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动作片大陆2017

主演:邓超,阮经天,刘诗诗,文淇,林嘉欣,郭京飞,马苏

导演:徐纪周

 剧照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1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2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3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4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5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6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13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14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15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16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17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18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19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2

详细剧情

  一起连环凶杀案掀起了城市的狂欢与躁动,数起案件中受害者均遭虐待致死,且充满仪式感,所有线索都与一个人有关——精通犯罪心理学的天才神探方木(邓超 饰)。在与同事米楠(刘诗诗 饰)调查案件时,方木发现曾经是自己高中同学的江亚(阮经天 饰)似乎深藏很多秘密。此时网络上出现名为“城市之光”的用户,以发起投票的方式让大众决定律师任川(郭京飞 饰)的生死,方木、米楠等警察虽然用尽一切办法,依然无法阻止这场“以暴制暴”的黑暗审判,这座城市陷入了混乱的旋涡。紧要关头,方木觉察到江亚的妻子魏巍(林嘉欣 饰)竟然是解锁江亚秘密的重要证人,就在真相即将大白的关键时刻,一场惊人变故突如其来.....

 长篇影评

 1 ) 十句话

① 连续给自己放了三天假,每天上午看一部院线片,中午吃一顿大餐,下午写写观后段子,生活规律没压力的感觉真好。

② 这个版本的《心理罪》几乎不含神乎其神的心理画像术,甚至借刘诗诗之口调侃了这一套:“能搬动尸体当然是强壮男子了还用你分析?”这是直接把弹幕写进了剧本。

③ 毕竟雷米原著也不算推理小说,拍成带架空色彩的心理惊悚戏,轻推理重人性,聚焦内心厮杀,成分是对的。不过中国犯罪片在这个领域经验不多,跟上半年那部《记忆大师》一样,细节分寸不好把握,口碑也容易吃亏。

④ 邓超的表演是往沧桑写实路子走的,长发和眼镜的造型又带出了漫画感,跟其他刑警不是一个画风,出场自带神童光环,接着被虐到六亲不认绝地反击,嘻嘻应该跟《恶魔蛙男》的小栗旬干一杯啊。

⑤ 反派像是诺兰《黑暗骑士》的稻草人,都是留长发戴眼镜瘦削文质爱吼爱笑的斯文变态,阮经天表现相当不俗,如果朝反派专业户的方向努力,成就指不定赶超隔壁的基里安·墨菲。

⑥ 网络民意给平民判死刑,这点比去年那部《玩命直播》深入,但碍于院线潜规则,没法进一步呈现,据说原本是拍了斥责投票者的情节,被删了。

⑦ —“这世上有太多法律制裁不了的坏人。”—“包括你吗?”这句反问是全片的价值核心:一个人为自己的替天行道辩护时,他已经跟自己想消灭的对象成了同类。

⑧ 电影最聪明的,是把城市之光的杀手代号,不漏痕迹地过渡到人民警察的正能量上,要没有那一堆彩蛋,估计正片里还得砍掉不少才能过审吧,又一个能上教科书的案例。

⑨ 临结尾一场韩式野兽打斗,正邪基友撕得昏天黑地,那抗打是蝙蝠侠的,那自愈是美国队长的,放在一个法外行刑的大主题下,不禁让人怀疑导演是超级英雄粉。

⑩ 所有情节硬伤加起来都没下面这个过分:你告诉我在哪个高中,长阮经天这样还能默默无闻?平平无奇的古天乐从此不孤独了。

 2 ) 致江亚:愿你已放下,常驻光明里

这篇送给江亚---华语影坛难得一见的连环杀人犯角色。有剧透。
引用文字为阮经天自述,并在文末备注了出处。



先来听首江亚之歌
江亚之歌

在看电影之前我是同情江亚的,“江亚就是一连串不幸催化出来的产物”(1),童年的不幸经历,母亲自杀,被父亲虐待,最终弑父。然后长大成人,来到了城市抛去过往,开始了新的生活,甚至遇到了爱情。正如他所说,他爱这个给了他新的生命的城市,他不能接受有人在这坐城市遭受冤屈。他的经历他的所作所为都有值得被理解被同情的地方。然而当他杀死廖亚凡的那一瞬,我情感的天平被撤底打翻,正如电影中方木所说”我要将这屡光熄灭”我对江亚的那一丝同情被影片的导向熄灭了。

然而我内心深处又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觉得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直到翻到阮经天自己的一句话“不去判断他是否输了,而是将他理解为累了”(2)。我忽悠恍然大误,实际上是江亚自己选择了不再继续。

为什么这么说?影片结局事实上方木并没有死 ,江亚再清楚不过,所以至少在方木这个案子上,江亚并不是杀人犯。因此如果江亚自己不认罪,根本无从定罪。所以虽然影片中十分伟光正的让江亚说出“我输了,他才是城市之光”(3)但这怕也并非江亚这个物的本意。对于这一段阮经天是这么理解的,“这幕戏我是极为不甘愿的,他才是城市之光这句话我讲不出来,只有靠他的手才能把那个堕落纠正回来,而不是方木的方法,基于这个中心思想,我讲不出来那个话”(4)

因此,还原江亚这个人物本来的脉络,他是不可能认输的,“可以被杀死,无法被战胜”,这才是江亚。

但是“生而为人对不起”,怕是没有人比江亚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意义。活着的每一天与他而言都与炼狱无异。快乐的时光在他生命中几乎寥寥无几。

“他平时像死了一般的活着,江亚是必须很用力,才能让别人以为他很轻松,他很努力的活着,才能变成这个样子” (5)从天台打电话诱方木让他跳下去那时,他就已经想死了,不然以恐高的阮经天来说是不可能演到一只半脚都放在天台外的程度,是江亚那已经放弃生的欲念的灵魂给了他无畏。对于江亚而言,死亡是太过稀松平常的事,于他人于自己。对他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而他之所以粘着方木,那是因为他知道方木是唯一一个有能力让自己解脱的人。

而他之所以杀死廖亚凡,那是因为方木熄灭了他生命中唯一的光魏巍。“而魏巍是唯一一个愿意爱他,愿意摸摸他的头,愿意拥抱他,愿意抚摸她脆弱的人” (6)他认为是方木夺走了他,“而在那一刻,连这个东西都被夺走的时候,一方面他被背叛,可是另一方面,江亚其实也是第一次意识到他是迫害人的角色”( 7)“ 他第一次也意识到,原来他带给世界的,不是只有他理解的善,还包含了所谓的恶,他让他的妻子受到这么大的痛苦和恐惧” 原来我正在伤害她,江亚第一次崩掉了,所以那时候他特别的无助、害怕、恐惧,那一瞬间的江亚是真的被扒光了在大家面前。” (8)“但是这个痛苦是激化这个角色变得更加危险的一个关键, 最后的一枪,让他彻底变成一个无法抑制自己疯狂的人。” (9)诚如导演说,江亚的生离方木的死别,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对决。于是就有了最后那场打戏。很多人都觉得这场打戏来得突兀,但其实这是“他们价值观的对决” (10)影片以这种外化的方式呈现了方木与江亚的你死我活的对抗。

江亚是不幸的,他以为他自己是光,但事实只能活在无尽的黑夜中,没有出路。原生家庭造成了他的扭曲与病态,以他认为的善又制造新的恶,而当被最后赖以呼吸的救命稻草被拿走,他已经没有生的欲望,只有和代表光明的方向木同归于黑暗的心。

江亚又是幸运的,谢谢有人愿意接纳江亚的灵魂到他的肉身,带着极大的怜悯心去抚慰这样孤寂又无助的灵魂。

如果能减少哪怕一个江亚的产生,那么影片就不会“毫无意义” (11)。

引用出处如下:
1.5.6.7.8.9.淘票票专访
2.桃桃淘电影影评
3.11.电影台词
4.淘票票专访视频
10.东方电影报道专访

 3 ) 讲完一个故事和讲好一个故事是两回事

到底《心理罪》和《刑警罗飞之死亡通知单》系列哪一个才是中国第一的推理小说,其实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不过从开发的速度和质量来说,我们可以说《心理罪》是比《死亡通知单》更适合影像化的系列。从2015年第一部《心理罪》网剧的问世,到目前为止已经制作了两部网剧和两部电影。

其实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国内的推理小说,而上述两个系列也不例外,相对于《白夜追凶》呈现出来的极具现实感的刑侦推理,《心理罪》和《死亡通知单》都是杂交了美式警匪和日式中二的产物,可读性很强,但是你真的很难看到真正本土化的东西。《死亡通知单》系列拖沓、絮叨,用五本书讲述了一个其实一本就可以说完的故事,大多数的字数不过就是在骗稿费,而《心理罪》主打心理画像,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推理,更多地追求着凶案的猎奇和心理的扭曲。

两部作品或许已经是中国人气最高的推理小说系列,但是在我心中离优秀两个字还过于遥远,不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部系列的完结作品倒是让我找到了这个系列优于《死亡通知单》的地方。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小说是一部较为成熟的犯罪惊悚小说,尤其是对比着我仅看过的那本《画像》来说,不论是完成度还是故事的深度都是进步很多的。《城市之光》算是系列的一个总结,所有残留人物关系的终结,所有思考的终极答案以及方木这个人物的盛大谢幕,相对于中二顺拐的《画像》,《城市之光》中的方木完全没有了神性的那一面,再也没有那毫无理由准确的心理画像,雷米只是认认真真不再哗众取宠地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还顺便一本书讲述完了《死亡通知单》5本书的内容,也算是有良心了。

不过,《城市之光》的影像化却是一个非常吃力不讨好的过程,原著的信息不单单是围绕着连环凶杀展开,还有和前几部小说的连结,错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大量的侦破情节都会让改编时候对于情节的取舍和再创造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是我之前一直期待《城市之光》也一直担忧影片质量的最大原因。

可惜的是,当我看完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之后,我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和今年上半年那个仅仅改编了原著一个章节然后疯狂放飞自我的假《心理罪》不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一个几乎忠于原著的改编电影,不论是制作、剧本还是整体质感,《城市之光》都是甩出前者好几条街,但是它最终依然只是一个合格线左右的电影而已。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原著故事非常复杂,开头以猎奇的电锯惊魂式的罪案博人眼球,但是随着故事的慢慢发展,作者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物上面,不论是方木和廖亚凡的关系,方木和米楠的关系甚至是杨学武和他们的关系都有非常细腻的展现,而到了故事的后半段,我们会发现纵然充满了故事的意外和反转,这个故事最终讲述的其实就是方木和自己的一次和解,以至于到最后,罪案本身已经完全不重要了。雷米通过《城市之光》所讲述的是方木一路艰难前行,最终救赎一切成为真正城市之光的故事,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具力量的所在。

但是过于“尊重”原著的电影版几乎复刻了原著中所有精彩的内容,却在故事的叙述中之间失去了原著故事真正的灵魂所在,到头来也不过就是一部主打猎奇杀人的罪案娱乐片。

影片在改编上第一个失败的地方就是导演不分轻重想要把原著80%的内容全部呈现的野心,其实看前20分钟的时候我还在心想,这个导演可以呀,叙事这么紧凑,完全没有尿点,对于情节的把控能力很值得表扬呀。

但是之后,我就完全失去了对于叙事的好感,因为整部电影其实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做叙事的东西,也不存在一个叫做节奏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影片节奏紧凑是因为影片的信息过于拥挤,导演完全没有取舍,一股脑完全抛向观众,完全不给消化和喘息的时间,以助于整部电影的情节都处于一种赶场的感觉之中,看20分钟还可以接受,看120分钟真的就疲惫了。

而个人角色撕开了本片看似快节奏的假面具之后,我们会发现整个剧本完全就是一个流水账,其实如果片长多出30分钟,很多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影片在改编上第二个失败的地方就是没有做到原创部分和原著部分的很好结合,作为一个重点不是让观众猜测谁是凶手的故事,电影和原著一样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已经告诉了江亚是凶手这个信息,而原著优秀的地方就是在凶手露面之后整个故事依然保有很好的悬念感,双boss的设置还有方木对于过去的挖掘都让整个故事极富层次感,而电影版其实在方木和江亚第一次对峙之后,整个剧本的重点几乎完全放在了方木怎么证明江亚是凶手这样一条肤浅和扁平的故事线上去了,对于另一个boss的删除以及几组人物关系的简单处理都让故事的后半部分显得重复和单调。

影片在改编上第三个失败的地方就是对于人物关系的描写,为了保留原著角色同时讲完故事,导演非常简单粗暴地保留下了廖亚凡、魏巍以及米楠、杨学武这样的原著角色,其实每个角色在原著中都背负着不同的东西,他们的前史都是他们痛苦的来源,而他们现在的行为都被附着着某种悲剧性,但是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没什么戏份并且精神不大正常的廖亚凡,看到了完全打酱油的魏巍,看到了傻白甜的米楠,看到了跟班式的杨学武,所有的人物保留着原著的名字却都失去了原著的灵魂。

原著非常重点的地方应该是方木和自己的抗争以及周围人物对他的影响,但是在影片中那些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是不能去掉的,尤其是影片开头还试图让米楠成为故事的叙述者,但是不但一半就忘记了这一点,使得这个角色唯一存在的价值都失去了。

影片在改编上第四个失败的地方也就是表演了,抱着对于邓超和阮经天演技的巨大期待的我是被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心理罪》系列虽然讲述的罪犯大多数都是心理变态,但是这些心理变态其实都是内敛并且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的人,而阮经天不知道是不是参考了《暗夜骑士》中小丑的演法,从头到尾把疯狂和病态写在了脸上,尤其是那个人物造型,特别的扎眼。而我们这边好不容易认真一次的邓超也贡献了极其浮夸的表演,在他身上你并没有看到方木内心的抗争和矛盾,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正义的疯子,一个从造型上就可以看出带有着明星光环的警察。也就是因为两位演员对于这两个角色表面的、肤浅的甚至拙劣的演绎,使得整个电影到最后沦为了神经病的拳击场,一切的戏剧张力都是靠撕扯、嘶吼顶上去的,看得人感觉非常不适。

说到底,表演疯狂最好的方式就是藏,在不经意间流露凶光,表面化的疯狂永远都是廉价的玩意儿。

不过,对于《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我还是可以打一个合格分的,毕竟这部电影的娱乐性和制作都不差,120分钟也算完整地说完了故事,但是对于类型片的创作者来说,你们所要追求的远远不是讲完一个故事这么简单,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才是你们的终身事业,只希望你们可以记住这一点。

 4 )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探讨的“舆论”和“网络暴力”的问题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原计划在国庆节上映,后来推迟到年底才终于与我们见面。

电影改编自雷米的同名小说《心理罪》,如今已经改编为2版电视剧和2版电影。

其中李易峰、廖凡主演的影版《心理罪》在今年8月上映,但口碑并不理想。

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从导演到编剧、演员全都不同,和李易峰版《心理罪》并无联系,是两个不同的系列。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演员阵容还是颇为强大,其中邓超凭借《烈日灼心》成为金鸡奖影帝,阮经天凭借《艋舺》成为金马奖影帝,文琪凭借《血观音》成为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林嘉欣更是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提名或获奖。

不少观众对邓超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他是一流的实力派演员,恨是因为他经常演烂片。

刚刚在《中国合伙人》得到观众的表扬,转身就去拍了《分手大师》。

上一秒在《烈日灼心》展示优异的演技,下一秒就去演《恶棍天使》。

好在邓超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

邓超认真起来真的很可怕,他把方木聪明的同时又过度自信、理性的同时又兼具感性、冷静的同时又夹杂冲动、善良的同时又胸有城府的性格都展示了出来。

方木在分析案件时的大局在握,在恍然大悟时的细思恐极,在证据不足时的气急败坏等一系列情绪都被邓超演绎得淋漓尽致。

什么叫细思恐极?就是当方木听到江亚说“你不该让一个女人独自留在家”时,方木火急火燎来到酒店却发现米楠毫发无伤。他立刻明白,江亚说的“女人”指的是另一个女人……

尤其是面对廖亚凡的死亡,方木五味杂陈,心乱如麻,从他的表情中我们能看到失去亲人的伤心之情、江亚对孩子痛下杀手的愤怒之情、不该把廖亚凡一个人留在家里的后悔之情,以及没能保护好廖亚凡的自责之情。

他跪在廖亚凡身边,想哭又哭不出来,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爱意、愧疚、难过,他不知道能做些什么,甚至连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他想将江亚就地正法,却又不得不遵守法律,他对着空中打光子弹所流露出的复杂情绪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些丝丝入扣的细腻演绎,都让这个形象立住了。

邓超再次告诉大家什么叫演技,也再次证明自己是实力派演员。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早早就告诉观众,阮经天饰演的江亚就是凶手,所以电影的重点就从“凶手是谁”转移为“怎么找到证据”和“他为什么犯罪”上。

这样拍的好处在于,电影没有落入猜凶手的俗套。凶手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杀人的目的是什么。

许多悬疑片中,导演为了避免观众猜到凶手是谁,会减少凶手的戏份,导致凶手的戏份太少,使得形象塑造有所欠缺。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早早揭晓凶手,导演也就可以增加江亚的戏份,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

江亚的父亲认为他不是亲生的,于是从小虐待他、殴打他,江亚逐渐变得心理扭曲,成为了一个疯子。

终于,当江亚愤怒、仇恨到极点的时候,他使用斧头砍死了对方,然后把他当成撒气的对象、泄火的玩偶,直到几年前找到新的猎物,强奸幼女的李一。

江亚时而正常,时而癫狂,而阮经天的表演也使得网友褒贬不一,有人表示称赞,也有人说像神经病。

可关键在于,他演的就是一个神经病啊,把神经病的角色演得像神经病,没有任何问题啊。

也有人说,真正厉害的罪犯,都是表面上不动声色、人畜无害,但实际上阴险狡诈,冷酷无情。

其实我们联想一下那些童年阴影,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冯远征,

比如《神雕侠侣》的裘千尺,

这些童年阴影不少都是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你越说他们是童年阴影,越说明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越害怕,越说明他们演得好。

对于邓超、阮经天略显夸张的表演,我们很难评价好坏,没有谁规定表情丰富就一定好,也没有谁规定收敛克制就一定好。

至少在我看来,哪怕是用力过猛,也比面无表情的面瘫式表演好。

当然,演技固然重要,也只能起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无法做到雪中送炭,一部犯罪片最重要的还是内容。

电影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结尾方木和江亚打了一架,目的是将江亚的皮肉吃进胃里,方木想让法医解剖自己的尸体从而找到江亚的皮肉,结果最后根本没有用这个伏笔,那么方木和江亚的打戏就显得相当多余了,方木的自拍录像本应该起一个未卜先知、锦郎妙计的作用,最终变成了故弄玄虚、虚张声势。

如果方木死亡,然后警方从他体内找到江亚的皮肉进一步抓获江亚,电影会更好。

不过这个问题很多网友也有不同看法,这里不展开讨论。

诚然,《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算不上特别优秀,和《看不见的客人》《心迷宫》之类的佳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都不如邓超的另一部犯罪片《烈日灼心》。

但一直以来,我们都过于看重电影的评分,而忽略了评分之外的东西。

不够优秀的电影也有它的可取之处,8分以下的电影也有它的价值所在。

我给《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打四星,并非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优秀,而是它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思考了很多,这个时候电影好不好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

退一万步说,哪怕这是一部大烂片,电影里探讨的“舆论”和“网络暴力”的话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先说说电影里的案件。

这一系列案件都非常有趣,作案手法非常具有形式感,类似《七宗罪》。

比如老师给学生一本试题叫他一晚上做完,导致学生跳楼自杀。

于是,江亚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铁链将其牢牢拷住,并割破他的手腕放血,只留下一部手机用于报警或求救,而手机的解锁密码就是那本试题所有答案总和的开平方。

由于老师没能在休克之前解出答案,最终流血过多而死。

一个男人占用消防通道,使得消防员错过最佳救火时机,导致受害者被活活烧死。

江亚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男人家里纵火,并用他的汽车占用消防通道,使得消防员没能及时将他救下。

一位女生搀扶摔倒的老太,不料遭到老太的讹诈。

于是,江亚在老太家里装上雷管,使得老太不得不承认是她陷害了别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犯了错,并且遭到无数网友谴责,无数网友希望他们死。而江亚就把网友的想法变为了现实。

主犯当然是江亚,但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黑镜》第三季第六集中,程序员开展了一个“后果游戏”,网民在社交网络上发布最不喜欢的人的照片和名字,再加上“去死”的标签。

程序员会统计每天得到“去死”标签最多的人,然后控制人造蜜蜂将其杀死。

这样的剧情让人细思恐极,因为太贴近现实生活了。

日本留学生被闺蜜救了一命,却对受害者一家冷漠无情,有多少人想要她死?

幼儿园老师性侵儿童,有多少人想要将他大卸八块?

家属拒绝剖腹产,导致孕妇坠楼身亡,又有多少人恨不得将之碎尸万段?

这样的新闻每天都在上演,有些人违背道德,但没有违反法律,法律不能将他们定罪;还有些人知法犯法,却逍遥法外。于是,网友就辱骂他们、诅咒他们。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真的有人站出来,私下杀了留学生、老师、家属,杀了那些网友最痛恨的人,很多网友都会称他是百姓的英雄,是正义的化身。

而江亚就是这样的人。

江亚选择的对象都是网友最痛恨的人,这些人干了坏事,法律又拿他们没办法的时候,江亚就站出来替天行道。

表面上江亚好像并没有做错什么,仿佛是在行侠仗义,为民除害,仿佛是在实现网友的心愿。

如果你觉得反派杀人是有道理的,就说明对他的形象塑造成功了。

并不是说江亚杀人是对的,但他的犯罪动机是成立的。

许多犯罪片中,反派杀人的理由太牵强,站不住脚,根本无法使人信服。《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无疑是弥补了这一缺陷,让你能够理解江亚为什么杀人,而他的犯罪动机就是想要做一个“城市之光”,照亮城市的黑暗。

换言之,你支持江亚也有道理,不支持江亚也有道理。

当一座城市腐烂、黑暗的时候,当坏人逍遥法外的时候,确实需要有人站出来伸张正义,比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但如果他杀人是出于私心、虚荣心、得到人们赞扬,如果他靠虐待别人来宣泄苦闷,如果他对无辜的孩子下手,那他就是错的。

(这里再多说几句,导演编剧是有办法引导观众支持或反对一个角色的,导演编剧可以把相似的行为拍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同样是私刑者,就可以拍出不同的效果。当私刑者是主角的时候,导演编剧要让观众支持他有很多方法,比如就把主角塑造成正义人士,比如讲述世界被黑暗势力掌控,主角要奋起反抗。《死亡笔记》《星球大战》《碟中谍》,以及大量动作片、科幻片、反乌托邦电影、犯罪片、超级英雄片就是这样的例子,主角都是游走于法律之外,私自决定别人的生死,但同时又为人正直;而当私刑者是反派的时候,导演编剧要让观众反对他,就可以将他塑造得很邪恶,比如动作片、科幻片、超级英雄片里的反派,同样是游走于法律之外,私自决定别人的生死,主角是英雄,他只是坏蛋。《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导演编剧安排江亚对干儿子下手、对廖亚凡下手,就是为了达到让观众反对江亚的目的。)

电影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电影中,在法庭审理女生扶老太的案件时,一名律师帮助老太辩护,促使法官判决女生赔偿老太数万元。

于是,江亚绑架了律师并在他身上安装炸药,号召网友在网上投票,如果超过10万人想让律师死,他就炸死律师。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舆论和道德不能代表法律。

律师的确是害了那位女生,但这件事情应该通过法律途径处理,江亚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死,网友也没有这个权利。

江亚自诩正义人士、城市之光,他藐视法律的存在随意杀人,其实他才是最应该被绳之以法的。

江亚的做法,其“扰乱治安造成的坏处”远远大于“寻求正义得到的好处”。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江亚这样的人变多了,社会只会更加混乱。

如果人人都像江亚那样,想杀谁就杀谁,事情只会变得更坏。

无论是逼得学生自杀的老师,还是占用消防通道的男人,还是讹诈女生的老太,的确是该接受惩罚,但他们该接受法律的制裁,不该被江亚和网友处以私刑。

江亚固然有错,而在网上嚷嚷着要把那些恶棍杀死的网民同样也是帮凶。原本江亚只是一个普通的杀人犯,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个失败者,他自己都没有活下去的勇气。然而,正是有了这群怨念极深的网民,才使江亚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也就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擅用私刑。如果没有那么多键盘侠,没有那么多网络暴力,也就不会有江亚这样的人来把网民的想法变为现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变得乌烟瘴气、混乱污浊。

你发张自拍,会有人喷你;你发条微博,会有人喷你;你发篇影评,会有人喷你。你在网上做什么都有人喷你。

以前我们进入网络是为了逃避现实,现在回到现实是为了逃避网络。

而《黑镜》第三季第六集中,程序员开展“后果游戏”的最终目的,并非杀死网民最讨厌的人,而是引诱心理阴暗的网民给不喜欢的人贴“去死”的标签,然后杀光这30万参与网络暴力的键盘侠。

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中,我相信有一部分是善良的,但同样有很多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打击,只好在网上靠伤害他人来宣泄苦闷的人渣。

但是网络暴力发生的时候,你很难判断谁是善良的,谁是人渣。

于是,《黑镜》的程序员选择了一网打尽,选择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错杀一个。

因此,想要和辱骂他人来排忧解闷的人渣区分开来,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参与网络暴力。

人们确实有自由发表观点的权利,但前提是不能伤害到他人。

《黑镜》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恐怖之处在于,它们太贴近现实生活,甚至可能发生在未来。

说不定哪天就有人效仿江亚,号召网友投票选择最讨厌的人,然后杀死票数最高的一个;说不定哪天就有人效仿程序员,对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心生怨恨,然后将他们赶尽杀绝。

我不知道这样的虚构故事是否会变为现实,但只要我们不参与网络暴力,那我们就不会有危险。

总的来说,《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不仅仅是一部犯罪片,也是在教育我们不要参与网络暴力。

面对不同看法的言论,面对不能认同的行为,少一点侮辱和谩骂,多一点包容和理解。

 5 ) 多一些善良

个人觉得影片当中除了探案以外更喜欢的是它表达以暴制暴不可取,网络暴力,语言暴力…等都是值得看过之后思考的

会有剧透,不喜欢剧透的豆友们慎入

看了五点二十的那场,果然没有失望,影片开头米楠旋转木马到到摩天轮上抓凶手,恐高的我很佩服,而后紧接着“城市之光”连环杀人,查案的时候米楠这个角色认真负责,中间穿插着一些感情线给这部影片带来了一些温暖的气氛,刘诗诗这次的角色演绎非常完美,我非常喜欢这个米楠

江亚真的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不过自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以暴制暴,现在道德的最高点做着违法的事。是一个很克制的人,在审训的时候,方木的话和魏巍说的让他的情绪一度奔溃不过最后很快的转变过来反击

方木,聪明至极,他的加入让整个案件进展很快,从廖亚凡被杀害之后一度低沉,米楠的劝说,这里我感觉案件陷入了瓶颈,直到咖啡店向学武开枪案件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看了以后我觉得江亚如果儿时父亲没有虐待他,后面以他那么能力完全能做一个为社会贡献很大的人,他会有一个很不错的事业和家庭,说不定他会成为警察,和方木做好朋友,好搭档,用合法的手段做最正义的事惩罚最恶的人

希望老师们多一些耐心教学生,差生优等生都平等对待,互相尊重

希望儿女们知父母恩,她们养大大家很不容易,知恩图报,当你做了父母的时候你才懂得她们多么不容易,大家都在长大父母渐渐老去,希望当父母老了的时候也能向她们对待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多一些耐心和体谅

希望大家不要隔着屏幕对着别人进行言语攻击,伤害了别人,不要做影片当中所谓的“城市之光”,充满爱的生活

希望大家能够追寻真像而不是盲目跟风

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希望大家生活愉快~💓

 6 ) 改编有风险,表演太尴尬!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尴尬至极的表演!城市之光是心理罪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故事上与前几部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这个故事本身内容比较多,所以把这部城市之光改编成单独的电影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电影除了在个别人物上略做修改,基本保留了原小说的所有内容。也正是这样虽然全片124分钟而且节奏很快,但依然感觉把故事讲的很单薄,许多一笔带过的剧情让故事的完整度降低了不少。但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触还是所有演员尴尬的表演,没错是所有演员!不知为什么所有人的表演都很浮夸,而且还会有莫名其妙的冷笑话,看的我很蒙圈!基于对原著小说充分的尊重勉强给个及格6分!ps:改编小说有风险,这个系列要是从前几部开始拍电影应该会更好!

 短评

廉价场景,蹩脚镜头,注水对白,夸张演绎,这不就一网大多个龙标么?

6分钟前
  • 王写写
  • 较差

演技排行:文淇>刘诗诗>阮经天>邓超...原著就不是推理小说,就不说调查推理这些弱项,但电影反倒把邓超向来干瘪式用力过火的演技集中暴露出来,和文淇最重要的两场对手戏,几乎都被碾压,连节奏、情感都没抓住的邓超,只在那儿干嚎...

11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点映场。以为邓超加持会比李易峰版好点,结果还是难看。现在国产(大制作)犯罪电影的通病,用夸张的视觉音效场景来放大恐怖感,但都不会好好讲故事,探案的过程神乎其神,却没有真正的推理和分析,莫名其妙就伸张正义了。拍的还不如一集美剧。

16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较差

比之前上映的那部《心理罪》要好不少。3.3

20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所有主演都戴假发的电影。

25分钟前
  • 金敏丧
  • 较差

最大的惊喜是原来有文淇!为你打电话,可惜戏份太短了还是加一星。原著还原得不错了,但塞得好满节奏敲锣打鼓的到真正高潮时反而昏昏欲睡了,原著也不是什么神作,电影最好应该是取其精华超越原著才为之上乘,但是很遗憾没有做到,仅仅是比下有余。

27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可以感受到邓超用尽全力带不动刘诗诗的无奈,槽点多到可以做一部诚实预告片,(吐槽的时候会经常提到黑什么骑士之类的),不过好几次在片子崩掉之前居然还能收回来,变成一部还算可以的警匪片,不容易了

28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还行

邓超阮经天表演上是尽力了,可惜毛病还是不少。悬疑剧悬疑感不够抓人,推理剧推理不突出,讲黑暗人性吧也太表面了。还有一个国产都市题材的通病,就是那种伪装高级的低级感,画面布景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很假。最后,00后的文淇都演成这样了,80后的诗诗不该羞愧吗?

29分钟前
  • Pluto
  • 较差

简直觉得这就是中国类型片的瓶颈与困境了。开局稳顺吸引人,但架构全局的能力不够,拍到一个小时之后开始泄气露怯,做不到一气呵成,总是磕磕绊绊。邓超用力过猛,刘诗诗别演戏了,太差了。

32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较差

如此狂躁的叙事节奏、如此狂躁的过火表演、如此狂躁的摄影打光。宛如一个《七宗罪》脑残粉在香港、韩国进修后发狂般妄想“革新”大陆悬疑片,结果撞出来一个“新”类型——抽搐悬疑片。剧本堪比车祸连环追尾现场,每场戏之间都是断裂的,槽点遍布,丢包袱到反转都狂赶,连基本的推理过场都没有。

33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花样杀人的设定有日系的感觉,邓超的赴死设局还挺无力感的,是要在内心救自己。结尾的花絮,大概就是此类电影的最终困扰。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做了坏事就要受到惩罚”原著粉表示还是拍出了精髓。怪不得遭遇审查问题,删改之后尺度还是很大,阴郁灰暗的风格,社会阴暗面,人性的善恶,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争辩。前面节奏很快,有找不到证据的“电冰箱问题”,但方木刻画很精彩,没有蝙蝠侠的哥谭市,最终还是相对公平的江湖秩序——理性和正义

4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杜琪峰曾在片场丢丢丢地骂人:他妈的全都是错的。事后他解释为什么骂人:因为他们不专业。恩,《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就是那种“他妈的全都是错的”电影。从刘诗诗上摩天轮的浓烈网大感,到匿名IP上网全民用脚投票的现实bug。欣赏在中国搞破坏搞警匪片的勇气,但片尾那是啥,嫌今年过得不够惨?

41分钟前
  • 木卫二
  • 很差

片尾的警察正能量大概对再审过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刘诗诗-演技的坟墓。一到新片上映原作者就迫不及待出来背书,痛说革命家史,大概也算中国特色吧。最后三十分钟的急展开还是蛮精彩的,挽回了不少分数,特别是旧工厂的狗咬狗打斗,当然你得先忍过前九十分钟网大质感、无聊套路、强行喂狗粮的煎熬。

46分钟前
  • m89
  • 还行

《七宗罪》到底养活了多少打着悬疑推理旗号推销高功能神棍的片子?

50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这故事进度赶得哦,应该有点推理的地方都被邓超和阮经天的浮夸的表演所替代了。整部电影一开始还是一个米楠视角的叙事,演着演着也没她事儿了,专注于男性的撕逼与嘶吼,看得也疲惫,没有一场戏是真正静下来看拍的,真的不如原著(虽然原著也不好)。

51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本片又名《心理罪之找不到证据》。刘诗诗:我找不到证据!邓超:……警长:还是找不到证据,那就先放他出来溜溜弯吧!邓超:……刘诗诗:我们还是找不到证据!邓超:我还不如去死!

5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我最爱的高智商犯罪片类型,看完感觉怪怪的,就是觉得哪里不对,仔细一琢磨,原来是只模仿到了虚张声势的外表,内里是很科幻的一团乱麻。特别是最后半小时,就是灾难现场,故事线一塌糊涂,编剧开始自己玩了,狗蛋的犯罪逻辑始终bug不断各种扯淡,更可怕的是毫无电影感,导演的水平怎么看怎么网剧。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每个角色都不对。对,每个角色都不对。

58分钟前
  • 贝塔先生
  • 较差

其中部分演员贡献了比较好的演技,但是邓超没有。

1小时前
  • 姨妈的鸭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