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

记录片大陆2019

主演:池亦洋,王思柔

导演:张同道

 剧照

零零后 剧照 NO.1零零后 剧照 NO.2零零后 剧照 NO.3零零后 剧照 NO.4零零后 剧照 NO.5零零后 剧照 NO.6零零后 剧照 NO.13零零后 剧照 NO.14零零后 剧照 NO.15零零后 剧照 NO.16零零后 剧照 NO.17零零后 剧照 NO.18零零后 剧照 NO.19零零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6

详细剧情

  这是一个跟踪拍摄12年的故事,主人公从5岁儿童长成17岁青年。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出生、成长的一代人。  2006年,北京一所幼儿园。"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带领一群男孩演习打仗,有时也会打人,被家长集体要求开除;"小公主"柔柔是一位文艺童年,一心沉浸在童话里,遭到群体排斥。升入小学,池亦洋因为成绩不好,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绝望;柔柔进入家庭学校,自由自在,但父母为她的未来升学之路发生争论。中学来了,突然遭遇的橄榄球带给池亦洋人生新方向,他恢复自信,赛场上努力拼搏,生活中却连连受挫:早恋被批,申请美国学校遭拒;柔柔远赴美国求学,成绩连续拿A,但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离。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开幕式上他庄严地唱起国歌--这是他5岁时一度天天带领男孩们唱的歌;暑假柔柔回国,重返幼儿园做义工,认识到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长篇影评

 1 ) 萌萌篇

说实话零零后时光若倒流这一集我看哭了,不是搞笑的,是真的和萌萌这个小姑娘产生了共情,我虽然不是当事人,但是通过屏幕深深感受到了萌萌的悲伤。我曾看过的奇葩说里的一集辩论生二胎是否要通过老大的同意,我认为是一定要的,我同意一位辩手所说的,大概意思是当老大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不够时,才不愿意分享给另一个人,自己都不够了为什么还要分给别人呢?


萌萌的父母说了小时候兄弟姐妹感情不好长大了反而好了,觉得这个不是大问题,我只想问家庭情况一样吗?时代一样吗?北京可能比我们这儿思想要先进一些,我们的父母和萌萌的父母是一代的,可能还要大那么点儿,当然我的朋友们同学们的父母也是,他们有些父母认为父母就是把孩子养大只要活着并且身体健康就可以了,还想不到兄弟姐妹去。当然活着身体健康并没有什么错,但父母不应该把自己觉得以为的强加给孩子。


有了二胎忽视了老大。连那位阿姨朋友都说感觉萌萌父母和柚柚才是一家三口,没有柚柚的时候说感觉把孩子看得太重了,有了柚柚又不那么想了,我理解是父母成长了有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可是对萌萌公平吗?连萌萌过生日的时候仿佛柚柚才是主角,全家人围着她转,可以理解她还小需要照顾,难道萌萌就不需要了吗?萌萌也不过十几岁,谁还不是一个宝宝了?


总得来说我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我也知道父母不容易,没有完美的父母,萌萌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会犯错,知道当父母其实很难,所以现在想生孩子的也越来越少,因为我们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不想犯父母犯过的错,不想自己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最后望萌萌的爸爸妈妈可以早日重视这些问题并解决,希望萌萌重拾美好的笑容,不再想着时光若是能倒流,因为前方的时光或许会更美好。)



(PS:我们家只有我一个人,我比较幸运的是爸妈想要二胎的时候明确问过我并想说服我,我拒绝了,理由是你们最爱的就不是我了,就没有然后了。相信我能理解萌萌,或许我有过度共情综合症,我看什么都特别身同感受ᥬ᭄)

 2 ) 论朋友于成长的意义

直观感受还真是不少了。 首先,性格这东西有的时候还真TM跟父母得遗传没什么关系。 比如第五集当中的那个小女孩,可以感觉出来她得母亲不是那种特别内向的人,但是这个女孩却内向得不能再内向了。 这着实证明了性格的事情不能全赖父母。 另外就是其实我想大部分父母都不会觉得内向的性格会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吧。 毕竟,内向既不容易了解,又不容易打交道,并且这种不易了解和不易交际不仅仅是针对孩子和它的朋友之间,也可以指向孩子和它的父母之间。 那么孩子们到底需不需要交际呢?片中的芭学园大李老师至少给出了两种答案:一种是需要尽管它并不知道怎么交际,一种是确实不需要。 对于这前面一种的孩子,的确是存在一些社交障碍的,而针对部分网友所发出的感叹——一一这个孩子就是个当代仲永我恐怕要表示不以为然了。 毕竟,并非所有的社交障碍者都有科学艺术天分。

 3 ) 关于自我的探索

看完了五集纪录片《零零后》,开始思索自己为什么会为之吸引。尽管这是一部中产阶级家庭的零零后成长故事,貌似跟自己并没有很多的共同点,但就是喜欢看十一二岁的少年。我觉得,豆蔻年华大概是最美好的年纪了。这一系列的每个主人公都很有特点,青春期的叛逆、追求独立,不就是曾经的我们吗?吸引我的还有片头的话,我也为零零后更加个性化感到惊奇呢,很难想象一个孩子能说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这个孩子就是我最喜欢的一一,我佩服她小时候就能够坚定自己的做法。不想就是不想,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管外界纷扰她总有自己的一片世界。在逐渐成长的路上,她接纳了朋友的存在,她明白了朋友的意义,融入了社会,她说“交朋友是为了收集信息,独处是整理信息”,保持着一份安静恬淡的气质,符合入世的规则,让她能更好的在当下的社会中生存。 观看纪录片的时候,我也常常想到自己,自己到底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现在的自己又是怎么形成的?身为一个九零后,即将面临角色的转换,如何做好一个社会工作者、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妻子、一个懂教育的好母亲?就会去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去分析自己。 小学初中时候的自己其实挺喜欢交朋友的,经常也跟朋友嘻嘻哈哈,也喜欢参与社交;现在也是跟朋友、跟陌生人都能聊,但是脱离了那个环境就会淡化联系。尽管如此,不论以前还是现在,都会有人说我内向。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就像辰辰说的“人们都戴着面具生活”,我觉得给别人展现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会为了“听话”“孝顺”这些世俗的礼仪标准而做一些其实自己内心并不想做的事情,并且内心对此感到非常虚伪,强颜欢笑,逢场作戏。一些自己觉得过分觉得不对的事情也还是想去做,会说出一些伤人的话伤害亲人,家人都以我为骄傲,我却想告诉她们自己没有那么好。或许,这些都是人性弱点的一部分吧。人生是一场修行,抑制自己的弱点,学着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这并不叫虚伪,而是把自己修炼成更好的人。

 4 ) 安静的力量

无意间找到这种记录成长和教育题材的片子,就一口气看完了5集。这当中,有感动,有思考,也有爆笑不止,更多的是看到内向者的影子。

锡坤的妈妈是那种很努力的妈妈,一直在想着给锡坤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呵护。由于照顾孩子,妈妈曾经离职一年来全身心投入到这种教育中,妈妈也说了,她在其中得到的满足感要远远大于不能好好照顾的遗憾感。她会送锡坤到教室,她做的尤为努力,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恨不得把自己掏空来奉献给孩子。锡坤呢,在这种母爱的包围下,只能按照母亲的命令去执行。他几乎没有表达自我想法的空间,甚至自己不太情愿表演魔术的想法也没有得到他妈妈的理解。他内向,需要更多的时间独处,不想拥有过多的关注,但是他妈就没办法理解。他妈只是为了他好,认为内向的人不好,去一次次地强迫他去表演,表面是上看是去锻炼他,树立他的信心,实际上是增加他的紧张和焦虑。

一一同样也是内向性格的小孩,她和锡坤的不同在于,她对内向性格的理解要深刻的多。一一从小就认为自己喜欢一个人玩,自己安静地待着,不需要朋友的陪伴。她能在独处中享受到自在和乐趣,连吃饭都有自己的节奏,身上有着一股近乎神秘的高贵。这跟她的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她的父母都是安静和需要独处的人,他们对这种内向的小孩有着更多的理解,是不需要刻意去改变内向性格的,这是很多家人都做不到的。可以看到,这种对内向性格有着包容的家庭,小孩也会成长得很快乐。

辰辰的内向性格更多体现在对友谊的忠诚,这是这部片子里其他内向小孩没有展现的。辰辰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会在门口早早地等着南德的到来,即使是在下雪的冬天,也不为老师的建议所动。后来,南德离开,她依然挂念着这份友谊,遵守着仿佛是自己给这份友谊的承诺,每天在门口等待,她用这份坚持守护着这份友谊。长大后,她仿佛厌倦这个戴着面具的世界,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她把情感更多地寄托在大自然和动物身上,用摄影来记录下大自然的真,用这份真来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内向性格的路向来都是漫长的,这种性格在很多人的执念里是“话少”,“不擅长与人沟通”,“高冷”的代名词。由于其比例只是外向性格的三分之一,更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甚至很多本身是内向性格人,也在本能地排斥,把自己伪装成外向的人,从此脱下内向的外衣,成为他人口中的正常人。一一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家人的接纳和自己的成长,可以不必逃避和远离自己的性格。就像一一说的,“要求人是外向性格的这件事,首先他肯定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加紧密地抱团在一起,创造更好的社会。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对内向性格人来说是有点不公平的,他在要求每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其实内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比如说,能更好的思考和沉淀,所以人当然是能外向和内向最好,那样他就拥有这两个世界里各一半最好的东西。”

 5 ) 可以喜欢一个人玩吗?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入园后小朋友们在操场上自由活动,玩各种项目。看着娃进去以后什么玩具都没拿起来,就那么一个人地站在那里看其他人玩,心里很不是滋味。某一瞬间,娃朝着大门方向站,我就和她挥挥手打了个招呼,没想到她看到了以后一边挥手一边快快地穿过大半个操场走过来,离近了看到她的表情是拼命忍住哭,我和她说拜拜,她忍住哭也一边挥手一边说拜拜。我赶紧掉头就走,因为看到她这样我也忍不住要哭了。从幼儿园去上班的路上,我和孩子爸爸谁也没说话,最后爸爸说了句,以后晚上还是带她去儿童乐园玩吧。

平常问她喜欢和哪个小朋友一起玩,她说自己喜欢一个人玩。人可以只喜欢一个人玩吗?内向家长,内向娃,我之前觉得不喜欢和其他人一起玩也很正常,经不起幼儿园老师反复说。看了这个纪录片,也有个芭乐园就好了。还在想,是不是孩子喜欢一个人也是因为在交往中处于弱势的一方 觉得没有意思,孩子年龄在班上偏小,性格也像我比较包子。看了几个小朋友的成长记录,觉得她要和一一似的,我很能接受,如果和辰辰一样,我还是希望能有些改变,能和这个社会更好的融合在一起。Anyway,晚上和周末继续带娃去外面多接触其他孩子。

 6 ) 关于教育(一)从幼儿园到青春期

第一集主人公萌萌,二胎问题;

第二集主人公梁昊天、刘嘉阳,两个孩子分别适合中西两种教育体制,梁家跟我家的情况有些像,梁爸有句话说“孩子你要知道他到底适不适合体制内的教育”,很赞同,这家长有谱;

第三集一一,太喜欢这个孩子了,早慧、成熟、通透,跟父母教育和天性有很大关系。内向和外向,朋友的必要性,十三岁的一一的认知和理解已经很成熟了。mark一下蒙氏教学法、北京芭学园,INTJ人格测试之类的;

第四集辰辰和乐乐,这一组对友谊的态度。这一组对比里,比较好奇乐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了什么。以及,其实两个孩子都有很明确的目标,这样就很好了。

第五集锡坤,这一集是皮猴子和120分妈妈的故事。虽然我也觉得妈妈做60分就好了,但是妈妈有些引导很棒,比如对他探索和好奇心的保护。但是妈妈的无微不至,有时也是锡坤没有办法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的一个小原因吧。

整部纪录片都在觉得教育真是深沉、伟大、需要耐心和谦虚的事业。同时这个幼儿园和大李园长太厉害了,是真的教育家,把教育在当事业做。

 短评

一一从小就懂得独处的乐趣,妙不可言

7分钟前
  • 稍息立正
  • 推荐

清风不会画画,何必乱吹画儿;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11分钟前
  • 番茄
  • 还行

诚实的纪录而没有任何评判。教育这件事,是博弈,像赌博。每一对父母都付出全部努力,结果却不尽相同。为人父母的巨大责任,有时想一想,觉得真是太重太重。

15分钟前
  • 炒虾仁
  • 力荐

中国版《seven up》

18分钟前
  • 心晴若雨
  • 推荐

第四集 少女心智早熟就会不快乐

23分钟前
  • 叫我姐姐
  • 推荐

看完之后第一反应是:找结婚对象其实是给娃找个有爱心的负责的愿意牺牲的爸爸。

28分钟前
  • 桔梗
  • 推荐

为一一疯狂打call。

33分钟前
  • 牛排口味的饼干
  • 推荐

最喜欢一一。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好的物质基础,很多都是白谈。

34分钟前
  • 南歌子
  • 力荐

我很喜欢第四集里面的一一,可以看出是看过很多书的孩子,被大人引导着进入社会角色,同时拥有自己的想法。看到芭学院里和她关系很好的有有,我想到了我初中毕业时和我一起去旅行的小孩之一点点,那会儿的我偶尔也爱独处,也爱发呆,那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仿佛能够洞悉一切,在我独自一人时陪在我身边

35分钟前
  • 懒宝宝
  • 力荐

像乐乐所说,外向的人总是有了一群挚友后又有另一群挚友,生命永远是希望与前方,看似多情其实未免薄情,内向的人总是陷于静默、沉思、独处、回首,正如辰辰,看似无情其实深情。孩子的天性是上帝的赐予。看见一一,想起儿时的自己,人类社会正是因为内向者的存在而变得高贵而美丽,深情而深刻。

36分钟前
  • 如蕤
  • 推荐

第四集。小时候孤单,但自得其乐,而且压根不知道自己孤单,所以并不在意。现在把疏离感隐藏起来,有了社会气息,又无法全身而退,回不到自己封闭、孤独却完整的世界里。感到自己泯然众人,眼耳口鼻无一不污浊,怀念小时候的少言寡语,又深知必须适应社会。没办法,不得不亲手摧毁自己的小世界。

40分钟前
  • 王恶
  • 力荐

单就它十年的跟踪拍摄就值得五星

42分钟前
  • ciFer
  • 力荐

02集,论二胎对一胎的杀伤力。

44分钟前
  • 米米
  • 推荐

养育一个孩子,应有一份纯粹的爱意,更应有科学的教育手段。评论中或有阶级固化的诟病,但片中包含的育儿理念难道不是普世具有借鉴意义的吗?

49分钟前
  • 鞋舌不跑偏
  • 力荐

北京三环内中产家庭孩子们的喜乐悲观。太喜欢独立清醒的一一了。

51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推荐

太片面了,这片子不要叫“零零后”,请叫“大城市中产阶级零零后”。仿佛全国零零后都是这样,明显的精英主义立场。说实话这种成长环境的小孩在零零后整体里是小比例。

53分钟前
  • 熊里的小木屋
  • 还行

那个才3岁,叫「一一」的女孩,被幼儿园老师问到「别的小朋友都有好朋友,你为什么不需要呢?」时,回答了一句「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听了这句话,我惊呆了。

55分钟前
  • Layer
  • 还行

世界上最奢侈的事情莫过于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长大或者不长大。

6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有俩小孩儿,从小身上就有获得成功幸福人生的征兆,一个刘嘉阳,一个一一,前者发散性思维领导者,到哪儿都受欢迎,后者早慧。沉着冷静,温柔有力量。简直是我之前跟别人形容的,两种在世界上生存的最好方式,向外的代表和向内的代表

1小时前
  • 木寸木寸
  • 力荐

欢迎收看大型国产纪录片《北京三环内的零零后·00后》

1小时前
  • 我的学号就是这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