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十九年

悬疑片内地2019

主演:王泷正,宋宁峰,黄璐,国永振,丁溪鹤

导演:徐翔云

播放地址

 剧照

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1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2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3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4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5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6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13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14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15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16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17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18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19追凶十九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3 08:50

详细剧情

自1999年始的数年内,一向安宁平静的弘州市先后发生六起针对年轻女性的强奸案,受害者的皮肤均遭凶手割下奇异的血雏菊形状。负责侦破这场惊天连环凶杀案件的重任,则交到了警察刘一波,和搭档何晨的肩上。而这场斗智斗勇的追凶之旅,一追就是十九年......

 长篇影评

 1 ) 感觉和《烈日灼心》有点相似之处

这种基层民警的片子这几年并不多!没有cp没有小生!我安静的看完了!一直不错,只是后面的案件举例有些多,衔接不是特别好。总的说还是值得推荐,也希望多一些平凡的世界的电影题材………不知道说什么,反正还是比较欣赏,难道非要让我凑够140个字吗?还是有些难度哟,因为这个时候没有灵感啊,不可能才思泉涌啊!

 2 ) 生活的溃败与人性的因素

昨天看的是中午场,没什么人,稀稀拉拉几个男生。豆瓣评分这么低,看完觉得挺出乎意料的,个人认为算是一部合格的影片,影片是现实主义题材,无限贴近生活。有人说这部电影像韩国电影,我觉得一点都不像。韩影目前在国内被吹捧得也太高了,其实要说到悬疑电影,西班牙电影明明更胜一筹好不好?《谜一样的双眼》、《黑暗面》、《无声言证》和《吾栖之肤》等等才是好看又深邃吧。

以下评论有剧透!!

电影一开场就死了人。

北方破破烂烂的小城市,冬天枯矮的枝丫指向灰色的天空,河边的芦苇荡萧条而败落,历经20年了也没怎么发展起来的北方城市弘州(胡诌)市,1999年时是破破烂烂的房子,2019年了依然是破败的房子,永远是两三层的低矮楼房,毫无美感的装饰,整个城市的发展似乎已经停滞,显得苍凉而破败。在最后倒数几场戏份中,也就是男二何晨撕扯第二个案件受害人的妹妹时,听到了旁边的警察大声地喊着东北话,忽然觉得挺真实的,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东北,应该是合理的吧,就像是双雪涛笔下那条永远破破烂烂的艳粉街,还有班宇笔下那个充满了下岗职工的东北小城,破败而犯罪丛生。

看电影前没有查过任何资料,也没什么期待,一直以为这是个讲破案的故事,看了前面一小半,看到男二何晨以警察身份出来的时候,又以为这会是一个双侦探破案的故事,有点类似《真探》第一季那种调调,然而剧情一直都克制平缓,破案毫无任何进展,仿佛死水一潭,我等待着,期待着最后的惊天大反转,然而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反转,反而是剧情断崖式的旋转直下,看完有点吃惊。

看完了整部片子,回头过来再想一想,才回味过来这并不是一部讲破案的片子,这部电影实际上要讲的是两个警察如何因为一桩持续了十九年的连环谋杀案而改变了自己一生命运的故事。故事有两条主线,两个警察因为破案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生活和工作,暗藏的一条线才是案犯作案的那条线。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警察,因为案件的关系,把彼此的生活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了一起,两人个性迥异,办案手法也截然不同,两人最后也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可结果却都是一样的惨,一个失去了生命,一个失去了生活。

A面人生:刘一波

男主刘一波一出来的时候,觉得有点眼熟,然后想一想,这不是就是《白夜追凶》里的那个周巡嘛,王泷正真是演警察专业户了,一直都是警察,《心理罪》第一季里也是警察。

1999年,第一个案件发生的时候,警察刘一波还是意气风发的,大言不惭地跟妻子说他一个星期就可以破案,还心心念地想着破了这个案子后可以提升为副局,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一生会因为这个案子而有一个悲惨的结局。2019年,在菜市场中神情疲惫的刘一波眼神呆滞地看着一辆装满了菊花的三轮车在他眼前经过,姹紫嫣红的万朵菊花背后掠过的是他为了追寻尸体上被抠掉的那朵人皮菊花而溃败的一生,当他跛着脚一瘸一拐地走向远处的时候,他是否还能会回忆起20年前那个曾经发扬蹈厉的自己。

刘一波对办案充满了热情,虽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但他的办案能力确实不算上出众,事情的判断分析能力也不是很强,而且他性情暴躁,情绪难以控制,这一点电影中多处都有所刻画,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第一次案件的时候,他助理在他身后,跟着他一边说话一边喝可乐,他一急了,一回身就直接把助理正喝着的可乐瓶打到地上了;晚上回到家里,睡觉前他老婆让他吃药,他就把药瓶直接砸在地上,砸出了一地的碎玻璃渣子;还有一次跟老婆争吵,就直接掐了老婆的脖子。第一次在河边芦苇荡看见何晨时,也是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直接扑人,最后抓错了人被局长骂,仍是不以为意。

刘一波的妻子郭静由演员黄璐饰演,她也算是很不错的演技派了。两人的婚姻生活琐碎且日常,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细节,所以真实。两人一直都住在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破旧二居室里,简易的饭桌,工薪家庭里常见的简易沙发,都让人知道这个家庭并不富裕。而且刘一波身体有恙,两人多年想要孩子而不得。刘一波沉迷办案,对菊花连环杀人案变得魔怔后,妻子郭静过着的是几乎丧偶式的婚姻,就算偶尔老公回家,叫他吃药,还会被吼叫;杀人犯在案潜逃时,自己孤身下班回家也无人接送,担惊受怕,这样的婚姻一过十几年,任谁都会崩溃,所以一旦期待多年的孩子流产之后,郭静十几年积攒的怨愤就会爆发,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了刘一波。

对案件魔怔的刘一波,多年苦苦追寻始终找不到案犯,自尊心很强的他因为自己身体不行而暗自自卑,性格是自负与自卑的矛盾结合体,妻子怀孕之后很开心,没想到意外地失去了孩子,紧接着妻子又离开了自己,而奸杀案依然一桩桩的发生,案犯仍然没抓到,生活无望且无助,无数件事情堆积在一起的绝望终于重重地击跨了这个要强的男人。他辞去了警职,酗酒赌博,在农村养羊,对一切变得麻木,眼神呆滞,从一个神采飞扬的年轻警察变成了一个一事无成的落魄中年男子。

B面的人生:何晨

与热情暴躁、莽撞粗心的刘一波相反,何晨冷静,心思缜密,做事认真,有毅力。1999年妹妹被奸杀后,他立志做警察,就去考公务员,最后成为刑警,2002年成功调到了妹妹案件的办案警局,亲手接管第二桩奸杀案件。第二个奸杀案件发生时,他通过询问受害人妹妹,套出了嫌疑人屠夫,在刘一波想抢功去殴打逼问屠夫时,他又拿出来了屠夫证据链完整的不在场证明。对于多具尸体上的菊花图案,他会绘制多幅素描试图来清查图案背后的秘密。在他死后,刘一波去收拾他的东西时,他的整个房间里全是为了破案收集的各种案件信息,内容庞杂而排列有序。

何晨并非文质彬彬,他打人也特别狠,妹妹死了之后在发廊痛殴妹妹男朋友那段就特别狠,拼命往死里打,被刘一波扯走的时候还不忘狠狠地扔下铁板手砸在妹妹男友身上。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就算冷静心思缜密,分析能力强,会打架,案件仍是一件件地发生,年复一年,案件就是毫无头绪,因为无差别的连环杀人案件,找不到最初的源头案件解锁,受害人与案犯之间始终都是没有社会关系的人,无从找寻。可就算是这样的无望案件,他还是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在刘一波离开之后,他一个人坚持着。

十九年后,一个偶然,与助理靠边停车发现了路边摩托车维修店前放着的一辆蓝色摩托车,车上有一朵白色的菊花,他心念一动,上楼找寻,没想到辛辛苦苦找寻多年未果,最后来得却不费工夫,他一进屋没多久案犯就回来了,他本想通过找寻证据,层层筛查真凶,没想到案犯穷凶恶极,手起刀落,毫不犹豫地把他从窗户推下了楼,当场殒命。

有能力的何晨不但会干活,肯干活,有毅力能坚持,更何况他还有能偶然发现案犯的狗屎运气,只可惜现实离完美始终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距离,在被推下楼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霎那,他是否也曾有过后悔,后悔这一生对这个案件的魔怔和执着,后悔他因为这一案件而从未有过自己真正的人生。

刘一波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他失去了生命,生活的B面就一定比A面好吗?没有人可以回答。

C面的人生:案犯

本来以为案犯是这部电影的重点,看到最后才发现他不过是笼罩在刘一波和何晨生活上的一抹暗影。电影对他描述不多,直到最后电影结束了,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对于他的犯罪动机,只能猜测他是因为母亲遗照上穿的衣服上面布满了菊花,所以他才执念地在所有自己奸杀的女子身上都抠掉一个菊花形的人皮,第一个案件是菊花在背部,第二个案件菊花是在腹部,第三个案件菊花在大腿。他一直都是狠角色,杀人毫不手软,一进门就立刻警醒,意识到警察闯入。此时何晨还不知道他就是连环杀人案的案犯,但是案犯立刻明白,即使这次侥幸何晨走了,自己也难以逃脱了,所以他随即杀机顿起,用扳手砸开了窗户,把这个追踪了他十几年、尚未意识到他就是案犯的警察从三层楼的窗户直接摔了下去,当场毙命,手法干净利索,心狠手辣,这大概就是他十几年犯案而从未被发现的原因吧。

而关于他心思缜密,从何晨进入楼道时就开始刻画了,楼道里堆放各种杂物,全是破败的,到处破破烂烂,就连案犯房间的门帘都是脏兮兮的,可是一进入房间就会发现房间里异常地整洁,各种东西摆放有序,整整齐齐,不难看出来房间的主人有点强迫症。何晨只问了他有菊花花纹的摩托车是谁的,他就立刻警醒到自己被发现了,所以手起刀落,毫不犹豫地把何晨扔下了楼房。

现实生活中案犯这种与受害人没有生活上的直接关联的无差别连环杀人案件,实际上是很难破案的,例如我国的白银案,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这两个案件最后破案都是因为偶然,警察们拼了命地去找寻,即使穷尽一生也找寻不到,反而把自己的一生都搭了进去,可惜可叹。

整部影片完成度还不错,个人认为可以值3.5星,况且导演竟然才二十多岁,这么年轻,又是第一次拍长片就给4星鼓励吧,希望以后可以拍出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3 ) 不是平庸,是现实无奈中的坚守

有人说这部剧警察平庸,我想说也许这个电影不是再现案子破获的经过为主线,而是以连环杀人为线索,透过线索让我们看到两个最普通的人民警察的执着与付出。就算时光变迁,皮毛厂变皮革城,被害人的家属都忘记了伤痛,他们还依然执着着,执着的让案子落地,为人民守住光明。年轻气盛的刘一波被命运折磨,何晨始终不愿忘记,不愿走出伤痛,把生命你留在故事里,有些事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人生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不是爽剧,更多的是现实的无奈与执着,就像刘一波说的,一年中生老病死和意外的有多少,被杀害的才几个人,那么认真那么执着干嘛

 4 ) 追凶十九年:现代西部片的可贵探索

《追凶十九年》的故事让人联想到“白银案”,原型案件关注度如此高,要拍出自己的味道并不轻松。影片不拘泥于类型片本身的悬疑形式,而是把大案做“小”,做在两个警员十九年的人生。这是一个非常扎实的故事源起,有股中国西部《真探》的意味,主创试图回答了一个因何到此的悲剧宿命。而这宿命之间,有着警员的不放弃,和冥冥之中自有轮回的回环。

一直以来,西部题材是稀缺的,从最初的《西风烈》形式感极强,到前几年段奕宏主演的《暴雪将至》,那种要讲出小镇恐慌的味道,还没有特别好的专门为三四线城区服务的题材。《追凶十九年》一看就是小成本操作,依托一个“追凶”故事去讲当地的人情变迁,小切口,大时间轴线,整个叙事策略落回到人物上。一个是一一直懊恼无法追凶的脾气暴躁的警员,逐渐面对妻子对自己的失望,但始终投入在案情的追查里面。一个是因为妹妹被杀差点自暴自弃的警员,通过自学考取公务员,始终未曾放弃在茫茫人海搜寻。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因为共同的任务走在了一起,主角刘一波起初本是暗自较劲,到后来生活不断经历惨痛,但查案慢慢变成一种本能。直到悲剧反复重演,好不容易有的儿子掉了,而妻子也离他而去,他的人生才因为这件事彻底垮了。他像普通人一样逃避,而搭档何晨却越发勇敢,始终不曾放弃。当他看着周围渐渐改建的城区,受害者的妹妹开始做起了小姐,那种错落而至的岁月伤痕,对两个警员有更为深远的伤害……

让我觉得亮眼的地方是理由两个男人逗贫的很多乐子,也是影院屡有的笑声。刘一波常年不能让妻子怀上孩子,一直要被迫吃药,以及去看生理病,一回头遇到何晨也来调查,他刚想掩饰自己也是来查案的,大夫就提醒他别抽烟,把他的底给揭露了。银幕满溢着男人难言之隐的尴尬,何晨询问,他回答,两个男人的感情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只是横跨在他俩的大山一直没办法走下去……

整个影片还是充分按了影视剧的叙事节奏,人物始终悬着结果,抓不到真凶,却见受害者不断出现,一直消磨着两个人的意志。里头闲笔带出了荒凉小镇的各种风土人情,打麻将的人生,路上被尾随的风险,警察在尽力而为,但人海茫茫,没有证据查案艰难。

最终发现真凶的一整段,只剩下何晨去对抗。我们无法想象他在生命终结那刻,是否有一丝满足,距离案情十九年之后,他终于还是找到了凶手。而凶手正如现实中白银案里头那样,是一个没有任何人性怜悯的人,甚至很普通,但他就肆意开展着杀戮,一切看上去如此徒劳,如此无意义,这种追查如此痛苦,耗掉两个警员珍贵的人生,换来的依旧是无尽的痛苦,但这大概就是警员守护群众的力量。

影片并没有着力在多少悬疑线上,牢牢扎实在做人物。这两个难兄难弟,是我们那些还不曾放弃的的良知与较劲,但一条艰险的路,没有指望的路,总是让人要割舍如此多的疼痛。最终凶手得以追查还好,更多案情可能还只待时间慢慢破获。这种无力感,弥漫在各种细节。

整个基调配合影像纪录片式的粗粝感,是一个当下西部片可做的探试。要说美中不足,我觉得表演还是太“拿着”了,可以更纪录片质感,更拍出演员扎根在西部底层的那种脏脏破败的感觉,那处给人没什么希望的地方。始终有人有坚持,是珍贵的微光。

 5 ) 《追凶十九年》:反类型反了啥?

关于《追凶十九年》,第一联想便是《杀人回忆》、白银案,而片方宣传和导演专访有意识回避了第一联想,而屡次出现“反类型”、“中国的伊斯特伍德”的提法。“反类型”,必须回到英文里去抠字眼,如果是Anti-genre,意指作者在熟稔类型范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自觉的自反,算是类型正反合螺旋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名曰反类型,实则还属于类型的范畴,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便是影史经典的反类型片例。但据片子呈现和导演自述看,《追凶十九年》的“反类型”,此反非彼反,它想要达到的应该是against stereotype,这部电影从整体而言并未进入犯罪片类型的序列进行自反,而是始终自省的远离、抗拒犯罪片的类型范式。

为了反好莱坞类型模板,《追凶十九年》做了诸多显见的努力,比如删去了犯罪片类型中常见的场面如惊险追逃,反奇观,反超能,片中两位警察的行动力完全没有做任何超能的夸张,基本跟普通人无异,没有能一眼洞穿迷雾的慧眼,也没有能一击制敌的神功。《追凶十九年》中有意识的呈现了警察的弱,而且全程都显示他们的伤,刘一辉在警察局院内被屠夫暴揍、被街边酒徒拿板凳砸断腿,何晨被逃犯捅伤,被连环案凶手推下,坠亡。这哥俩可能是我在国产犯罪片里看到的战斗力最弱的警察了。

每一个有艺术追求的导演都希望能不落俗套、推陈出新,但须先甄别反的到底是陈套,还是叙事的逻辑性、合理性、观众的接受惯性。事实上,类型的框架就像大楼的脚手架,有了它还能勉力支撑叙事的稀松与人物的粗放,一旦舍弃了这个脚手架,更需要叙事的结实和人物的生动。《追凶十九年》毅然决然抛弃了类型的拐杖,遗憾的是没能靠自己叙事和人物的双腿坚实的站立。编导不希望写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警察,而是想反类型的呈现警察弱者的一面,并在剧本准备阶段跟踪了很多民警的工作日常,我们看到两位主角几乎是在用民警的工作方式干着刑警的活,他们不止一次在对有重要犯罪嫌疑的人的盘查询问中,以背部对着嫌疑人,最终要么导致凶犯脱逃,要么导致己方伤亡,这种处理不仅有悖于刑警工作的要求,也有悖于戏剧逻辑的合理性。

主角的人物逻辑也值得推敲,如果说何晨因为小妹被害自囚于不懈追凶中,不止不休的追凶在他那里不是一道选择题,那么刘一辉这个角色从志得意满的明星警察到衣衫褴褛的近乎乞者这巨大落差则缺乏足够的合理性。我相信人民警察都爱岗敬业,但追凶对于他来说毕竟只是一项工作,工作压力人人有,被压迫至崩溃的也没几个。从故事的逻辑上,还需要将工作的压力传导到他的个人生活,片中也设置了刘一辉求子不得、夫妻失和,但还不够,毕竟他生不了孩子这事也不能赖在凶手身上。一旦一个人物的悲剧不合理,其悲剧性便损失了太半。段奕宏在董越导演的处女作《暴雪将至》中也演过一个因为罪案崩掉的追凶人,崩得合情合理、令人心疼,他太想得到一个警察编制,将自己人生押宝在抓获连环杀人凶犯上,一次次与凶犯的擦肩而过中,他陆续失去自己的兄弟、爱人、尊严,随着沉没成本越来越高企,他拿不起又放不下,最终彻底崩掉。无论反不反类型,叙事的合理性和人物的有机性是必须的。

拒绝模板,拒绝陈套,说来容易实施很难,虽然在大的方面作者做了相当的努力,但是照顾全片力所不逮,在一些方面的处理,《追凶十九年》甚至比标准类型片更加模式化,比如男主人公的繁育功能障碍,两位警察之间努力做出搭档间的性格反差却缺乏足够的依据支撑,尤其是几位凶犯变态禽兽般的处理,相当粗放。

《追凶十九年》片长105分钟,个人观感更长,可能是源于编导拒绝给予观众犯罪类型片里常见的高潮与奇观,导致观影时间太多留白。反高潮,抛弃动作场景,追求日常化,就需要相当丰富的生活细节充盈其中,导引观众安然度过凶杀案侦破的停滞期,对比两部反映小人物的英雄主义的影片——高群书导演的《神探亨特张》、杨瑾导演的《片警宝音》非常细密的将破大案与日常的鸡毛蒜皮织补在一起,拥有大量实地采风得来的生活细节、工作细节,有机的故事环境也有助于增加无高潮段落的观影趣味,《神探亨特张》里双榆树片区,《片警宝音》里的乌拉特草原牧区,都为故事与人物提供了一片真实的水土,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俯仰皆是,在反类型叙事的电影时间里,为观众提供了足够的观影乐趣。《追凶十九年》里的弘州虽依傍于一个真实的城市张家口而生,遗憾的是弘州对于故事和人物的功能只止步于背景板,就像何晨对弘州只是一个过客,整个故事于弘州也只是一个过客。

平遥影展艺术总监马可·穆勒对《追凶十九年》的界定是:一部“新类型”电影,融合了犯罪、悬疑、心理、刑侦等多类型和元素,也有“buddy movie”(伙伴电影)的气质。多类型、多元素的融合的一大负效应就是主题的游移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在校正对影片的定位,由此也增加了观影阻碍。虽然编导徐翔云坦言受了《十二宫》的影响,但影片欠奉《十二宫》的高智商抽丝剥茧的推理,片名点明十九年,开局就说“困在了时间里”,但十九年的时间也并没能成为、也无法成为电影的主题。毕竟反映时间的流逝向来是电影的短板,即使是《地久天长》、《山河故人》以时间为轴,主题便是时间的变迁,其呈现也差强人意,只能靠三板斧:城市景观的变迁、人物特效老年妆、带有特殊时间意味的标签的社会事件或流行歌曲。从时态上说,电影永远是现在时的,而在时间线性呈现方面,贾樟柯比其他导演更为优越的一点在于从初执导筒他就有意识的摄取的社会景观,《山河故人》中当这种纪录性、文献性的段落出现时,影片才真正打破现在时态,拥有时间的力量,这源于时光本身的酿造,再优越的导演也无法复制这种时间的魔法。最终《追凶十九年》将故事准星瞄向两个基层警察的痛与伤,片尾何晨如《无间道》中黄ir从楼上摔到车顶身亡和金曲点播式插入张国荣《当年情》,将影片情感之锚抛在了兄弟情上,有点猝不及防。

近年来国产犯罪片佳作频出,每一部成功的类型片作者都不会甘于按类型的模子描红,事实上每一部赢得观众的优秀类型片不管它喊没喊“反类型”,都从某种程度上跳出了类型模板的窠臼与桎梏,抒发了自我的主张,曹保平说“我不怎么考虑类型,我只考虑影片本身”,举双手赞成。

 6 ) 再来十九年,我们能追上吗?

国产电影的原创力真是匮乏。

昨天看了两场电影《你是凶手》和《追凶十九年》,结果前者翻拍,后者融梗。

《你是凶手》翻拍自韩国2013年的犯罪片《蒙太奇》。

起初看,我还没意识到这点。直到看到一处情节,大雨天,警察追踪嫌疑人到一家餐馆,看见墙边立着一把正在滴水的黑色雨伞,于是辨认出凶手。

心想,这不是《蒙太奇》里的情节吗?连镜头调度都完全一样。

这时我才把两部电影彻底对应起来。

由于急着赶场,没看完片尾字幕,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提到“翻拍”。

回来后,我特意去查了豆瓣条目、百度词条、购票网站、官方的宣传物料以及主创采访,无一例外,都没有提及“翻拍”一事。

我无心猜测片方的主观动机,我只想说,翻拍这么重要的信息,应该事先明确地告知观众,这是个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

买本书,我还得知道一手二手呢?对不对。

电影也是,我掏钱买票,我得知道我买的是什么。

当然,我也清楚片方的担心,怕大家知道是翻拍,就去找原版资源来看,不进影院了。

这个风险确实存在。

但没办法,你选择了翻拍,从立项那天你就该意识到这个风险。不能反过来利用信息不对称,靠隐瞒消费者来规避。

结果翻拍的好处,你都占了,又对原作绝口不提,这就有点不地道了吧。

我们更进一步讲,什么是好的翻拍?

就是能把一个“二手题材”拍出“八成新”的效果来。

但凡你真的做到了,你也不必讳言,还能特有底气地告诉大家:我就是翻拍啊,但我拍出了和原作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多牛啊。

当然了,《你是凶手》绝没这个底气。

据我目测,顶多一成新

再说《追凶十九年》。

看之前,对这部电影挺期待。

我喜欢看极致的故事,比如讲一个人,短至一天,长达一生,都很能吸引我。

追凶十九年,时间跨度足够,又讲的是追凶的故事,这个题材本身就很容易出彩。

可是看的过程中,我就想:借鉴《杀人回忆》可以,咱能不能别这么明目张胆啊。

影片中的很多桥段,几乎照搬。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双警察的配置,一个是小地方警察,吊儿郎当,凭直觉办案;一个是从市局调过来的警察,思维严密,处事谨慎,讲求证据。这和《杀人回忆》大致一样吧。

还有这两个警察的相识,都因为一场误会,错把对方当做嫌疑犯,不打不相识。而且台词都差不多:“连好人坏人都分不出来,你当什么警察?”

再来,排除其中一个嫌疑犯的原因,都是因为对方的手有疾病,没法做太精细的操作;以及,都有一个旁观的智力缺陷者,被误以为杀手。

还有几乎同样的情节,饭馆里,酒客们嘲笑警方无能,结果警察大打出手,被对方把腿打瘸。

更不用提,影片大量的运用“麦田”这一意象,来表达底层社会的蛮荒、真相的扑朔迷离以及人性的深不见底。

这种赤裸裸的效仿,不一而足。

每当有一个和《杀人回忆》相似的设计出现,我都心里一沉。

心想:何必呢?

明明是个挺好的题材,干嘛不拍得更自我一点?

公平点儿说,《追凶十九年》还是拍出了一些味道的。

它表面像《杀人回忆》,但内核上更贴近《十二宫》,它想要讲的是:因为一桩无头案件,两个警察的人生被彻底拖进了灰暗里。

而这桩案件之所以无法告破,有刑侦技术落后的问题,有人性阴暗的问题,但更本质上,它是个体制问题,是底层社会的粗粝和暴虐,本身已成为制造戾气与隐藏罪恶的土壤。

这样的电影如果拍得好,应该兼具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

可是,在具体的拍摄方式上,导演却显得畏首畏尾。

有几点让我深感惋惜。

第一,独白

最受不了的就是影片的独白。

口吻一律是文青似的自怨自艾,语调透着故作深沉的颓丧。

这还都在其次,最关键的问题是,干嘛非要说出来呢?

如果表意都靠说的话,还拍什么电影,直接诗朗诵不好吗?

说,其实反映的是导演的不自信,他不相信自己的导演技法,更不相信观众有那个智商,可以从影像中直接看懂表达。

第二,结尾

从前,我以为只有国产爱情片会在结尾来一通重要时刻的闪回,再配上煽情音乐,达到催泪效果。

没想到,犯罪片也可以这么滥情,把两个警察的相识、相知、相离来个狗血的大复盘。

这种所谓的“回味”,真的毫无必要。

回味应该在观众的心里发生,不是你直接拍出来让观众再看一遍。那样反而挤占了回味的空间,成了生硬的拼盘。

影片最理想的收尾,就是幸存的警察走在闹市里,看见卖花人推着花车经过(花在片中是个重要的道具),他愣在当场看了一会儿,然后转身,远去,消失在茫茫人群里。

那种往事如烟又怅然若失的味道,就都有了。

最后一点,也是让我最不满的,就是真凶落网这件事。

按照影片的剧作逻辑来看,最后应该抓不到真凶才对,只有真凶彻底逃脱,那种“被浪费的时间”以及“被毁掉的人生”,才能彰显出余味。

我知道,我这么说,一定有人反驳:你不知道有审查这件事吗?真凶要是不落网,过得了审吗?

OK,可以,真凶可以落网。

但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有的。

是什么?

模糊掉凶手的动机。

影片在这点上处理很拙劣,非要给凶手找一个具体实在的动机。

这一点完全没有必要。

更好的做法,是凶手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杀人,或者说,他杀人的原因不是个体原因,而是一种被底层社会逼出来的无名之恶。

只有这样,那种恐惧的味道才能出来。

也只有这样,两个警察的悲剧才有一种宿命感。

说到底,如果一个社会的恶,能靠抓住一个人就解决,那其实没什么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整个土壤已经坏掉了,抓一个人,根本没用。

于是,才有那么多人的人生被一并毁掉,无论他们代表正义,还是代表善良。

把《你是凶手》和《追凶十九年》放在一起看,多少能看到国产片的现状。

特别是犯罪片,十部里得有六部是东野圭吾,三部是《杀人回忆》,还有一部,是《白日焰火》。

还能说什么呢?

我们缺好的编剧,更缺好的作者型的导演。

这不是审查造成的,是观念、意识,是创作能力的差距所致。

别指望着没有审查就能一揽子地解决问题,不可能的,如果在当下的创作环境里出不来杰作,那么任环境变成什么样,我们也总能找出另一个搪塞失败的客观因素。

 短评

这部电影是除了《热带雨》之后最好的作品,甚至两部电影有相似的地方,开头都是一个车里人的背影,中间主角因为生孩子的事情做文章,结尾都有经历了离婚之后的沧桑感。本来值四星,因为导演是90后,多给一星。

6分钟前
  • 我的偶像在听
  • 力荐

看得出用了心,场景基本都是在甘肃(榆中)拍的,非常难得的呈现了这片土地的荒凉。但有个p用噢?照搬奉俊昊就不说了,选取的角度可以说是在自黑。追了19年追成这个样子还自我感动?噫~徐翔云早点去拍gay片吧,稳飞升。

7分钟前
  • 判官
  • 较差

一星半//还没抄腻《杀人回忆》呢 接下来总得抄《寄生虫》了吧?

11分钟前
  • YiQiao
  • 较差

这是我国一年一度临摹《杀人回忆》的电影中,痕迹最明显,也是最具备网大感的。可真是依葫芦画瓢都画不好,每次推进剧情都是靠新案件出现,然后时间往后推几年,不断重复,线索到最后都用不上。用《当年情》的歌曲贯穿,看得出是想表现两个“拍档”在时间长河中的变化,可惜他们的兄弟情并没有铺开。剧本偷懒的地方太多,美术和化妆又真缺钱——两个警察叔叔的老年妆失败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前面没出现的真凶最后也化了老年妆?直接找个老演员不就得了。

1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我不太好给分 因为我半截走了 走了的原因我就不说了

21分钟前
  • 克里斯托空
  • 较差

杀人回忆后遗症,在案件本身的处理其实有点浮皮潦草了,就靠一个又一个案件的发生、调查、无解来堆积时间。反倒是那条暗线更有趣一些:我们是怎么样被束缚并陷进去的。其实影片是想做一些双男主的互动,而且有些地方也确实互动得还可以。但是两个男主又都有点不够,一个有点放得有限,另一个还是太僵。对对付付看的片子吧,不能细琢磨。这个电影警示我们:穷寇莫追,该放手啊,得放手。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PYIFF20,拧着鼻子看完了,中间全场无语尬笑好几次。电影一开始,看到这种犯罪片打生硬的平面光,就知道视听零分了,果然是毫无电影思维,全程电视剧式拍法。网大如果拍成这样倒是可以,那样的话,反正我也不会找来这玩意儿看,电影拍成这样,就太碍眼了。让我看下去的动力是发现这个故事改编自白银杀人案,用最流水账,最没有想象力的方式改编,编剧按照他对类型片剧本的肤浅理解,把故事分了幕,捋了一下整体的节奏,然后就是生硬的将情节按照剧本大框架堆在了一起,侦破过程全靠编剧把自己当上帝,侦破没有严谨的推理逻辑,所以也就没有戏剧张力,抓不了人,就剩下类型片套路,类型片节奏到了什么时候,编剧就扔什么料,偶尔还会来一段毫无可信度的戏。导演没事还喜欢从《杀人回忆》里借鉴几个细节,真的是在亲身示范什么叫自取其辱。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PYIFF# 不白银,也不杀人回忆,不伦不类,不惊不喜。

33分钟前
  • 标本师库特
  • 还行

高承勇落网前后,多少人想拍想写的白银案,被企鹅影业(获得公安部批准吧)以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方式拍了出来。主角改落在陷入杀人回忆的双警身上,并突破性的让其中一位非常颓废,另一位则结局有些……不过双画外音显得贪心而不适,除了医院出”男科笑果“的一场戏外,其他的对话场景,有些电视剧化。如果说是电视剧,又远不如曾经开放公安题材的重案六组和红蜘蛛。

36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认真的差劲,粗糙的模仿,从头到尾片子都在指明导演没有才华不要再拍电影了,就连基本的故事都讲得乱七八糟,空凹造型和形式感。如坐针毡的观影历程。三个有点名气的主演都演的太差,你们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嘛?拍的蠢,导的蠢,演的蠢。自欺欺人自我意淫的片子。对得起片尾致敬的公安人员吗?

37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较差

驻马店版《杀人回忆》。剧作再细致点,独白煽情再精简些会好不少。黄璐那条线对一部犯罪类型片来说全然是废篇。@2019PYIFF

38分钟前
  • Octopus
  • 较差

导演实在是力不从心。把侦探故事讲成“生活流”没问题,破案不是重点案件和时间对两位主角的改变才是重点也没问题,但这种流水账就有些值得商榷了。True Detective不是学学扮丧就可以的,《杀人回忆》就更别提了。王的戏更好。黄璐再一次成为灾难——不仅是演技(如果有的话)更包括外型。恳请各位导演不要再用她了。

43分钟前
  • AnnaOverloaded
  • 较差

仅有的几个观众都看哭了散场后大家在电梯里小声抽抽道具设置有90感觉但是人物一出场说话就有点出戏有可能成为很好的类型片,细节上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总觉得时间混乱为什么?这十九年老刘腿瘸失婚失子失业何晨留在2018受害者妹妹当年要自杀,被何晨救下后,做了小姐每一个被抓的嫌疑犯,刻意地拍成看起来智商不高,似乎特别简单地伏法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老刘两次买菜,错过了何晨一次妻子怀孕,放弃查案,拎着菜,偷偷看了何贴在车站告示栏的通缉令结尾处,再次买菜,遇见卖花的他想起老何,想起凶手但笑一笑,还是得孤独地活下去死者高玉芬她妹妹,是白夜追凶里的法医么?

45分钟前
  • 周扒皮
  • 推荐

完美呈现了什么叫做,全面的平庸。

46分钟前
  • 费小丑
  • 还行

抄作业,前面有意思一些,刘一波这个人物写的不错,节奏也不是完全拧着的,有几个不错的镜头。后面垮掉了,太潦草。新人导演,鼓励给及格分。

50分钟前
  • 还行

这个配置,编剧是不是边看mindhunter边写的……

54分钟前
  • 还行

#3rdPYIFF# 一个质量还不错的…网大吧…赶在陆川之前把“白银案”给拍了,而且又有公安部的投资(钦定),但是开头却没有“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几个字,有点尴尬,不明所以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还挺像那么回事吧。但主要是前段时间刚撸完杀人回忆+白银案的文章,所以看的过程一度产生“啊这个桥段我差不多看了八百遍了”的观感。这个故事唯一的看点也就是在人物塑造上了,一组搭档都有着比较清晰可感的内心变化轨迹,案件反而是一个背景了,但老实说还是杀人回忆里玩剩下的,剩下的都是套路集合。时代感的营造上下了点功夫,但也是最表面的那种,只知道堆道具,老年妆简直没法看。一众配角演技也都太劝退了,再次尴尬,不是所有人都是王砚辉谢谢。文绉绉的旁白也很莫名其妙,结尾把人写死就算了,还要硬上价值。希望陆川引以为戒,白银案要这么拍就别拍了。

5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PYIFF2019#拍成这样是在开玩笑吗?查案元素为0,演员演技不行,化妆不行,每当《当年情》响起,我就忍不住笑了。公安部居然钦定了这么一个导演用白银案背景拍了一部壮志未酬心先死的大作,有种暴殄天物的感觉。

59分钟前
  • 玉玉的注水阿龙
  • 较差

PYIFF第十六场。我为何大晚上遭罪看这片呢,躺酒店床上刷真探不好么! 本来还想给两星,片尾字幕又强行正能量搞起公安干警宣传片,吐了🤮(人家宁瀛导演民警故事二十几年前就拍出来了。

60分钟前
  • 萨拉邦德
  • 很差

搜了下,雏菊花语是“天真、和平、希望、纯洁的美以及深藏在心底的爱”,这些美好的物事,全都在这19年被一一剥离。兴许无心,却贴切得讽刺极了。案件是配角,写的还是一件事在心中发酵了,对人日积月累的改变甚至侵蚀。最感叹的现实是,很有可能总是好人没有好下场,而坏人天良丧尽,却高枕无忧。旁白念得失了些色,《当年情》也浅白了些,其实二人的惨痛与悲凉,如同那人生难得几回见的情分,早就写满屏幕。第一部作品就敢背离某些商业类型片套路与观众定势期待,不管成败,也还是想看看下部作品会怎样。@平遥

1小时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