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比尔

动作片美国2003

主演:乌玛·瑟曼,刘玉玲,薇薇卡·福克斯,达丽尔·汉纳,大卫·卡拉丁,迈克尔·马德森,朱莉·德赖弗斯,栗山千明,千叶真一,刘家辉,迈克尔·帕克斯,迈克尔·鲍文,国村隼,大叶健二,风祭由纪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剧照

杀死比尔 剧照 NO.1杀死比尔 剧照 NO.2杀死比尔 剧照 NO.3杀死比尔 剧照 NO.4杀死比尔 剧照 NO.5杀死比尔 剧照 NO.6杀死比尔 剧照 NO.13杀死比尔 剧照 NO.14杀死比尔 剧照 NO.15杀死比尔 剧照 NO.16杀死比尔 剧照 NO.17杀死比尔 剧照 NO.18杀死比尔 剧照 NO.19杀死比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16:42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绝对能带给您感官刺激的动作电影。一个新娘(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在自己的婚礼上遭到了暗杀,婚礼瞬间变成了一片狼籍的红色。幸运的是,新娘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四年后苏醒过来,并且接受了高强度的各种各样的武术训练,开始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在世界各地寻找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人。当然,她也遇到了许多阻碍。日本杀手(刘玉玲饰)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红色的复仇之路究竟伸向何处,又有多曲折呢?

 长篇影评

 1 ) 向张彻致敬,向昆汀致敬

“报仇一定要冷静”。昆汀在故事的开篇就揭示了影片的主题:复仇。而这样的故事主题,加上开头熟悉的音乐和邵氏“SB”字样,就知道远在美利坚的流氓导演昆汀在向自己的偶像香港动作片大师张彻致敬。
虽然是90后,可是对于好些年的港片脑残粉来说,张彻这样的名字依旧是不可忽略的,张彻的电影在现在来看依旧很好看,《刺马》《独臂刀》等经典现在依旧是不可不看的。张彻的影响力在华人影视圈也是无可比拟的,《刺马》的副导演吴宇森在九十年代拍出来《喋血街头》向张彻致敬,前几年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依旧是向张彻《刺马》的致敬,更不用说影视圈众人对于《独臂刀》的致敬和翻拍了。
所以,港片粉的昆汀怎能忘了向张彻这样的大师致敬呢!
杀死比尔,首先是一个复仇片,是一部典型的《独臂刀》类型的英雄片,整个故事的建制是典型的张彻式英雄复仇式故事。开头,主人公(英雄)处于劣势,几近于死亡,昆汀不同的是直接展示给观众的是一个赤裸裸的劣势,新娘被虐待的不成样子,加上大反派(其实是爱人)的变态的话语和脑袋上血腥的一枪,不去渲染反面人物是怎样欺负我们的主人公的,不去渲染英雄人物的反抗,有的只是绝望,而这样的开局无疑更加有力。
然后就是英雄人物大难不死,得遇高人相助。不过我们的主人公没有这么幸运,虽然大难不死,可是就她的是没有怜悯之心的警察,接下来等待她的是医院工作人员用她的身体去赚钱,让那些性饥渴的男人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还不够,独眼女人还要来给他补上一刀,可是补刀机会都不给,要让她生不如死。昆汀开始部分对于主人公弱势地位的渲染时张彻都比不上的。可是,无论如何,我们的英雄还是活下来了,靠着自己的意志。而且得到高人相助,日本高人服部半藏破坏自己的誓言为新娘铸造了一把最好的日本刀,接下来这把日本刀展示了惊人的杀伤力。当然,在2里面,依旧有高人相助,刘家辉饰演的中国高人白眉传授的绝世武功帮助新娘最终完成复仇。
当然最高潮的部分是复仇部分,这也是电影最热血的部分。新娘武功学成之后,手中又有绝世兵器,当然要按照名单逐个复仇了。第一个死的人过于弱势,当然用不上服部半藏的宝刀了,刘玉玲饰演的日本女杀手才是第一部最大的BOSS,所以对于这部分的渲染时很棒的,当然这时候作为港片粉的昆汀不忘了向李小龙致敬,新娘一身黄色衣服,面对一众日本黑帮精英,不得不让人想起猛龙过江里的李小龙,不同的是李小龙靠的是中国功夫,新娘靠的是服部半藏的宝刀(北野武看了一定不满,怎么日本黑帮精英这么菜,被一个美国妹子打的七零八落)。接下来的复仇更是险象环生,不过还是最喜欢和刘玉玲决斗这一段。
为了更好地向张彻致敬,昆汀特意请来了袁和平做动作指导,还请来七十年代很红的动作指导刘家良的弟弟刘家辉(没看过他的影片,据说当时很红的动作明星)扮演中国功夫高人,很多外景拍摄风格也是很典型的张彻风格。
当然,如果昆汀只是向张彻致敬拍一部美国人演的香港动作片,昆汀就不是昆汀了。昆汀无论是拍什么类型的片子,都要加入自己的风格,他只拍昆汀风格,那就是他自己的昆汀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是吴宇森,《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有着用不完的子弹,当然还有飞扬的飞鸽,比起同为张彻弟子的吴宇森,昆汀无疑更加暴力,当然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美学。
昆汀的暴力美学少不了音乐,如果没有经典的配乐,昆汀的暴力美学只是暴力,没有配乐的渲染,情节再怎么险象环生,也不会有这么大吸引力。昆汀年轻时候不仅看了好多电影,也听了好多音乐,影片中的配乐曲曲经典,却都不是可以为影片定身量做,而是四处收集而来,大杂烩而成却放的天衣无缝。
印象最深的是独眼女“加州山蛇”出现的时候那一段口哨,这一段口哨是六十年代一部电影《Twisted Nerve》的同名配乐,中文名叫魔鬼天使,放在那里展现的是魔鬼天使一样的“加州山蛇”,用的恰到好处。
一开始,只有单独的口哨音。口哨轻快诙谐,像一个游游荡荡的人四处闲逛,画面也正好是“加州山蛇”步履飘逸的样子:镜头从背影到鞋跟,再从鞋跟到手中的伞柄,最后拍到正脸,每一次切换都像口哨音一样干脆轻快,此时除了“加州山蛇”脸上的眼罩,并无惊悚之感。随后,合成器伴奏音加入,时间正好卡在“加州山蛇”移出镜头而画面沿着空荡荡的医院走廊前行的时刻。这时伴奏音和口哨音是不和谐的:不仅在音调和节奏上不和谐,伴奏音还有着一股凸于口哨音的锋利冷峻,这和走廊中光线渐暗形成的压迫感呼应,惊悚感开始沁入。之后画面一分为二,一半是病房中新娘的脸,另一半是“加州山蛇”在谋杀前的准备工作,口哨音和伴奏音这时像两股溪流汇聚到一起,连同镜头的两半也一起汇聚,把惊悚感烘托起来,达到了一种微微躁动的小俱声势的恐惧。突然,口哨音和伴奏音又分裂了,伴奏音急速下滑、跌跌撞撞,而口哨音一如既往地平缓,再看镜头——恰好是“加州山蛇”在用针管抽取谋杀新娘所用的毒药。
最后,口哨声渐歇,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管弦乐打击乐的大合奏,轰然汇聚在一起然后四散开来,与此同时,“加州山蛇”准备就绪,她戴着眼罩、托着毒针和托盘、面目狰狞,在杂乱的轰轰作响的音乐中,迎着镜头走过来,走向新娘的病房——昏迷的新娘坐以待毙。
昆汀的暴力美学之所以独步影视圈,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与他鬼才一样使用的配乐有着很大的关联,每一曲子都看似信手拈来,用起来确实天衣无缝,甚至是无可代替,这是昆汀的鬼才。
当然,昆汀对于张彻的颠覆不只在于完美的暴力美学,还有就是电影的主题还有爱情。张彻的电影向来阳刚,注重快意恩仇,女人在片中是分量很少的,更不用说爱情,注重的是兄弟情的刻画(当然在腐女眼里就不好说了),而昆汀直接颠覆了这一点,不仅英雄人物是女人,影片主题在快意恩仇之上加了儿女情长,无疑,《杀死比尔》更是一部爱情片。
当然,昆汀花了四个小时去渲染复仇,对于爱情的渲染的时间缺少的可怜,结尾处新娘用“五雷轰心掌”结果了比尔的时候更是简洁,几乎没有情感渲染。当然,没有可以渲染的爱情不代表没有爱情,反而是更浓烈的爱情,只不过我们的主人公虽然是女儿身但是同样具有张彻电影的阳刚,除了最后在厕所哭泣的部分,几乎不去渲染爱情,可是这样的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更加令人心痛。
故事开头部分,新娘歇斯底里喊出“我怀的孩子是你的”的时候,变态杀人狂说出“此时此刻受虐受罪的不是你,而是我自己”的时候,就应该怀疑这一段复仇绝对有更深的故事。昆汀对于爱情线索的笔墨用的不多,但是绝对不会去省略,所以一直期待着知道他们的爱情,不过昆汀不给机会。
 “在测试条变成蓝色前,我可以从摩托车跳到高速飞驰的火车上,为了你。但测试条变蓝以后……我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不再是了。因为我要做妈妈了……你能理解吗?”一个女杀手对曾经给了她脑袋上一枪的爱人说。
除了爱情,这还能是什么?
第二部最后部分的那一段晚餐时最喜欢的部分,也是高潮所在。一部复仇电影的最后部分竟然那么温馨,虽然不可避免地悲剧收场,可是终究少了血腥。最后时刻新娘和比尔的对话,估计很多情侣都很熟悉,只不过是情侣间的吵架而已。一般而言,第二天去哄一下就可以和好如初,可是两个拿着服部半藏宝刀的人吵架就很危险了,更何况有一个人还会五雷轰心掌。
可惜,曾经读过无限美好时光的他们,当一方消失的时候,另一方疯狂的去寻找,都那么重视对方,最后却只能互相举起不世出的服部半藏刀,他们都对对方做了最残忍的事情,都疯狂的报复,他们的爱情里,没有忍耐。但是他们又都是最熟悉彼此的,所以才会在对方最容易受伤的地方插上一刀,似乎只有这样,他们的爱情才会地久天长。爱情里的男女,怎能用常理去理解,要不怎么会温柔的告诉对方五雷轰心掌的威力,然后死于五雷轰心掌之下。
或许,如简媜所说,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须以死来句读。
 最后,和昆汀一起向张彻致敬,在向张彻致敬的同时,向致敬和颠覆张彻的昆汀致敬。

 2 ) 聊以忘忧——《杀死比尔》

    多年以后,当我在大学的电影课堂里面听到“暴力美学”这个听似自相矛盾,想似玄乎无比的词时,我无比幸福的追忆起和昆汀•塔伦蒂诺的第一次相识——《天生杀人狂》(编剧)。看完那个电影我给一个朋友打电话,当时的声音带着兴奋的颤抖和惊魂未定的迷狂,我说,我看傻了,竟然电影能这么拍,竟然好莱坞真的这么伟大,竟然我这个的血液里流淌着如此乖戾的元素,能够被这个顽童无以伦比的视听语言如此轻易的捕获、激发……
    四年后,看到《杀死比尔》,昆汀当导演。此前还看过他导演的片子就是那部真正称得上“好玩儿”的《低速小说》。他是一个永远能够给人惊喜的怪孩子,让人振颤到五体投地都还想再朝拜一会。
    一种彻底的折服。从《天生杀人狂》到《杀死比尔》,对昆汀•塔伦蒂诺一如既往。他的暴戾让人幸福,他的电影让人忘忧。
    “复仇是最好吃的凉拌菜。”这句开场白让我想起《天生杀人狂》中那句“杀人是纯洁的事情。”昆汀的暴戾美学完全是美式的,充满快乐、半消遣型的意味。我们看《大逃杀》,看的是反思,是痛彻心肺的醒悟;看《精武门》,看的是热情,是痛快淋漓的雪耻。它们更多的是在用一种搏击和冲撞来体现着一些彻骨的痛,关于民族的、人性的、社会的残酷认识。我们知道其中的每一个杀人者和被杀者一样是扭曲而悲惨的。而昆汀显然不是。他会让两个杀人恶魔游戏般开枪射击,(就像我们的想象中,对于那些自己讨厌而又不能开枪射杀的人);他会让他们二人在桥头煞血结缘相许终身,白卷裂帛飘于万里长河之上,浪漫到绝美(就象我们的想象中,和那些我们想爱不敢去爱的人亡命天涯的私奔);他会让雌雄杀手为非作歹之后逍遥法外,还生一大堆孩子;他会让杀手因24颗子弹扫射下余生而发誓金盆洗手;让女杀手都长着金发碧眼;让人在被砍下头颅之后,颈中溅出的血水像一束完美的喷泉;让乌玛•瑟曼的每一身“战甲”都在胸前被敌人的血水燃一朵盛开的红莲……无论是刘玉玲身后满天的白雪,还是她受死之后响起那首优美绝伦的《The flower of carnage》,我们在昆汀的电影中体验的更多的是一次消遣,是血淋淋的快感,是“爽”,是“豁出去”的刹那,那种勃勃升起的生命力。
    这完全与个人喜好有关。我喜欢昆汀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是一场过于复杂、无序、温吞的灰色表演,也许是因为与世界最初的短兵相接留下的伤痕……电影既然是用来造梦的,我希望坦能够让人看到极致。生活中我们会爱或很到困扰不堪,拖泥带水,剪不断、理还乱,而当我看着昆汀的电影,发现原来其中的世界可以如此简单,简单的人可以如此快乐,快乐的人可以如此可爱,她们可以在身陷囹圄之时对可恶的警察说:“Do you know what I’m thinking now?”“What?”“Sex!”。他们可以坚强、执著,勇敢地为了给自己的复仇找一把最好的军刀四处奔走,没有金钱的缺乏,警察的通缉,世界成为幻想一样的自由,爱谁就嫁谁,恨谁就杀谁,这正是我们要的而永远无法实现的生活方式。他们之所以说“杀人是纯洁的事情”,是因为现实中的人们用各种伎俩陷害、中伤他们所恨的,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肮脏。由此,我们决不应该抱怨这句话不负责任、纳粹情结,我们作为“电影”观众,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再看“电影”,在做梦。三毛说,如果蒙都成真,那世界将是何种样子?用梦的尺度衡量现实和用理性的尺度衡量梦一样,是极端愚蠢的行为。“故事决不是生活的模拟,故事生活的比喻。”电影编剧大使罗伯特•麦基在他的教科书中如实告诫我们。
    所以,谴责暴力电影的审查人员和模仿暴力电影的犯罪分子,其实是同一种人,就是把梦和现实混为一谈的傻瓜。
    暴力不是昆汀提倡的,但他知道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宣泄一下的欲望。宣泄不是罪,把宣泄视为最才是一种罪,因为一切最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从最初的溪流受到压抑,而最终积为洪水。而“暴力美学”正是人类释放那些尚未形成的“罪”的最炫、最酷、最有效的方式。
    从对日本暴力美学——军刀、武士精神、阴郁情调——的成功演绎,到对日本漫画、甚至日本老武侠电影的戏仿中,可以看到美国好莱坞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吸附和溶解能力。从《Titanic》看到美国已经把爱情玩儿转,从《小岛惊魂》看到美国把恐怖玩儿转,从《拯救Nemo》中看到迪斯尼已经把动画玩儿转,从《杀死比尔》看到好莱坞已经把暴力玩儿转……百年的历练形成美国类型电影的强大攻势,说实话我们实在抵挡不了。对不《杀死比尔》,我愿意一遍一遍地重看,在北美过速食文化的俘虏中,在内心压抑的宣泄中,在一片快乐的,不,应该说是忘忧制成的癫狂情绪中,可以重新拾起温吞生活中隐现的勇敢和锐气。
    当然不是解忧,而是忘忧。以它聊以忘忧,虽然我们仍旧流浪。

 3 ) 台词给力

一部好的电影,里面的台词必定是要能够捕获人心,并给人以深刻触动的感觉。它会停留在你的脑海里,和画面一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不会让你有看完就忘的感觉。台词其实就是一些词语,然而独特的排列方法将它们组成了清晰的句子。然后在电影构成的独特环境下,每个句子又拥有了不一样的气息。是这种气息让我们记住这些句子,进而记住了这部电影。

借鉴网络,不妥私信删

 4 ) 俺是不懂欣赏暴力美学的土包子

1。 什么是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

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电影艺术词典》

这么说的话,电影里至少得包括

A 内容和主题--毕竟咱要“再现和反映生活”

B 声音和画面--毕竟咱得靠它们来讲故事

C 导演和演员及摄像啊,剪辑啊,灯光啊--没有人,靠人工智能它还是完成不了电影的。毕竟咱现在没说动画片。



2。 关于KB的内容+主题

这个论点貌似是要跟编剧过不去。

昆汀大师,您现在是以编剧的身份被我这个P民批驳。


KB的梗概:

一个不知名的女人婚礼上被一伙人杀光了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她肚子里的孩子。

她幸存之后昏迷4年,开始报仇,列了个5人黑名单。目前杀了俩。



原谅我也用同样的方式描述一下《功夫之王》的故事梗概:

一个小P孩老被人欺负,结果他碰到了个上古神器就穿越了。

然后就和大家一起去救齐天大圣,来打败战神,拯救苍天。



——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看到一外国小孩不熟练的舞刀弄棒浑身都不爽,当时把《功》当成阶级敌人一般仇恨着,觉得是玷污了我们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如果是某岛国人看到KB……不知道会不会以传说中的武士道精神被玷污来抗议。如果这样,在此说一句,谢谢。


为了对比,我从“豆瓣电影”tag“暴力”中,以评分排序的倒数第二页中,选择了一部《终极囚禁》观看,故事梗概如下:

一群天天在学校受欺负的高中生决定报复,于是在他们开party的时候,把风云人物们都搞昏,再开始杀。

童鞋们啊,你们不爱校园暴力片,不爱西游记改编片,就那么爱这个孕妇复仇故事?

所以,昆导走的不是剧情流。




3。关于KB的声音+画面

人家昆导都说了,这个剧是向自己酷爱的类型片致以敬意,其中包括意大利西部片、中国功夫片、日本武士电影和动画片。

所以我们看到了——

A 西部片。警长那范儿,婚礼外那景色,台词那笑点……

B 中国功夫片。昆导向李小龙致敬了,人是香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功夫片的死忠fan。李小龙那身黄色,Crazy 88的“面具装”据说是和青蜂侠的造型颇有渊源的。

C 日本武士电影。这个太明显了。刘童鞋一身白衣的在一片雪白中战死鸟,纯白色中一抹红。这太符合岛国电影的形象。(想当年咱小时候看《紫日》的时候里面有个岛国loli。。想当年咱视听语言课上昏昏沉沉的看《罗生门》的时候。。题外话,收住。)

D 动画片。嗯。很长一段。

所以,这是致敬片儿。而且,人家把这些都揉一起了,而且,不是特奇怪。
(咱就不提那明明穿着短袖去的,可是突然下雪时怎么回事这件事了昂。咱也不提明明是21世纪怎么可以带刀上飞机这件事了昂。咱就不提那飞机高端到乘客座位旁边专门有“刀座”了昂。影片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的嘛。)

所以,这揉的不错,体现的不错,所以这个”杂种“很强盛,赢得了豆瓣童鞋们一片美誉,拿到了7.9的高分。当然不会只有一个理由。

——传说中的”暴力美学“

我看到影评里说到暴力美学的童鞋基本上就是剧透,然后感叹“好美”,ending...(无所指。)只听过美学,没听说过暴力美学,遂百度之。

在此给和我一样不懂的TX普及一下: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

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很显然,昆汀大师渲染的很刺激,

“特效师Christopher Allen Nelson说制作2部《杀死比尔》电影一共用掉了450加仑假的血。”合着是1703.435301L。农夫山泉600ml/瓶,等于用了快2840瓶。

所以我信了。我信了传说中的暴力美学,就是类似”扬起一把纸屑,在悠扬的琵琶声中,往自己头部开一枪,慢镜头倒下……“这种。

所以,该片中……唔,突然发现暴力美学无处不在。。

大概我们在中国见得暴力美学事件太多,这原因当然是因为吴宇森创造了它,也因为暴力的东西你不美一点广电总局不让你过啊~~

原谅我冷血的对该美学没什么感觉。

对那喷洒的大量假血,除了感觉很假,就是感觉很假。在第一次喷出的时候,我还HLL的笑了。囧。

话说一般人流血2000CC就休克。我们顽强的sofie,在那么一大滩之后,还活下来,活到了最后还见到了boss跟他聊天……她果然不是一个人!!!!



4。 关于KB的演员们

导演我就不讲了。这镜头操控的能力,昆汀大师一直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演员……硬伤。

我知道我不能苛求什么,群架的戏还能怎样。

但,亲爱的袁和平老师,您是大师级别的武术指导,您训了他们三个月,传说中还很严苛,但训成这个样子……

所以,果断认为:演员资质太差。

想来也是,在中国连续剧里,找几个会武术的替身,大场面的时候找群众演员貌似也是小case..

记得有一镜头是一黑衣哥们从楼下不知道咋的飞上来,感觉都能看到威亚……那哥们还很淡定的上去以后摆了个pose,再被干掉了。当时,一不小心,又笑场了= =




5。补充

1。这部片子不会影响昆汀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不论怎样,当年的低俗小说给我的震撼至今还有余温。

2。所谓的暴力美学,在西方崇尚感官刺激,而东方则玩神秘和诗意,这部KB算是东西结合的产物。可惜,我倒是觉得,刺激得嘛,太假;神秘的嘛,太装,貌似结合,实则符合了之前”杂糅“的追求。昆汀TX,你玩得很HAPPY啊~

3。写这个评是因为看到有人在给2星或3星的影评后面写类似于”推荐看看蓝猫淘气三千问“(我对事不对人)的话,觉得很好笑。
如果见解不一致,就拿出证据摆出来,或者写出理由让别人信服你。
所以看我这个的小盆友们,请不要太惜字如金,尤其是拍砖的。

同样的,如果你说你爱的就是这种感官刺激的暴力美,因为爱到骨子里,所以给5星。那当然无可厚非。只是,难以置信这么多人都……都……

其实我还是在不爽为什么这部片子会分数这么高,哎~~

4。果然还是要现实的提到打分的问题。
1颗星 给本片配乐。谁让人昆大师是音乐爱好者。
1颗星 给昆导又一次玩了大家,用5500万就赚到大票房和高分掌声鼓励。

 5 ) FIFF23丨DAY6圆桌《杀死比尔》:昆汀暴力美学的集中表现作品

主持人:@我们敏熙

场刊嘉宾:@Run Erika Run、@心是孤独的猎手、@POORTHINGS#GBA、@约克纳帕塔法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6天第3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3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杀死比尔》,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两星,昆汀可以和八十年代的余华把酒言欢。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3分,看的时间比较久了,只记得烂大街的BGM、血浆和刘玉玲。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3星,昆汀真的是美学天才 把视听风格做到了极致 蓝色背景下群像的剪影 雪地中乌玛瑟曼和刘玉玲的打斗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本的不足。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四星。昆汀最佳不解释。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两部加起来的最佳还是第一部最佳。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两部并列最佳罢了。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杀死比尔》有着十分丰富的画面形式,彩色,黑白,动画,你如何看待昆汀这种处理方式?这些多样的画面形式为影片带来了什么?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惊奇,带来了两极分化。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漫画那一段的处理原因,我思考过是否是因为影片难以表现。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是否会有尺度顾虑?毕竟未成年女孩用身体勾引仇人然后反杀的情节,实际拍出来是否会被批判?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是的吧,其实我不是很能get漫画那一段,可能是为了凸显日本的动漫元素?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法兰西特派》也有一段用动画代替真人。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我认为多样的呈现方式尽情调动了观众的观感,彩色和黑色的转化非常美妙,彩色画面中的暴力片段可以带来鲜腥的感受,而黑白画面可以让线条感更明晰。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昆汀因地制宜罢了,昆汀拍日本用了漫画元素,拍中国用了老港片的手法,拍美国用了西部片的场景。整部电影如果说有那一部分是我至今难忘的,就是它的动画,每一个场面我觉得都很经典。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在《杀死比尔》中的东方元素使用,你觉得是文化挪用还是致敬?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我觉得是致敬,毕竟里面的东方文化的运用没有让我感到强烈的凝视感,而是很巧妙地和剧情结合了。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致敬,里面的东方文化元素和剧情融合的很好。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致敬 没有杂糅不适感的借用都是致敬,只有拙劣的才是挪用。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可以看得出昆汀很爱东方的电影。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本片在血浆片中,有何独到之处?是更深的人文关怀,亦或是导演的独特美学?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有哪些血浆片呀~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血浆片一下只能想起昆汀的那几部。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很多吧,范围很大的。从香港90年代那种到日本《大逃杀》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没见过血浆飞溅的真实场景是怎么样的,但是这部里面的血浆就是比真实的血要艳丽一些,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是更能刺激感官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它的动作戏的元素很多,而且电影拍的更好。不是和廉价的血浆片相提并论的。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感觉会让我不适的这一类电影往往是可以感受到导演在利用血腥场景挑逗观众感官的,但是昆汀这部片子中刘玉玲砍脑壳那一段喷涌而出的血喷泉还蛮美的,至少没有猎奇的倾向。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黑泽明《椿三十郎》最后三船敏郎砍掉仲代达矢脑壳血浆直喷也很经典。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但那其实是一个意外,黑泽明谈最后这场决斗中,血浆的运用,当时在场的旁观者还以为演员真的被刺中了,脸色惨白都十分紧张,场记野上照代还发出了尖叫声,当然现在看来那场血浆的喷洒有点过分,气压过大导致场面多少有些夸张。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杀死比尔》被分为两部,你们觉得单独将第一部拿出来看,和两部结合在一起,有什么感受区别?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两部一起更长了,还是一部比较好,我更喜欢《杀死比尔》。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觉得《杀死比尔》是类型片的极致,《杀死比尔2》是从另一方面把主题更升华。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两部《杀死比尔》一动一静。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杀死比尔》和《杀死比尔2》明显是切开的两部电影,一起看也可以,有剪辑过一版把两部合成一部的。只是第一部已经可以凑齐一部完整电影的所有元素,第二部是续集而不像是后半部分。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一般的动作片系列,比如突袭、疾速,后面几部都是主角领取新任务,然后开启新矛盾,解锁新场面,它是平行发展的。《杀死比尔2》完全是另一个路线,就是《杀死比尔2》已经不怎么做类型了但是仍然很好看,可以说《杀死比尔2》是在阐释“复仇”这个概念。可以说《杀死比尔》是让动作片从此拍无可拍,《杀死比尔2》是让复仇片从此拍无可拍。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人文关怀我想到一个,这部片的主要角色都是女性,女性在这部片中不再是需要被保护被拯救的对象,是不是可以认为是女性主义的体现?就这部电影而言。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不好说能不能定这个性,但他算比较会拍女人的,他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不论戏份多少,都是很有光彩的。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不算女性主义,但是女性友好。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其实昆汀电影给我的一个很大的感觉是,会角色絮絮叨叨着,突然爆发,或者突发事件发生,比如《低俗小说》前面两个人说了半天,说着说着就大开杀戒,而在《杀死比尔》里,让我有这种既视感的,是女主去杀黑人女那里,打着打着女儿回来了,两个人暂时休战,然后我们知道她们随时有可能再打起来。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某种意义上的jump scare和suddenly calm down吗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自己编的词)。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她们)一直在等待那个爆发点,但真正来临时还是有点猝不及防,这次复仇其实是第一部我最喜欢的段落。动作场面,情感纵深都恰到好处,后面大开杀戒我其实看着有点疲劳,尤其是对小女孩说以后等着她来复仇,这里特别好。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聋子点炮仗——散了。

#FIFF23#DAY6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如此暴力美学,对此片高分的不解

来自9年后的补充:9年前写下的影评,我还记得当时那天带我弟看了这部电影,当时豆瓣是8分吧,标签暴力美学,我们在广东从小看着港片长大,当然对这很期待,然而看完后只觉得浪费时间,我那会豆瓣也用了一两年,就没注册,后面实在忍不住注册了账号写下,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一段一段的吐槽,是当时看到别的影评越看越恶心就吐槽了起来

再后来我也看了几部昆汀的电影,我引用一下我在评论区的回复吧,昆丁的电影我也看过一些,昆丁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对角色塑造,这点不可否认,但叙事方式和暴力美学这个我并不认同,以我个人角度看电影,电影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叙事方式就是摄影、剪辑、场面调度这些,这些是服务于讲好一个故事的手段,而昆丁在我看来就是精于耍手段。暴力美学,对于从小看港片长大的我,杀死比尔真的称不上,电影里的这些场面真的看着并不出奇,让我不适的不是暴力场面,是对这部电影暴力美学的跟风吹捧。

…………手机打个分割线…………………

到处溅血就是暴力美学?从这部电影中我完全无法感受到暴力的感觉,更不用说所谓的暴力美学。 对这部片的剧情我不想怎么说,这部片讲的是复仇,但其实不过是借着复仇者个外壳,毫无逻辑的到处溅血而已。里面无逻辑的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 当我看到如今国产动作电影虽是较以前有所不如,但偶尔有一两部在当今还算不错的都无法突破7分,在看到这部7.9分的杀死比尔我还是忍不住发了影评。 这部片分数被打到这么高我实在是无法理解,要说暴力美学的话,不是随随便便溅血就是了,要让人感受到暴力的刺激感,但这部片我完全无法感受到。 我在想如果这部片的导演换成国内导演的话,还会有如此高分? 评分时跟风狗太多,有时看到别人说这部片有多好,明明是很烂的片,因为一个暴力美学如此高端的词,就以为自己评高分的话是懂了这部片,感觉自己向牛逼迈进了一步。反观某些国产片明明是不错了,大多却会硬在里面鸡蛋里挑骨头,如有一两点不足,就会成为一部片低分的原因。 这部片配乐还不错。给一颗星给音乐吧。

 短评

这是一部某音乐公司为了宣传它们的最新音乐发烧CD所制作的动漫型搞笑真人电影。

5分钟前
  • 血源2出了吗?
  • 推荐

杀死比尔真是神作,说粗糙的都是没看到导演源自rock n roll和punk的美学;东西方文化大杂烩也是70和90年代朋克爱搞的东西,最后和lucy liu在雪景里的大战比鬼子能搞出的任何名堂更好的鼓吹了日本的武士精神等等bullshit.另外真的杀了很多鬼子,第一波杀完我还惋惜了一下怎么就这么几个

6分钟前
  • DLL@baidu
  • 力荐

杀得很high嘛。

9分钟前
  • shu
  • 力荐

大杂烩第一人,没有之一。

12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音乐赞,但丫是怎么把管制刀具带上飞机的?!

13分钟前
  • 百慕大扣扣
  • 推荐

这配乐!

18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超短裙学生装加迷你流星锤,李小龙同款装加金发武士剑,曝光过度的默片向黑白,抽水声中白衣白雪配血迹的片刻意境,蓝幕剪影,头皮怨念,还有对日漫、港片与脚の爱恋。每一次往任意部位砍掠刺划,都能邂逅动脉。无谓复仇的意义,只有绝美恶之花。宁死不愿错过一帧。

20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啊哈哈,没有剧情可言的血浆暴力好爽啊。音乐天马行空,看到了各种致敬。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昆汀真是个恶趣味顽童啊!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昆汀·塔伦蒂诺通过这部影片告诉人们其实电影不需要什么所谓的内涵,一部充满杀戮的血腥之作,加上精彩的电影配乐,构成了这一部暴力美学的经典

29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昆汀真心是在玩电影啊!分屏、动画、黑白各种风格糅杂,血浆喷射一路爽到底,还有决斗前那个据说累晕摄像师的长镜头,加上画龙点睛的配乐,成就暴力美学的经典。

3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粟山千明啊。

36分钟前
  • A-sun*
  • 推荐

本来以为中国的技工们不给力才造成了导演和作品的不给力,从这片一水的中国技工来看,有几个关键大神人物把握方向的话,好片不是问题

38分钟前
  • 谋杀电视机
  • 力荐

看的第一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也是个人最爱的昆汀电影(尽管低俗小说在叙事结构、平行剪辑、精妙台词等方面都胜过本片,但我还是偏爱爽快度最高的),暴力美学典范。盛赞乌玛瑟曼和栗山千明~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原来小林武史在此中也露过一面(writer: "Wound That Heals")

4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日本小酒馆一战,实在刺激,缺胳膊短腿的,一泓清水立马成血水,Uma杀得真是爽快,人的身体就是这么脆弱,砍个手臂脚踝天灵盖的,根本没什么,只要你够胆,只要你的刀够利,只要你的复仇心够强,只要你够变态。

44分钟前
  • Nothingness
  • 力荐

一部最耀眼的B级片,极端暴力和血腥,塔伦蒂诺犀利的对白和老练的剪辑会让你喘不过气来。昆汀·塔伦蒂诺作为导演,他要用《杀死比尔》这部影片向自己酷爱的类型片致以敬意,其中包括意大利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中国功夫片、日本武士电影和动画片。在《杀死比尔》当中,塔伦蒂诺不仅让每一章节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而且在不少细节之处将这些类型片的标志视觉化。8.7

49分钟前
  • HarperYug
  • 力荐

真过瘾啊。各种极致的风格化视听冲击,黑色幽默、西部片、日本风格的欧式动画、剪影、黑白(可能为了电影分级)、日本动漫真人版…日本风虽未必正宗,但霸气十足,不需要什么价值观,昆汀一直拍的是“纯粹的电影”。他也是不断推迟高潮来揪住人心的一把好手,可惜高潮蓄得太满,我都预感到Boss会太弱

50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再看觉得真是昆汀最好看的电影啊!刘玉玲发疯时真带劲哈哈!

53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以血还血,以杀止杀。昆汀美学,暴力如花。

5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太牛了。

60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