暂停深呼吸一下才能继续看下去,第四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尤其让我崩溃。最大的缺憾是每一个故事的矛盾指向的都是母亲,父亲因为缺失了存在,因此也缺失了被审判。

48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科幻的植入蛮塑料的… 再多几个故事也还是这样,首先是被压迫的女性(物质或/和精神上),然后是转嫁到下一代身上的压力,可是几集下来,都只追溯回到母亲身上而已,结构性的崩坏只靠部分女性的隐忍和部分女性的反抗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如果继续高高在上,或置身事外,比剧里更荒诞的现实惨况也不会有尽头

49分钟前
  • 饭花浪浪
  • 还行

立意很好,第一集有黑镜的毛骨悚然感,第二集开始变拖沓,但仍不失为一次惊喜的尝试。我们的家庭教育到最后从来不是双方平等的话语权,而是基于血缘里与生俱来的爱,在日复一日的拉锯战里,慢慢妥协。父母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傲慢的以为自己可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呢?其实我们更想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

51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成年后的纪培伟回到了16岁那年的夏天,他走到程芳岚面前,一切都已经发生过 但是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面前的这个女孩或许会疑惑,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哭?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深夜,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路过妈妈房门外,听见她和姨妈打电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后悔,早知道那时候就应该去做个B超,把女儿打掉生个儿子多好。」门缝透出的光像一把刀 顺势把我劈开了两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来自「没有做B超」的恩赐。 每次划账给妈妈的时候,我望着屏幕上扣款的信息 心都忍不住震了一下。大多数的沟通都陷入到无关痛痒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下班的例行琐碎问题里,最后再扑通一声的掉进那个叫做钱的深渊。小时候做女儿、长大之后做儿子,可惜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做儿子的待遇。

55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