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养成记2

台湾剧台湾2021

主演:谢盈萱,吴以涵,天心,夏靖庭,杨丽音,陈竹昇,于子育,蓝苇华,陈家逵,杨铭威,宋伟恩,李国毅,朱宥丞,阙铭佑,温升豪,朱芷莹,施名帅,金美满,林芷薰,赵自强,杨宸宥,王宥谦

导演:陈长纶,严艺文

 剧照

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2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3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4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5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6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3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4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5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6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7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8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9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12:42

详细剧情

  谢盈萱等原班人马回归出演,天心加盟饰演新角色。40岁的陈嘉玲从天龙国回到故乡台南,展开人生下半场。第一件要努力的事就是靠自己的双手,把买下的鬼屋变成家。但一开始就发生一连串意外,摔伤、被蜜蜂叮,还坐轮椅进了医院……新的一季看陈嘉玲如何用尽全力,开始书写另一段人生篇章。

 长篇影评

 1 ) 豆瓣9.6,今年最高分华语剧出现了!

2019年,一部看似不起眼的华语剧爆了。

它由台湾华视(CTS)自制,播出后打破了台视13年来的最高收视纪录。

豆瓣上,超过7万人评出9.1的高分,是当年评分第二高的华语剧(仅次于《我们与恶的距离》)。

在当年的金钟奖上,它更是一举囊括“最佳迷你剧集奖”、 “最佳迷你剧集女配角奖”与“ 戏剧类节目剪辑奖”三项大奖。

没错,这部大放异彩的剧集正是《俗女养成记》。

时隔两年,我们终于等来了其续作,今天就来聊聊它——

俗女养成记2

导演: 陈长纶 / 严艺文 编剧: 严艺文 / 黄馨萱 / 范芷绮 主演: 谢盈萱 / 吴以涵 / 天心 / 夏靖庭 / 杨丽音 / 陈竹昇 首播: 2021-08-08(中国台湾) 集数: 10

截至目前,在豆瓣评分9.6,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华语剧”。

收视率上,《俗女2》同样取得了开门红。

第一集播出后,创下了3.59的佳绩,轻松挤入台剧历史收视排行的第一梯队。

《俗女2》之所以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强大的制作阵容。

它不仅保留了前作的核心主创人员,还增加了更多的新面孔。

比如大家熟悉的台湾演员天心(《第8号当铺》《一把青》),以及曾参加过《乐队的夏天》的旺福乐队,都在剧中有精彩客串。

故事上,《俗女2》也承接前作,讲述陈嘉玲回到台南老家之后发生的故事。

用导演严艺文的话来说:

“如果说第一季旨在呈现一个俗女的养成,那么第二季就让我们看到了40岁的陈嘉玲是如何用尽全力,开始书写另一段人生篇章。”

先给大家简单回顾下第一季末尾的剧情:

感情上,陈嘉玲结束了一段相爱4年、即将踏入婚姻殿堂的恋爱关系。

她回到老家,和青梅竹马兼小学同学蔡永森展开交往。

工作上,她辞掉了表面风光,实际上宛如女佣的董事长助理职位。

她考上了英文导游证照,打算在老家做接待外国观光客的生意。

此外,陈嘉玲还不顾家人反对,买下了老家一间荒废已久的“鬼屋”。

她自己亲力亲为,从设计外观、空间布局到家具挑选,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刚刚播出的第一集里,讲述的是陈嘉玲开启一段新生活之后,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和羁绊。

从执意买下这间“鬼屋”开始,就注定了她与父母之间的种种分歧。

年轻人和老一辈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和行事风格,自然也闹出了不少的笑料。

比如,长辈都非常相信风水,买房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风水先生来查看和指点。

但是在陈嘉玲眼中,这些都是骗钱的把戏,她把风水先生赶了出去,将所谓的镇宅神器也扔在门外。

此外,长辈的审美和年轻人也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陈嘉玲的母亲从实用主义出发,挑选的都是耐脏耐磨的沙发。

而陈嘉玲偏爱白色的沙发,还必须要带贵妃椅的那种。

虽然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但是她和家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可见一斑,也反映出了陈嘉玲始终忠于自我的性格。

实际上,陈嘉玲之所以如此反抗父母的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儿时经历的影响。

和上一季相同,《俗女2》也是采用回忆和现实双线叙事。

承接上一季的时间线,回忆这条线里的陈嘉玲已经进入了国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

在父母学历都不高的情况下,陈嘉玲进入国中成为了家中的焦点。

尤其是陈嘉玲的母亲,为她上学操碎了心。

为了不影响她学习,母亲没收了她的漫画,不允许她看电视,还带她去剪了短发。

不仅如此,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补脑补身的黑暗料理,让陈嘉玲苦不堪言。

可以看出,母亲对陈嘉玲的的管教已经到了十分夸张的地步。

她几乎从不询问陈嘉玲的意见,就将自己的想法施加在陈嘉玲身上。

而这种控制欲过强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陈嘉玲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对于年幼的陈嘉玲而言,母亲变成了一个她不认识的“外星人”。

这些细腻琐碎的家庭生活情节,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父母对我们的严厉管教,我们对父母的抱怨和不解等等。

而这种源于现实的真实感,正是《俗女》系列打动人心的法宝之一。

当然,第一集中不仅仅旨在呈现父母和子女之间真实的相处模式,更重要的是探讨和解释背后的原因。

当陈嘉玲被母亲逼到无法忍受时,她终于爆发了,将心中的抱怨和质疑悉数道出:

你不是我妈 你是假的

我的生日是几号

我最喜欢什么 我最害怕什么

你说不出来就表示你是假的

没想到的是,母亲虽然生气,但竟能毫不思考就将她的质疑一一进行解答。

你是十二月九号

下午两点五十八分生的

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

因为我生你生了快两天

你最爱吃菜市场那摊米粉汤

加胡椒不要芹菜

每次都要吃两碗

你最喜欢边洗澡边唱歌

你最喜欢跟你爸爸去租录影带

你最害怕会飞的蟑螂

这可以说是第一集中最感人的片段之一,也正应了那句老话:“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

而母亲也借此机会,进一步解释了对陈嘉玲管教严格的原因。

在多年前,她因为家庭的原因失去了继续念书的机会,人生也因此留下遗憾。

她自己只有国中学历,才更加懂得学习的重要。

她不希望陈嘉玲重蹈自己的覆辙,才会在学习这件事上格外严厉。

再亲近的人之间,也难以避免冲突与隔阂。

并且越是亲近的人,我们对对方的期望和要求就会越多,投入的情感浓度也会越高。

但无论经历多大的对抗与矛盾,沟通与理解永远是抵达爱的途径。

无独有偶,在第一集的末尾,也有相同的表达:

当陈嘉玲的弟弟接受同性爱人的求婚后,一家人不但没有反对和质疑,而是无一例外地为他们感到开心和幸福。

父亲也准备好了发言稿,讲出了这些年对儿子的歉意:

阿明 爸爸对你很抱歉

自从金德兴交给你之后

我反而没办法帮你做什么

但是你做得很好

你从小就是一个贴心的孩子……

家人,就是永远希望你过得好、过得比自己还要好的人。

也是那个无论你做出怎样的选择,哪怕与全世界对抗,都永远包容你的人。

这些关于家庭生活细致入微的呈现,正是这部剧打动观众、引起共鸣的核心所在。

截至目前,《俗女2》刚播出一集,就赚翻了观众的欢笑和眼泪,并且收获了极高的收视和口碑。

希望在接下来的剧情中,能够保持这样的制作水准,千万不要烂尾。

“年度最佳华语剧”的头衔,它才能真正当之无愧。

*本文作者:阿怪

 2 ) 做个俗女又何妨

陈嘉玲,39岁,生活在台北但永远买不起台北房子的台南女儿。

她拥有一份光鲜亮丽的白领工作,每天踩着恨天高说着流利的英语。有一个谈了四年的帅气男朋友,如果能顺利结婚,婆婆也为他们准备好了大面积新房。生活看起来忙碌平淡,但总之看起来过得不算差。

但其实也可以说,她在公司混了很多年,职位还是个秘书,她的工作只是给奇葩老板买饭、搭叠叠乐,在他的原配和小三之间盘旋。男朋友还是个妈宝,婆婆也要跟着住在新房子里,她想管控儿子的一切,甚至是未来儿媳的婚纱款式。她发觉和男友的关系更像是睡在一起的舍友,每天的呼噜声让她精神崩溃。和他之间早已没了感情,男朋友四年都没向她求过婚。

所以说,任何人表现出来的生活都是双面的,纸牌的背后不知是黑或白。当陈嘉玲回忆童年,回忆和阿公阿妈爸爸妈妈弟弟生活的点滴,美好的童年一定程度上的确能治愈成年人。

小时候,有四剑客朋友,有因为早恋被家长当街暴打的邻居姐姐,有死板的钢琴老师,有点讨厌但又有点喜欢的楞头小子,英语语文样样优秀的骄傲表姐。有离家出走的乌龙事件,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卫生巾。理发阿姨每次都说只剪一点点,爸爸答应的承诺从来没兑现。偷偷倒掉的中药谁也没有发现,压在枕头下的爱情小说却是怎么也找不到了。上大学前全家拍的搞笑DVD是最能触动嘉玲的,在大城市混不下去,就回家吧。少女时期最怕的那栋“鬼屋”,走进去才发现,原来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

回家当然也会有感情戏,陈嘉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阿嬷的离世,弟弟的出柜,表姐被家暴。自己导游事业的开启,把童年的“鬼屋”买下,装修成新房。新生活刚刚开始有眉头,但是发现自己怀孕了。自己在准备流产的过程中听到胎儿的心跳声,忽然泪流满面。但是在一个台风天(第二季第6集非常棒),妈妈发现丈夫精神出轨,弟弟发现自己变心,童年视角的小嘉玲在公交车上遇到猥琐男,才发现妈妈教的防狼动作她早已吓到忘记。男朋友蔡永森发现自己失去了一切,陈嘉玲大喊着:"所以怎么样,就我不要小孩,我该死,我就是有罪,我就应该被钉在十字架上面?原来生活的裂隙就是一场突如袭来的台风天。

有些人对陈嘉玲最后的结婚生育表示失望,因为大家期待的【大女主剧】貌似再一次落入俗套。“陈嘉玲你可是酷了四十多年的人哎,你怎么能跑去生孩子呢。""你的男友台风夜朝玻璃窗上扔东西有暴力倾向,怎么能和这样的人结婚呢“。“结婚的话就别说自己是独立女性了”,其实,我认为,独立女性同样不能被定义。独立为物质独立、精神独立,这和我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无关。陈嘉玲的独立女性人设并没有崩塌,她只是自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而已。精神出轨的陈爸、砸玻璃的蔡永森的好男人人设也没有崩,这只是两位男性真实的另一面而已。俗气的现实里谁还不是“忍一忍,不离婚“呢。心里的钉子拔出来也会有痕迹,没关系,谁还不是千疮百孔呢。吃到不好吃的菜也不想丢掉,打包带走的生活就是那么俗啊。

俗女养成记,从淑女到俗女,陈嘉玲穿搭越来越随意,笑得越来越大声,更加理智、更加清醒,理直气壮地说“闭嘴,管好你自己”。更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能权衡生活中事事的利弊,尝试为人生的答案做出最优解。这是人变世俗的过程,但同时也是让自己过得更舒坦的过程。

变俗就意味着丢掉那些让你变精致的瓶瓶罐罐,舍弃无用的关系,不用处心积虑地让人知道自己过得有多好,也不用墨镜遮住黑眼圈和昨夜的眼泪。是“俗版”的四大皆空,你说的话,who care?这世界爱咋咋咋咋滴,老娘我只关心今天吃没吃饱,睡没睡好。兜兜转转后的几种人生结果无法平时空的对照比较,不如现在就做想做的事,挽回想挽回的关系,抛去伪装的外衣,看看自己的心。

看这部剧时,一会大笑一会大哭,成年视角和童年视角结合得很妙,每次看到都激动地拍大腿。可能它过于真实,而真实的生活又如此复杂,想分析这部电视剧时只感到焦躁。生活好像是由没有头绪的线条堆积成的画,曲曲折折,弯弯扭扭。鸡毛蒜皮中藏着不经意的确幸,鸡飞狗跳后也会陷入平静,短暂失落后也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实的世界里没有完美的大人,没有绝妙的人生方案。“30岁的女人一定要这样做”的tips就是色彩艳丽、脆弱劣质的塑料袋,根本就套不进生活这个巨大的垃圾桶。

看到最后也真正释怀了,我们之所以恐婚恐育是因为我们仅仅是在害怕,而没有在选择。我们没有手握自己人生的选择权,去认真地选择我到底要那种生活方式。陈嘉玲让我看到了选择的自由,是的,生活大概率还是会一地鸡毛,她那样抓狂的性格也会后悔1000次为什么要生这个孩子。但是这不是令她辗转反侧的一项庄重的决定吗?生或不生,自己选啊。挣脱束缚的最好的办法,是学会解套,而不是从此不去碰绳子。离开台北也好,离开妈宝男也好。生孩子也好,做个工作狂一生不婚不育也好,这是充满主观色彩的个人选择,外人插不上话。侏罗纪公园里有说: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这个重负无人能分担,自己的路自己走完。

# 02阿嬷,妈妈,我和女儿

《俗女养成记》豆瓣9.3分,被称为中国版《请回答1988》,两部在描写亲情上都非常的细腻。但这部剧的重点更在一个女性的成长和一代女性的传承上,我在这部剧里看到了我姥姥的影子,看到了我妈妈,看到了童年的我和未来的我。

女性总会被束缚更多。承担的家务法律并不认可,每天重复的是无远大意义的重复劳动,小到洗衣做饭,大到管家育儿,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女性都如此地熟悉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从小培养要当淑女,不允许有敞开腿的坐姿。长大后更要遵守社会的规训,不结婚生孩子是自私是原罪,不能讲话太大声,要漂亮才更有价值。多少女性把自己的梦想藏在围裙里,把时间的沙漏平分在每个家人身上。为什么她们被困在了五平方米的厨房。小嘉玲的疑惑是做女人真的没有一点好吗?

在《俗女》中看到了女性永恒的困境。令我惊喜的是,我同时也看到了每个女性真切地寻找自我的过程。毕竟探讨女性真实的自我的剧真不多,女性在银幕上是可以颁发贤妻良母奖章的配角,或者是长满刺的妖精破鞋小三毒妇。大女主剧永远逃不开天降的钞票和男人。没有一部剧会在乎一个老太太的感受,会关心家庭主妇"黄脸婆"内心的波涛汹涌。

阿嬷是我很喜欢的角色,她看起来是个专制蛮横的老太太,但是她爱家人又那么深。一生不会写字,只是个嘴毒市井老太。但是她也可以许一个想独居的生日愿望,她疲于伺候家人,却总是在忽略自己的感受。去世前一晚,她对嘉玲说:阿嬷做了六十年的陈李月英了,现在我也做累了,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妈都叫我阿月,我朋友叫我月英。嫁给你阿公后,我的名字变成了陈李月英,外面的人叫我陈太太,要不然就是医生娘。家里面她们叫我妈妈,你们叫我阿嬷,我也好久没听到自己的名字了,等哪天阿嬷懒得呼吸的时候,你要记得,把阿嬷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让阿嬷能自由自在去当李月英好吗。

妈妈一生也是家庭主妇,她面对叛逆的女儿和同志儿子很头疼,但是同样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的选择。“你是12月9号下午2点58分生的,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生你生了快两天。上国中很了不起,因为你妈妈只有国小毕业。”不会说abc,13岁就去当女工的妈妈,一辈子在隐忍、奉献,她们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女性相比来说更容易被定义,到了26要结婚,27要生娃。要温柔要忍耐,知书达理,上厅房下厨房,还要给笨蛋老公留点面子。但是她也可以在老年偷偷去学游泳、学开车,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女儿最坚实的臂膀。

陈嘉玲的女儿也许会更不一样,她会有更美好的人生。我彷佛看到了女性的进化史,女性无论何时都应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因为你有自己的名字,你的世界里自己才是主角。在女性传承中,我才发现母与女才是最能坦白真情的关系,女性强大的共情能力使得母女既复杂又纯粹。看这部剧时数不清被感动过几次,我想去探寻作为女性的真正的价值意义,却发现女性的命运总是看起来如此相似,但却各有各有的缺口和圆满。就做个俗女吧,细枝末节可以打个哈哈就忘记,生活可不能将就。

我想,把《俗女养成记》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可能会有点蠢。看到剧终两字,听着旺福唱《莎呦娜拉》的时候甚至有一种和喜欢的人分手的痛感。但今年夏天看到这么棒的台剧真的很幸运,一部用心的电视剧可以带给人的感动可以是永不消散的。

陈嘉玲在剧中的故事结束了,俗女生活中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附上导演给陈嘉玲的信(导演和两位女主都未婚未孕)

親愛的陳嘉玲:

首先要恭喜你當「母親」了,這是一個非常勇敢的選擇,祢要開始「養成」一個新的生命。

而關於女兒「養成」方面,容我給弥一些貼心提醒,要聽不聽祢自己決定。

1.如果称的女兒是「俗女」,請不要用「淑女」的教養方式去折磨她也折磨自己。

2.告訴她每天吃飽,睡好非常重要。

3.讓她養一售 狗或貓,或任何寵物都行,教她何謂無私的付出。

4.當她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夠苗條的時候,甩她一巴掌,然後帶她去照鏡子,教她欣賞自己的獨特。

5.當她在放空發呆或是傻笑時,不要打擾她。

6.不要再跟月英阿祖「手爆釋迦」一樣,讓她對性這件事有陰影,教她如何保護自己比較重要。

7.告訴她理想伴侶的唯--標準:-個可以讓她做自己的人,不管那個人是男是女。

8.當她沮喪失落或是傷心哭泣時,陪在她身邊就好,不需要說太多「鼓勵」的話語。

9.鄭重告訴她:有錢,有愛,有健康,一輩子至少要擁有一項。(這點請參閱江鵝原著 「俗女養成記」)

10.最後,讓她明白,人生很短也很長,可以跌倒,可以犯錯,但是不可以耍賴或白爛。

說了兩季弥的人生故事,要跟弥告别了,我不確定是暫時的或是永遠的,總之,此刻,要先說一聲「莎約哪啦」。感謝弥的故事,讓我認識了更寬廣的世界,認識更多有才華的人一起創作,也更明嘹自己的自信和脆弱。我相信以弥跟嘉玲媽一路相愛相殺的經驗法則,祢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養育者。再加上生母(原著)和一群乾媽(三位編劇們)的法力加持下,祢依.舊會是那個任性妄為,不將就,不委屈的「大人」。陳嘉玲,接下來的人生就交還給称了,請祢務必過得開心,活得精彩。

愛弥的乾媽嚴藝文(劇照師:王志偉)

 3 ) 影视的力量

看完第二季第三集

看到蔡永森绑着胳膊炒饭

跟出差的对象发了个消息

想吃他做的饭菜了

看到陈妈妈给小蔡永森和外国人张罗饭菜

我也想和家里人一起吃妈妈做的闽南家常菜

看到小蔡永森吃饭咽口水忍住眼泪

看到他坐在院子里一眨一眨长长的睫毛

我小时候也有长长的睫毛和大大的眼睛

我小时候也有一个人坐在水泥院子里发呆

我小时候也有不开心

但周围都是家人 亲人 和温暖

我是海边小村落出来的

人不能忘本

我家那边也有蚝仔面线

台湾有蚵仔面线

两岸一家亲

 4 ) 今年只等这一部台剧,果然值得

作者: pASslosS

在近几年制作精良的高分台剧中,有那么响当当的几部,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当然,还有《俗女养成记》。

近日《俗女养成记2》的回归可算作真正的大事件,首集播出后豆瓣开分9.6,足可见两年之间,观众对这部台剧相思成疾。说到底,大家无非是想看泼辣疯魔的「俗女」陈嘉玲,以及让人又哭又笑的台南往事。这一家人给观众带来了生活的充实感,因为无论我们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有着类似的情感经历。

《俗女养成记》首先是一部关于女性年龄焦虑的影片,在第一季,陈嘉玲的故事从焦灼而缺乏重心的生活开始。

她有工作,但工作无法给予她价值感;她在台北有住处,却是租来的;她衣着光鲜,可一出场就为了找避孕棒而狂翻垃圾桶。

那时临近40岁的陈嘉玲和男友关系稳定,结婚事宜更是被提上日程,最终却因为对未来生活的失控预感而选择临阵脱逃,「幸福转折」突变为一场莫大的中年危机。

失业、失恋、前男友迅速再婚……在这一季,前男友甚至有了孩子。而陈嘉玲从台北回到台南,开始了松弛且「堕落」的生活,对于未来,她不再有强目的性的规划。

事实上,此类题材在各种影视剧中并不新鲜,多是借着累积的挫败感催生一次治愈之旅。日剧《凪的新生活》就是这么做的。通过环境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微妙变化,并由此打造一块滋养身心的自留地。

相较之下,《俗女养成记》的地基要更加夯实一些,因为除了「失败」,它还有关于家庭的回忆。

你可以说这部剧是对女性四十岁人生节点许多重大问题的复盘,也可以说它为推翻某些人生伪命题提供了空间,但或许,《俗女养成记》并不是陈嘉玲一个人的故事。

此外,决定此剧厚度和深度的关键一处,必定是两条时间线的穿插。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陈嘉玲,她仍然是在泥坑中找鞋的人;另一个是在台南成长起来的陈嘉玲,她一路闯关打怪兽,逐渐变成得分不高也不低的「不死选手」。当然,不同时期的陈嘉玲被不同的人环绕,也书写着不同的故事。

当你拿这部台剧和内地某些同样着重于女性年龄焦虑题材的烂剧相比,能看到两个显著的区别。

首先,《俗女养成记》不会那么刻意地贩卖焦虑。陈嘉玲也伤感也落寞,但这种情绪是成年人的基本特征,它没有那么强烈的标签性。

再者是陈嘉玲这个角色的核心矛盾,她不会被「嫁不出去,找不到男人」这些结果影响关键决定,也不受情绪驱使。这个人物所面临的真正困境是无法在诸多选择中找到立足点,终究要回扣到对自我的探索。

很多剧集更倾向于剖析人物多重身份之间的割裂,但《俗女养成记》却抓住了陈嘉玲两个身份之间的联系:

台北还是台南? 辞职还是继续忍耐? 结婚还是单身?

这里没有二选一的正确答案,因为她永远不安于当下的选择。

事实上,个体人生的任何经历都在相互影响,没有哪一部分能谋杀或腐蚀另一部分。而一个人能够长久处于泥泞之中,恰恰说明她更有「不甘心」的能力,且不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委屈自己。

在第一季的台南往事中,观众曾无数次在小小陈嘉玲身上看到了「反乖乖女」的特质,这种性格源于虽不完美却有爱的成长环境,也让发生在陈嘉玲身上的许多事得到了合理解释。

类似故事如若放在现实生活,人们会对已做出的选择进行渲染,以求得自我鼓励,但陈嘉玲的人物魅力在于诚实,她不会伪装,甚至会戏剧化地反抗,反抗也没有迎来转折,于是这么一环接着一环,陈嘉玲和自己扭打,又把自己扶了起来。

在第一季,当陈嘉玲过着台北生活时,台南就已经出现了,她的童年被多次安插在日常生活间隙,甚至是老板训话时的一次出神,就像是她的一部分「本真」溢出来,让糟乱的氛围瞬间新鲜。

目前第二季已经更新了第一集,这一集更多是关于陈嘉玲和她的母亲,以及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父母老去这一现实。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母女俩还是没能成熟相对,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剧情味道才对。

故事衔接陈嘉玲回到台南,爱情虽无大进展,好在安了新家。她买下鬼屋,装修得热火朝天,同时因为再次曝光在父母视野之内,生出许多摩擦。

陈妈妈一如既往地想参与进女儿的新生活,但陈嘉玲非要用装修房子这件事保持自己身上的「台北属性」,也就是这些年她所积累的自主权。

与此同时,这条时间线对接了陈嘉玲的国中故事。

国中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个告别童年的阶段,因为孩子们到了要严肃投入各种竞争的时候。

此时陈妈妈开始以「国中」为理由全面修整女儿的生活。妈妈其实是想让女儿慢慢独立,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但这些要求意味着陈嘉玲要更努力地学习,要一个人坐公车。

她突然觉得妈妈不再爱她,不再顾虑她的感受。

但是随着陈嘉玲的成长,陈妈妈这双手从未真的放下,且还在以自己的标准为女儿打点一切,继续陷入互不理解的小竞争中……

不过就像当年跟在女儿身后却不现身的陈妈妈,在母亲眼里,陈嘉玲还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陈妈妈也还是那个注定要操心一辈子的母亲。

陈妈妈是典型的东方母亲形象,一个被各种家庭身份禁锢的女性,但她的确教会了女儿如何独立。

而我尤其喜欢的一点是,在这部剧中,永远没有真正离开的人。

比如陈嘉玲的爷爷奶奶去世之后,还会出现在另一条时间线的闪回之中,就像我们平时回忆过去般随意。

《俗女养成记》运用时间线的方式消解了「生活因果论」带给观众的紧张和恐吓,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将喜和悲以成熟的面貌释放出来。

成熟是温和的引领手势,它从不以攻击观众为目的,大悲大喜的剧情一旦被镀上了这层温和,便不油也不生硬了。

在这一季,陈嘉玲的弟弟陈嘉明也面临着一个类似于「台北/台南」的选择。

离开还是留下?如果弟弟随男友去了英国,那么余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约只剩下「352天」。

这种计数方式令陈嘉玲感到吃惊,比弟弟大出十岁的她或许从不觉得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她比弟弟多出的十年似乎也因为在台北打拼而浪费掉了。于是她在台北的失败也有了另一层暗示,比如把宝贵的时间投掷于自我满足的空虚。

不过这些过去的故事出现在剧本里,不是为了安抚陈嘉玲在40岁人生节点所遭遇的悲催闹剧,而是从全新的角度呈现已经被「熬过来」的时光,幸福的可能性藏在每一个平平无奇的角落之中,再日常的东西也会因为接连不断的失去而珍贵起来。

无论你之前是否观看过这部剧,都可以从头看起。在《俗女养成记》里,聆听故事就像是拆盲盒,有时我们悲伤地哭出来,有时又会流下幸福的泪水。

也正是依靠着这些碎片,观众可以专注于细节,并以此为参照,慢慢看着陈嘉玲的人生有所改变,当然,也可以选择不为此去做到什么。但至少在陈嘉玲的「俗女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些光亮,那是对「爱」的价值的彻底肯定。

 5 ) 最打动我的一个镜头

《俗女养成记》有个镜头并不高明,但我仍然深深被打动了。

天心演的表姐洪育萱,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小孩,漂亮聪明,什么都走在人前,有这样的表姐,大概心情总是复杂的吧,哪怕小孩子也是。

旅行那集,妈妈、女儿、表姐,三个失意的女人,各有各的伤心和不如意,去一趟公路之旅,路上一些小状况,就闯了红灯,女警察闻声而来,女儿赶紧陪笑,想逃处罚。

表姐的表现是,和小时候一样自信,育萱有办法。

果然,妈妈和女儿回头望,看见女警察突然就和颜悦色起来,并且给了表姐一个大大的拥抱。

表姐回到前座,仍然很骄傲,育萱有她的办法。

直到结尾才揭晓,清晨出现的表姐,不再是无懈可击的化妆,脸上有青紫,是被打过的痕迹。

表妹陈嘉玲问,他打你哦?

表姐洪育萱回她,装什么,你不是早猜到了。

表妹问,还有人知道吗?

表姐说,没有,不,有,有一个人。

画面闪现到当时汽车背后和女警察的场景,妆容得宜、漂漂亮亮的表姐,掀开裙子,大腿上是一大块青紫,她说,我老公打我,我必须离开,再不走,话还没说完,女警察就抱住了她,然后大力推她,走,快走!

女警察远去,表姐定在那里,看了她好几秒,原本是一个骗逃过处罚的谎言,然而谎言又不是谎言,但女警察那一刻的温情、爱和支持是真的,我那一刻也被深深打动了。

长大后的表姐,永远和小时候骄傲的自己一样,化妆很得体,衣服很漂亮,哪怕被打,也要用化妆抹去痕迹,大概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的骄傲吧。

那是她的盔甲。

表妹吼她,能不能不要老是用第三人称叫自己,育萱如何,育萱如何。

现在想想,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第三人称,假装不是自己,那些痛苦的真相是不是就不属于自己了。成年人真的好难,都很难,女警察未必不一样难,所以拥抱才那么可贵,支持才那么可贵,无论如何,看到别人摔倒,都要去扶一把,我们也要这样啊,冷酷世界的暖意。

 6 ) 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失望

如果我是一个四十岁放弃一切回到家乡的早更女性,我不希望解救我的是我那几颗低活性卵子,和一个并不能真正体谅我处境的男人。

就,这个结局可以安排给任何一套合家欢俗辣剧,都没问题,可它不应该属于陈嘉玲,连婚纱都不愿意妥协的陈嘉玲。

我们都会有不想走所谓“正常路线”或者不再想走“正常路线”的时候,好不容易有这样处境的女主出现,结果还是告诉我们“总要回到正轨哦”。

我想看到我一个人泡了茶坐在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的院子里,晒着太阳觉得今天的风很好。

我想看到一个女性说我不喜欢孩子,我想一个人生活是认真的、深思熟虑的且孤勇固执的,而不是“有了自然就会想要就会喜欢”这样符合社会规训结果的。

我想看到一个不管多大年纪的女主角说,我想漫无目的地只为当下活着,不一定有人拯救,也没有符合大众标准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也可以,这样也很好。什么时候都可以告诉自己: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娜拉选择了出走,可不可以不要回到原点?那才是多么无望又无助的事。

————————

另外想说就是不要总是在女性婚育的问题上强调选择的自由。

且不论现实生活,事实是,我们可以举出多少女主角最终选择结婚生子符合公序良俗结局的华语文艺作品?又可以举出多少女主角坦然面对孤单的作品?我们连在电视剧里表现后一种选择的自由都堪虞。

不是说结婚生子就是俗,单身就是脱俗,只是文艺作品是一个窗口是给一些人看到不同选择路径的希望和方式。我说白一点,爆剧里的虚构人物都不被允许做到的事,能指望现实中不受阻碍地做到吗?你们猜为什么彩虹文艺作品的现实意义那么大?

看完第一部可能一个四十岁女性跟家里爱煲剧的妈妈说:诶陈嘉玲跟我差不多情况,都可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好好生活。好嘛,看完第二部,连主题曲都让你“关掉电视去生孩子”。

只能说那种女性的自我找寻1做到了,2没有,且不自洽通顺,没有承接上1甚至2的前7集的核心逻辑,仅此而已。

我的失望是基于对戏本身,男女主原始人设崩盘,以及基于现有国语电视剧中没有一个在这个问题上彻底“找寻自我的反叛”的女性角色。

 短评

选择为人母、不打无痛分娩、进入婚姻、直面配偶出轨等等磨难,均是女性人生中的关键节点,但剧中都作傻白甜处理,这才是对女性观众最大的不尊重。第六集后烂得透顶,剧组自满得惊人。三星只给剧中每个闪闪发亮的女性角色。

6分钟前
  • 张R
  • 还行

陈嘉玲的新家简直是我梦想的小屋

9分钟前
  • 力荐

三十岁的陈嘉明说我不想要跟你结婚,四十岁的陈嘉玲说我不想要卖掉我们的房子,儿孙满堂的阿嫲对着生日蜡烛许愿说我想要搬出去一个人住,如果真的可以越活越勇敢,那我开始有点期待人生的下半场。

14分钟前
  • 杀手欧阳短手
  • 力荐

“当女人真的没一样是好的吗?”“没有”

19分钟前
  • 剑龙在草地散步
  • 力荐

是谁因为前五集哭得断气,又因为后五集气得诈尸,家庭剧要是不会编了建议腰斩,能不能不要用出轨复合生小孩大团圆的戏码来凑数,我看40岁女性主角的电视剧只是为了来看这个的吗?既然还是要结婚生小孩为什么不直接第一季跟江显荣生大结局,而是选择跟换工作也不告诉伴侣、独自生闷气然后跟孕妇发火、在台风暴雨天停电时乱发脾气摔杯子砸碎玻璃门也不收拾就跑了的蔡永森(生怕他下一秒就要家暴)继续结婚,这就是40岁最好的抉择吗,我不觉得,最最好笑的是生小孩之前大喊不打无痛我的小孩我做主,“俗”字的落脚点原来在这里,怪讽刺的。

22分钟前
  • momo
  • 还行

5 毫不犹豫的五星,还是熟悉的味道,一个在东亚语境下的非典型女性形象在经历人生起落之后再次出发的故事,两条线虽然是童年和成人,但还是围绕着“她”的成长,作为女儿、姐姐、伴侣,更重要的是,一个独立人格的她。

24分钟前
  • lepenn
  • 力荐

转场太棒了第一集:下车 喊声 校服 烟花《爱你一兆年》第二集:妈~ 镜子 《蚵仔面线》第三集:砖头 柱子 药材 背影 栏杆 帮忙 侧影 食物《青梅竹马》第四集:房间 影碟 跳舞 三人 凳子 乌龟 《萨呦娜拉》第五集:咀嚼 走动 观望 传递 坐着《一人一半》

27分钟前
  • Meg
  • 力荐

警察小姐给育萱的拥抱是第七集最令人动容的画面

29分钟前
  • 鹅耳枥
  • 力荐

笑中带泪 这就是俗女吧

32分钟前
  • 🎞️
  • 力荐

真好啊,陈嘉玲!因为45集是过度集,让人总有一种不够有戏剧冲突的感觉,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在第5集爆发。关于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困境,最后是靠母女之间相互救赎来完成。最稳固的关系就是外婆,妈妈和女儿,我能理解了。我为什么又在哭!被爱包围着长大的陈嘉玲是真正的千金大小姐。小蔡永森太让人心疼了啦!第一集我就稀里哗啦哭了!妈妈嘴上让陈嘉玲独立,自己坐公交车,实际上骑着摩托车跟着一路,最后实在忍不住,上来就是一顿教训,也太真实了!妈妈虽然会因为很多事情,疯狂骂你,但是妈妈永远是最爱你的妈妈!妈妈大骂,陈嘉玲,你不知道路是要嘴里问出来的吗?我想,这不就是我妈小时候骂我不敢问路吗?陈嘉玲,你要好好长大哦。爸爸妈妈,虽然我时不时跟你们闹别扭,但是我也永远爱你们,你们要健健康康!好想飞奔回家亲妈妈一口!

34分钟前
  • 徐贤
  • 力荐

一边笑一边哭,越长大越懂,越长大越俗。

35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其实越来越1988的走向 为华语这样的剧集骄傲 Netflix可以买下来给全球播一下吗

39分钟前
  • ZANE
  • 力荐

那些讽刺ww不爱国的,其实从心里也一直也没有把ww当成自己人不是吗。为什么老强调台剧港剧,不都是中国剧吗,说什么台剧虚高,下次说台湾省剧虚高,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剧虚低比较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好剧

40分钟前
  • 已 注销
  • 力荐

3.5;无论是主题呈现还是过去/现在的对接,都较第一季肉眼可见的逊色,剧本的刻意与匠气很明显,一方面可能是现代戏的增多难免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则是非常明显迎合完满结局的倾向;这一季最感人的竟然是洪育萱,终于敢于从作茧自缚中走出来,并大声质问“说好的三个人重新开始呢”——问得好,前面如此辛苦地铺设“俗女”成长经历,为何最终仍要回归传统价值观,各男性形象一一幻灭倒也在情理/意料之中。不过,还是很羡慕在电视剧中能大大方方演绎同性之爱……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旺福本尊出马,质量依旧顶级。儒家文化和同性关系同处在一炉中锤炼,温情之余料,搞不好能炼出下一个早期李安。

43分钟前
  • 独孤行二
  • 力荐

以前看家庭剧,憧憬的都是日剧、美剧里的家庭,看华语家庭故事,总觉得那些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多亏有俗女,现在终于有一个可以向往的中华家庭了。

4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你是十二月九号下午两点五十八分生的,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生你生了快两天......上国中很了不起,因为你妈妈只有国小毕业....”第一集太好哭了呜呜呜😭

52分钟前
  • 白日梦想家
  • 力荐

育萱不想剧终,育萱不舍得剧终。

54分钟前
  • Hugsy
  • 力荐

陈嘉玲的魅力就是开播24小时豆瓣评分9.3,保持至今,😂

58分钟前
  • 直布罗陀的🐱
  • 力荐

当你可以在一部华语剧看到妈妈和女儿斗法,是那么熟悉;但是看到男男在父母面前深情表白,这太陌生了。原本以为第二季就这样的时候,到了第六集又不行了,女人这一生的悲剧故事啊,不用控诉的你就懂的,我妈妈也是这样度过这一生的吧。

1小时前
  • 李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