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科幻片美国2013

主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阿曼达·李尔,布朗提思·佐杜洛夫斯基,克里斯·福斯,克里斯蒂安·范德尔,德温·法拉奇,戴安娜·奥班农,德鲁·麦克维尼,加里·库尔茨,H·R·吉格,让-皮埃尔·维尼奥,迈克尔·赛杜,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理查德·斯坦利,丹·欧班农

导演:弗兰克·帕维奇

 剧照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2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3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4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5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6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3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4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5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6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7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8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9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00

详细剧情

  影史传奇中的传奇。《圣山》后佐杜洛斯基誓要改编科幻小说《沙丘》,目标远大到要改变世界,改变思维。他筹组史上最强战队,作实参演有奥逊威尔斯、米积加,甚至达利! Moebius 当年的分镜图接成一个长镜头,满足何止影痴,更可确定随后而至的,从《异形》到《普罗米修斯》,都活在 那巨大魂魄下。佐杜洛斯基激情澎湃现身说法,「我强姦了原著」,谈组班过程奇情过瘾。筹备两年大洒金元,荷里活却步,巨作成泡影。献身的幕后战士,尔后在无数科幻片大放异彩。影痴必修的一课。

 长篇影评

 1 ) 再度奏响吧,佐杜洛夫斯基的梦幻狂想曲!

70、80年代曾有神光闪现,而他们是最后一代光之子。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更像一部动态的概念设定集,一台有声万花筒。

神作因未被完成的缺憾而封神,幻想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没有句点,皇帝的新衣其实是超出时代理解能力的光学迷彩服。

辉煌绚丽又浪漫新潮的70、80年代,那个时代达利、 奥逊威尔斯还活着,科幻片野心勃勃摩拳擦掌,乔治·卢卡斯、 雷德利·斯科特等人进行着太空竞赛,惟独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只留下《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和项目见证者无限的哀惋,像一场少数人的狂欢,如梦似幻。

如果,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能像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坚持下去,会是如何一番风景,会否撼动《星球大战》的地位,会否改变好莱坞大片的结构、格局,我们不得而知。毕竟没有人有远见,敢冒那样的风险。这是受制于时代和技术所流下的眼泪,超凡的想象力被金钱粉碎。

截图自《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截图自《波西米亚狂想曲》

两部作品的关联还存在于,佐杜洛夫斯基打算找平克·弗洛伊德为《沙丘》谱写乐章,而以”6分钟太长“为由拒绝发行《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金牌制作人,制作过平克·弗洛伊德的《月之暗面》。

好莱坞将《沙丘》交给了更为信任的大卫林奇,大卫林奇拍砸了。而皇后乐队一意孤行要发行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在英国单曲榜连续九周冠军,并在英国国内销售超过200万张,创下当时英国史上销售最高单曲纪录。此曲直到今日仍被视为皇后乐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我觉得之一可以去掉)。

《沙丘》成为了佐杜洛夫斯基永远的意难平。


没想到《沙丘》串联起了我最喜欢的三个幻想片导演:佐杜洛夫斯基,雷德利·斯科特,维伦纽瓦。

佐杜洛夫斯基拍摄《沙丘》时找H·R·Giger做概念设计,而后者后来凭借雷德利执导的《异形》获得了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纪录片中有一句话,“没有沙丘就没有异形,没有异形就没有银翼杀手,没有银翼杀手就没有黑客帝国”,沙丘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科幻片,像巨人的尸体哺育了陆地上的生灵,像“鲸落”壮丽寂静的过程(注:一座鲸鱼尸体在沉入海底的过程中可以供养一套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长达百年)。

以死哺生,才能生生不息。维纶纽瓦既延续了雷德利的《银翼杀手》,又准备开启新的《沙丘》宇宙。

*说一个有趣的共同点,《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和《 黑暗之星:H.R.吉格的世界》两部纪录片中均出现了暹罗猫。猫既是迷思,又是打破迷思的象征。喵呜~

今年佐杜洛夫斯基已经90岁了。

我希望他的狂想曲能再次响彻好莱坞。

拓展阅读:《黑暗之星:H.R.吉格的》仅作为补充

 2 ) 说说几点本片有意淡化甚至无视的事实,以及我的看法

首先说事实:

1.佐杜洛夫斯基(下称佐杜)在决定拍沙丘之前,虽然因其导演的《圣山》、《鼹鼠》有了一定知名度,但这些片子的内容和科幻并没有什么关联,而在是在他的沙丘项目流产后,他的片子也没有与科幻有关系的。他甚至在本纪录片中亲口承认,他当初想要拍沙丘纯粹是因为其原著小说当时卖的很火。

2.在本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佐杜都在眉飞色舞的讲述他是怎么拉拢那些牛人的故事,而不是电影本体。即便涉及到电影本体构想的部分,也大多是诸如飞船,服装之类的草图,至于剧情部分,仅从本纪录片所提供的信息来看,佐杜会原著小说进行“强奸新娘”(本人原话)般的改动,以及最后那个“一个保罗倒下去,千万个保罗站起来”的革命英雄式结局。(关于这个结局的局限性,我会在后面自己的看法中详细讲述)

3.为了让艺术家达利出演皇帝,佐杜答应了其提出的“10万美元每小时”的历史最贵片酬(之后甚至提升到10万美元每分钟),同时还答应了达利在片场布置“燃烧的长颈鹿”之类的诡异要求,而本片的预算据佐杜所称仅有1500万美元。

4.为了拉拢奥逊威尔斯出演哈克南公爵,佐杜在威尔斯本人明确表示对沙丘原著小说及本电影项目没有任何兴趣的情况下,提出了“聘请其最喜欢的厨师到片场,让他天天吃自己喜欢的菜”的条件,这才让威尔斯同意出演。然而威尔斯尽管因《公民凯恩》等影片在影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但70年代时的他早已离开好莱坞多年,艺术创作上也早已大不如前,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过气明星。而他之所以离开好莱坞,除了后期多部影片票房失利,其暴躁且难以与他人相处的脾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5.为了拍摄自己心目中的沙丘,佐杜请了平克弗洛伊德、奥班农、HR吉格尔、米奇贾格尔、达利、奥逊威尔斯等一大票名声在外的人物,而本片的主角保罗的扮演者,他的选择是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儿子无论是在此之前还是之后,其演艺生涯都和自己的父亲死死的绑定在一起。

6.关于本片的时长,佐杜对制片厂提出的一个半小时表示鄙夷,称自己要拍“12甚至20个小时的电影”。然而,在时长如此之久的电影应当在什么样的渠道放映的问题上,佐杜并未给出哪怕是他自己的解决方案。

7.(重点)本纪录片后半段一直在讲述好莱坞制片厂如何不待见佐杜本人,特别是不希望佐杜本人指导的事实,并以此得出“他们都是大傻逼王八蛋”的结论。然而,本片除了佐杜及沙丘电影拍摄相关的人士外,并没有对当时的好莱坞制片厂高层进行采访,探寻为什么他们不待见佐杜的原因。即使存在没有采访渠道或者当事人不愿接受采访的可能性,本纪录片导演也没有在片中向佐杜以及其他人提出这个问题。换言之,本片提供的观点仅仅是佐杜的一面之词。

8.(重点)本纪录片在讲述完佐杜的沙丘项目流产后,立马跳到了大卫林奇版的沙丘上映,给观众一种“好莱坞高层在舍弃佐杜后立刻选了林奇”的印象。然而只要稍微了解过相关幕后历史的话,你会很容易就查到最初好莱坞选择的不是大卫林奇,而是雷德利斯科特,后者是因为其哥哥去世才决定退出沙丘项目的。而在接手沙丘之前,雷德利斯科特刚刚拍了《异形》;而在退出之后,他拍出了《银翼杀手》,两部影片都是科幻电影史上不朽的杰作。

 3 ) 沙海破浪折戟苦 巨人坟前万花开

这纪录片,只能用“可爱”来形容,真诚坦率而又一厢情愿的那种可爱。

全程,就听佐杜洛夫斯基“piu piu piu”“biu biu biu”地狂吹自己的想法多么牛逼,然后一看素材,服,那可真是“piu piu piu”“biu biu biu”地牛逼!

那个简笔画模拟出的长镜头,恐怕是任何一个太空迷科幻迷都梦寐以求的开场。但是,别像达利一样被老佐忽悠瘸了,在那个时代的技术,完得成这样的构思吗?哪怕几十年后技术成熟时,《超时空接触》开头和《黑衣人》结尾也只能做构成更简单的效果。

我超级喜欢老佐设计的莱托公爵之死,其生猛程度,只有我国cult鼻祖之一《封神榜》能媲美。可这种砍瓜切菜的镜头,能出现在七十年代预算高达1500万美刀的鸿篇巨制中吗?米老鼠都吓得说咱不玩。

对于老佐来说,“有趣而任性”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天才加疯狂”。

钱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老佐就像是堂吉诃德,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以摧枯拉朽之势,立在名为“现实”的墙前,咚咚咚先撞为敬,头破血流,又哭又笑!

憋哭惨,老佐死得不冤。

说得客气点,这是史上最牛饭制团队。说不客气点,是史上最有才华的自杀小队。

很多天才导演,是知道要在技术和完成度之间找个平衡的。库布里克知道自己拍不了《人工智能》,就是时辰未到;卡梅隆歇了14年才拿出《阿凡达》,也是在等技术。要知道,这俩可是技术狂魔,但凡有点机会,可是会跳一跳摘下大果子的。

当然,技术如果能搞定,只是完成可行性报告的第一章节,投资,发行,定级,市场平衡,都是佐氏沙丘注定失败的原因。

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要想想里面是不是有廉价的成分。请莫把“旷世神片”一词套在一个胎死腹中的项目上,其他很多好项目都没有它这么幸运,有这样一部趣味横生的纪录片为自己喊一声冤。那本传说中的大画册,恰恰是佐氏沙丘的最好归宿。

当然,作为影迷,看这纪录片是满心欢喜,尤其是一个又一个大佬哐哐地横在面前,眉宇间的豪情仿佛年轻了四十岁。更震撼的是结尾,一个被毙的项目,成为多少经典的养料,看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这纪录片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电影是靠团队作业的工业品,如果你想搞创作,得往哪几个方向找哪几类人;最终拍板的,不是导演,是制片厂和投资方;研究电影技艺前后代际传承关系,可以从年代和团队成员两个维度去考察。

更功德无量的是,本片就是个“秽土转生”,不是吗?

 4 )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片好壞復誰知

假如這部片在1975年受待見拍成了,可能會如片中強調的那種可能性,讓沙丘的招牌名暴天下,超越星戰,重新定義科幻電影主流嗎?
老實說,我覺得不一定。
光是這部電影企劃的參與人員之傳奇性,就足夠發起人佐杜洛夫斯基自豪終生。全片被提出的重要參與者有:
△原作:Frank Herbert ,小說版《沙丘魔堡》(Dune)作者
△導演:尤杜洛斯基(Jodorowsky),邪典系電影人
▲編劇:Dan O'Bannon,《異形》(Alien)編劇
△配樂:Pink Floyd,英倫搖滾樂團(音樂我不熟)
▲人物設計,人物美術,分鏡初稿:Moebius,法國漫畫界的漫畫之神
▲怪物設計,怪物美術:HR Giger,《異形》(Alien)中的異形模樣便出於他手
▲演員:Orson Welles,這應該不用多說是誰
▲演員:Salvador Dalí,對就是那個畫家達利
△演員:Mick Jagger,滾石樂團成員
(▲=我知道是誰而且知道很重要,△=不大清楚)
這名單一排出來,在2014年的我們看,誠然能稱是電影界的明星隊。
1973年提出企劃,終究因為資金問題,電影企劃在1975年遭到棄案。
1975年,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一喝雄雞天下白,太空歌劇與科幻電影的時代來臨。此時電影公司又想起動《沙丘魔堡》(Dune),但不想用尤杜洛斯基的燒錢版本,改請另一個本來要拍星戰的導演取走改編權,掌鏡演出。
1979年,《沙丘魔堡》正式版上映,四千萬美金成本,僅換來兩千多萬美金的票房,成為年度最慘賠的電影,也令該導演的經歷抹上汙點-那個導演叫作大衛•林區。
大衛版的沙丘,我沒看過。而尤杜洛斯基則說,當他在戲院看到他的企劃被他愛的導演拍成垃圾的一刻,心如刀割。

尤杜洛斯基很努力強調了這部片的劃時代,事實上裏頭也有太多難以想像有如此現代性的概念。例如他所構思的電影序場,他想要的效果是鏡頭從宇宙的一端疾馳進入沙丘星系,穿過星雲與戰艦的殘骸,切入沙丘星的平流層俯觀全鏡,再慢慢拉進到在沙漠中騎車移動的主角身影.....光聽就知道這是電腦CG時代才該玩的第一幕阿,在1973年想到了也拍不成,模型辦不到的,這能怪老闆看完企劃想不給錢嗎?

當然,要歌功頌德這部片的陣容有多麼無出其右當然很輕鬆,但電影史上空有黃金陣容最終拍成爛片的紀錄何其之多阿。這票怪傑們當年多半是小伙子,在今日看來則各在其領域闖出成績,但各別的長處不一定能挹彼注茲,讓整體更出眾。何況當年拿不出成績單的小伙子們,怎麼說服得了老闆與觀眾,自己有那股改變世界的潛能?
我們對這票陣容的看法,又或許尤杜洛斯基有意的誤導下,我們都偏向用現在的成就去看待當時的狀況。2014年的我們,因著看過1979年《異形》的出色,才知道了異形的原案出於沙丘企劃告吹後,編劇Dan O'Bannon跟怪物設計HR Giger勾搭上連袂去找雷利史考特,所以理所當然的把沙丘原案的精彩度或多或少與《異形》的成就,扯上正比。我們也太容易用一種粗略的加法,把沙丘原案的精彩度,換算成尤杜洛斯基與Moebius與Pink Floyd與Orson Welles昔日成就的總合。
電影沒有如果,萬事在片子剪完前,都不能說準。
也因此,當我們看著《曠世奇片之死》(Jodorowsky's Dune )感到震撼時,我們所想的,究竟對電影未成的感嘆,亦或發於一種我們想看到黃金陣容的好電影的軼聞心理呢?
這組團隊雖然沒拍成電影,但分開後斷斷續續的創作都大紅大紫,異形成了電影經典,墨必斯成了漫畫高人。如果當年還年輕也還很便宜的他們一起搞出電影,是不是星戰異形以降的科幻影史都要改寫了?這,都是逆推後來成就的妄想了。

反正,電影沒拍出來,讓影迷們看一看當初企劃的全貌,南科一夢,靠想像力過過乾癮,也不會怎麼樣。又或著說,欲觀眾以想像力腦補出一部沒拍成的電影,有夢最美的快感,才更是《曠世奇片之死》希冀的藝術效果吧。
本片原名"Jodorowsky's Dune",尤杜洛斯基的沙丘,片名上挑逗的對1979年版本的沙丘作出劃地盤之舉。然而台灣金馬影展的中文片名《曠世奇片之死》,或許能傳達更好的意旨。真正的曠世奇片電影,不是大衛林區的沙丘,也不是尤杜洛斯基的;最引人入勝的神品,其實應是觀眾想像出的沙丘。

 5 )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Jodorowsky's Dune, 2013

法兰克·赫伯特撰写的科幻小说《沙丘》可谓煌煌巨作,六卷的大体量听上去就让人又敬又惧,遑论通读;而对电影人来说,恐怕更多的则是改编和呈现的巨大野心。1984年,刚出道不久的大卫·林奇就曾借着广受好评的《象人》的余热对《沙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并将之搬上了荧幕,最终结果以惨败告终。尽管如此,他又是幸运的。毕竟,大卫·林奇还有机会完成自己的作品供世人赏鉴,其他一些人却不一定有这样的运气——邪典大师亚利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便是其中之一。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讲述的便是佐氏费尽心力制作《沙丘》,最终未能付诸现实的真实故事。

这样的开头似乎总会给人一种苦兮兮的错觉。然而,《沙丘》的结局固然有些悲惨,导演弗兰克·帕维奇却没有着意渲染那份似乎没有什么说服力的悲痛,而是颇富技巧地展开了佐杜洛夫斯基的记忆图谱,对《沙丘》整个团队的组建和创作过程进行了一番细致而幽默的梳理,比如佐氏和他的制作人是怎样用每分钟十万美元的超高片酬骗得了萨尔瓦多·达利这个金牛男的芳心(其实只给了达利三五分钟的戏份),又是如何假装雇佣一家顶级饭店的大厨让贪吃能喝的金牛男奥逊·威尔斯自愿上钩。当然,除了佐杜洛夫斯基行事风格当中自带的幽默之外,纪录片本身也在这个方面与之契合。就拿剧组说服奥逊·威尔斯一段来说,在其刚刚同意加入剧组之后,一张肉山般的威尔斯(晚年的他与年老的马龙·白兰度并称好莱坞二“人山”)举着酒杯嘿嘿直乐的照片就赫然出现在眼前,直可让人笑破肚皮。

故事的结局来得干脆而有力:毫无意外,佐杜洛夫斯基失败了。面对佐氏“二三十小时”的巨型史诗级影片,制片公司根本没有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从墨西哥而来的无名小卒身上。要知道,六七年前耗资1050万美元之巨、时常不到三个小时的影片《2001:太空漫游》都已经让制片方米高梅公司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沙丘》的要价是1500万美元。“这部影片没有被制作出来是因为人们害怕它”;或者说,好莱坞根本没法再次承受手法如此先锋、想象如此大胆的启示录般的作品,所以梦想终究化为了泡影,永远停留在了纸面上,哪怕连那本静静躺在桌子上的分镜脚本差点摄去了几大片场的魂魄。另一方面,人们也有理由怀疑佐杜洛夫斯基的能力。不过事实上,如果看过佐氏六十年代的影片《凡多和莉丝》(1967)和恰在《沙丘》之前的《鼹鼠》(1970)和《圣山》(1973),这种顾虑也会被彻底打消,因为佐杜洛夫斯基邪典影片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不按常理出牌的镜头调度和其中深刻而朦胧的宗教意味,恐怕时至今日都难有出其右者。《沙丘》所需要的,正是所有这些的结合。

“我们兜里的魔鬼,这些不可置信的金钱!它们什么都不是!这些纸片里没有任何内容!……为什么我不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84岁的佐杜洛夫斯基对着镜头怒吼。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激情与无奈,似乎就在这一瞬间跨越了时间的罅隙,重新依附在这尊似乎再未有过生气的躯壳之上。讽刺的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虽然入选了201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初选名单,但随后便在争夺五强席位时败下阵来。佐杜洛夫斯基在好莱坞-奥斯卡的双重“失利”无疑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这不免让人想起佐杜洛夫斯基1973年拍摄的震惊世界的作品《圣山》中的一段绝妙的自我嘲讽:当一群圣徒义无反顾地远离了圣山脚下一个外形寒碜的酒吧时,主人抓耳挠腮地大叫说,“我建造了学院!你们可以每年赢得一次奖杯!白痴,你们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你们本来可以创造历史,但现在我们会忘记你们!”

在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结尾,保罗为全人类牺牲了自己,但他其实并没有死去,因为作为全人类的弥赛亚,保罗已经降临在了每个人的头上,所有人开始高喊“我是保罗”,恰如佐杜洛夫斯基梦断《沙丘》,但《沙丘》却拯救了科幻电影,成为了所有软科幻电影的“救世主”。从《星球大战》、《终结者》到《决胜时空战区》、《超时空接触》,直至新世纪的《普罗米修斯》,所有这些无不继承着佐氏《沙丘》的衣钵。“我的一生都在创造,成果随之越来越多。人的头脑就像宇宙,一直不停地膨胀。”佐杜洛夫斯基这样说着,思绪仍在“红移”。他的新作《无尽之诗》,也在无尽的“红移”之中,缓缓写就。

 6 ) 这是一群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的故事

因为喜欢《蓝莓上尉》的漫画,找到了他的摄影机墨比斯;靠一根特制的大麻,勾搭了《暗星》的嬉皮编剧奥班农;说服设计飞船造型的福斯,骂醒正在吃麦当劳的pink floyd,甚至还用塔罗牌吊到了萨尔瓦多达利,为此不惜开出一分钟10万美金的酬金;搞定异形之父吉格,并让他和迷幻乐队magma一起负责哈克南人的造型和音乐;使米克贾格尔欣然接受一个角色,并用美食诱惑大胖子奥森威尔斯…… 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群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的故事。 有人改变这个世界,而他创造一个宇宙。后来,在星战、终结者、银翼杀手、夺宝奇兵、异形、接触未来、普罗米修斯等经典电影中,都开出了佐杜洛夫斯基的思想之花。而佐杜洛夫斯基,也成功转型为漫画编剧,和墨比斯一起合作了《印卡石》。并将用一滴血受孕的创意,以及沙丘中的宇宙飞船,植入到他担任编剧的《合金男爵》之中。 即便这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它也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击碎。 1984年,大卫林奇终于将《沙丘》搬上了荧屏。佐杜洛夫斯基说,他很尊敬大卫林奇,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他绝不会去看这部电影,听说这部电影搞砸了,他感到一阵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位纪录片拍摄时已然84岁的老人,仍旧喷薄着强大的创作欲望,并且永远像个孩子一样调皮。

 短评

就像最后主创们说的,虽然佐渡洛夫斯基的沙丘没有拍成,但是,以后的每一部科幻类电影似乎都在说“我是沙丘”

6分钟前
  • 伏夏
  • 力荐

希望在某一个平行宇宙,这部属于未来的片子得以问世。祝福他们拥有一个更加绚烂更加辉煌的电影史。

10分钟前
  • tiiiiin
  • 力荐

非常自吹自擂,但DUNE這企畫的傳奇性確實夠有料讓佐杜洛夫斯基大吹特吹。這組團隊雖然沒拍成電影,但分開後斷斷續續的創作都大紅大紫,異形成了電影經典,墨必斯成了漫畫高人。如果當年還年輕也還很便宜的他們一起搞出DUNE,是不是星戰異形以降的科幻影史都要改寫了?當然,這是逆推後來成就的妄想了。

12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好好看啊。不过容我黑一句,佐氏《沙丘》如果真的拍出来,肯定不会有这部纪录片来得有趣吧 = 。 = 反倒是这个生动刻画了梦想家和一部不存在电影的电影让观众对那个永恒缺失抱有了无尽且完美的幻想。

1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漫画大神墨比斯,嬉皮编剧奥班农,造飞船的福斯,吃麦当劳的pink floyd,一分钟10万美金的萨尔瓦多达利,异形之父吉格,哈克南音效师magma,大胖子奥森威尔斯……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个有趣的人终将相遇的故事。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改变这个世界,而他创造一个宇宙。

1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电影片头引用了奥地利心理学家Viktor Frankl的一句话:"What is to give light must endure burning.",这也是对Jodorowsky的注脚吧!看到最后觉得非常感动,"open your mind! open your mind everyday!"

19分钟前
  • Helicopter
  • 力荐

本来没拍成就已经够可怜了……

22分钟前
  • 午叶星
  • 较差

老头说他想拍一部让观众看着就能感受嗑药感觉的电影……啊,放心,后人帮你实现了好多部,太多部,多得都有点烦人了

2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不存在的電影都從屬夢的領域。那又如何,夢想也可以改變世界。

28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最伟大的失败品

30分钟前
  • RIC
  • 力荐

热血cult片电影人的组团之行。从其对后世的影响看来,好的艺术作品是完全可以超越其形式而延续自身的。不知为何又想到《Southland Tales》了

3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这几天的阴霾(尤其是昨晚的女人步上楼梯时)一扫而光:彻底被Jodorowsky治愈了啊!他一个个攻略那些奇形怪状的天才们的过程太搞笑太有爱了哈哈哈~找到那些保持自己的mind在expanding的人是我人际交往生活中的唯一乐趣。

37分钟前
  • 力荐

艺术家真是聚集了各种weirdo和萌点,配乐特逗B,如此伟大的拍片计划好莱坞也是醉了,对比前几天看的frank有异曲同工之感哈哈~

38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Jodorowsky编剧执导、Dan O'Bannon特效、Moebius和H.R.Giger艺术指导、Pink Floyd配乐、Dali、Orson Welles主演。看看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大神妖孽,我能感到纪录片中所有人深深的遗憾,因为我现在也是一样的心情,一部或许能够改变科幻影史、甚至电影史的作品,最终因为资金胎死腹中。

43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佐杜洛夫斯基把钱拿出来那一段挺动人的

48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关注旷世奇片之【死】。“Bigger than 2OO1” 这是一部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但它却永远也不会被我们看见,仅仅因为1500W。看完之后估计每个人心里都有模糊的影像,被佐杜洛夫斯基的梦想和激情震撼,同时也为世界感到深深遗憾。现实永远是现实,特别是他想控制电影的野心,太难实现。 /8.5/

52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佐爷构思的那个宇宙长镜头如今被吕克贝松在超体里用CG动画完美再现了!!!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佐爷实在是超前了30年!!!看看他组的团队,尼玛太NB了!全是我的本命啊!!没拍出来真是太可惜了!

53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在豆瓣上标记过的纪录片不少,能看哭的却也不多,这部算是其中之一。本来是一个水瓶座天生就应该去完成的诡异工作,结果梦断好莱坞。艺术从来没有错,错的是善于妒忌和拜金至上的体制。那要妥协吗?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到底愿意成为耶稣还是犹大。富有激情,十分神圣。

5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如果这片能拍成,大概是什么样子呢?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米克贾格尔、奥森威尔斯甚至达利的加盟。吉格的设定。当然,也仅是假想。艺术家终究要向资本低头,这就是电影的资本性吧。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暮年的佐杜洛夫斯基拿着故事板,让我看到了“激情”这东西是一辈子的。每个大师都有一部没能拍成的电影,没拍成又如何,那会变成一个封存的梦。庆幸的是,他已经让《沙丘》的文字变成了视觉化的故事板,其概念也影响了后世科幻片。“我会死去,他们会拍我的电影。”看到这句还是很桑感…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