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薇薇安·迈尔

记录片美国2013

主演:约翰·马卢夫,玛丽·艾伦·马克,菲尔·多纳休,薇薇安·迈尔,蒂姆·罗斯

导演:约翰·马卢夫,查理·西斯科尔

 剧照

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2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3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4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5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6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3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4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5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6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7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8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9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7

详细剧情

  纪录片《Finding Vivian Maier》定于9月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影片揭示她的双面人生: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长篇影评

 1 ) 艺术、金钱与薇薇安·迈尔

译者: 范克里夫大尉 原作者:Jeff Goldstein


2011年2月14日,身为薇薇安·梅耶(Vivian Maier)作品主要收藏者之一的Jeff Goldstein在团队网站的博客栏目发表了一篇题为“Art, money and Vivian Maier”的文章,内容与当时即将在Russell Bowman艺术推广空间举办的 “摄影师薇薇安·梅耶”摄影展(2011.4.15-6.18)引出的一个敏感话题有关,这也许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收藏者们,你们发掘、整理、展示薇薇安生前秘不示人的摄影作品和出售放大的照片,是不是想以此渔利?Jeff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最近我们在网站发帖介绍了即将在Russell Bowman艺术推广空间举办的(Vivian)摄影展,随后便收到了一份有趣的评论信件。这条回复来自街头摄影师Robert M. Johnson)。Bob对我们是否在借推广活动“逐利”而提出了疑问。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这和我们的推广事业也是密不可分的。俗话说,那些出名的船长之所以出名,不是为了别的,大都是因为他们下令凿沉了自己的船,但我可不想做到这个地步,因此我给他回了一封长信来说明为何现在要举办展览和作品销售活动,在信件的开头我便简单扼要地阐明:我并不是想靠这些活动来捞钱,举办活动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照片收集整理)事业已经入不敷出,需要这笔收入来补贴。于是他也回了一封更长的信件给我,Bob和我都觉得我们应该和大家分享这些往来信件中的内容。

我认为,“艺术和金钱”这两者是不可割裂的,经济来源乃是保障艺术事业稳步前行的“润滑剂”。为了让事业健康成长,艺术家、艺术相关的活动和收藏界需要经济收入,画廊和博物馆亦不例外。捐赠者和收藏家们为整个事业提供润滑剂—或者说经济支援,以此来促进艺术创作和推广。对艺术家和推广者来说,经济支援是艺术创作必要的后盾和有益的推动力。

Vivian Maier作品的公众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John Maloof(我们每天都保持着联系)和我负担起了大部分的相关工作。请务必理解,我这不是在抱怨,我们俩对自己的决定都无怨无悔,并且深深以能够有幸参与此项事业为荣。实际上,我们俩都曾面对很多报酬丰厚的诱惑,但我们都婉拒了。

您完全有理由问一句:你们到底有些什么支出啊?虽然我和John都挺清楚对方为此的经济负担,但我在此不便直接透露他那里的压力情况。(我这里的)花费清单里包括:组建一个公司实体、投保、律师费、会计费、防火装修和温控装置费用、抽湿装置费用、排水设施费用、警报设备和安保费用、雇员佣金、电装设备、文档资料仓储费、还有用于收购抢救Vivian Maier作品的费用。

最后一项,也就是收购Vivian Maier作品所需的费用远高于前面所有项目的花销。在这里我想提一下John和我最近刚刚购入的一批Vivian作品,虽然我不能说得太细,但我们俩已经关注这批作品有些日子了。这笔生意可不那么好谈,交易地点离芝加哥很远,在一个随机指定的宾馆会议室里,一共有7人参加,包括两名退休返聘的公证代理人以保证“交易自愿公正”。John和我都认为这数千张照片是Vivian Maier杰作中最后一批流散在外的了,能将它们成功带回工作室,让我们深感欣慰。您应该知道,John和我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会分享手中的作品收藏,形成互补的良好机制。当然,由于时间、经济和初期合作的复杂程度,我们认为在着手实施合作计划前,该给双方留些时间余地,直到时机成熟。

除了出资用于收集和推广活动以外,John和我也都自愿放弃了原本的个人事业。仅靠业余时间是难以维持这些活动的,脱产才能专注。我学的是艺术,但本业是木匠(这是家传手艺,传到我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以前是专门从事橱柜制造的。开业30年后,我决定放下手里的木工活儿,关闭我那1400平方码的工房,这是去年5月份的事。对干木匠这行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将没有回头路可走。但我再说一次,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无怨无悔。为了支撑这项新的事业,John和我曾经不得不紧缩银根,想尽办法稳步向前。这也给我的家庭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我连续八个月没有稳定收入,还得把沙发给锯掉,因为我把家里的起居室改成了Vivian Maier作品事务所,就像当年我为了开始木匠生意而被迫牺牲了家里的餐厅一样。但我依然无怨无悔,为了这项事业,我耗费了数不清的时间去归档和整理编辑。幸运的是,我是个失眠症患者。至今为止我都未曾得到过一分一厘的资金援助,为了让事业健康顺利地延续下去,我想现在有必要获得一些经济上的补助。如今已经有一个公司实体在着手负责我手中的Vivian作品的整理工作,它急需资金注入。因此,是时候举办一次展览了。

我问Russell Bowman是否有兴趣举办一次展会,这是因为他在芝加哥很受艺术家和画廊业主的尊敬(里面也包括我)。如果您进入Russell Bowman艺术推广空间的网站并点击“关于我们”的链接,便能看到对Bowman先生深厚造诣的详细介绍。Russell Bowman曾任密尔沃基博物馆主管15年之久,由他来主办,必能为诸位带来一次专业性和高水准的展览。Bowman的艺术空间是一处小小的温暖静谧之所,一直是我心仪之处,也很符合Vivian作品的意境。

为本次展会添砖加瓦的还有印刷界大牛Ron Gordon,他已经退休了,但为了这次展会,他推迟了赶赴纽约的行程。Ron的门生Sandra Steinbrecher也曾协助他多年,在银盐扩放方面造诣颇深。我自己是最幸运的,如果各位看官想再进一步了解了解我,请到谷歌查询“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和我的名字“Jeff Goldstein”,可以查到一篇关于我艺术生涯的短文。顺带一提,我自己在芝加哥也举办过那么几次展览,今年秋天就办过一次,前几年我也办过自主展览,但我却连个个人网站都没……

正如我对Robert Johnson所说的那样—这篇文章也是拜这哥们所赐,除了进行艺术创作以外,我也非常热爱艺术带给我的享受和创作中与他人的交集。我要向对文中提到的诸位人士致谢,他们愿意参与这项事业,令我深感荣幸,能认识他们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我还要感谢Paul Natkin,他对我们的事业给予了专业的指导和难以磨灭的贡献,他的努力也使得这项事业能够始终不偏离我们向原作者Vivian Maier致敬的初衷,我们始终以她为楷模。也要感谢Anne Zakaras夜以继日的热情工作。接下来要向Frank Jackowiak和他的员工以及志愿者们致谢,正是他们在Dupage学院为我们印放、装裱Vivian生前未及冲洗的底片。

我也要感谢爱妻Lisa Vogel,电脑方面的工作全都靠她完成,也非常感谢她的包容和理解:包容我和我的事业,为此她还损失了一个起居室。

—Jeff Goldstein


译者注:
Vivian Maier(1926.2.1—2009.4.21),一位美国街头摄影师,生于纽约市,但年少时大部分时间却住在法国。Vivian在1951年回国后,做了一辈子的保姆,而业余时间则热衷于街头摄影。她的摄影生涯足有50年,留下了超过15万张负片,其中大多数摄于芝加哥和纽约市区。Vivian以极高的热情记录了她身边的世界,除照片外还运用了家用摄像机、录音机,并佐以私人物品收藏,为世人开启了一扇窥视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风情的窗口。但这也许并非她的本意,她生前从未公开过自己的作品,它们之所以会被发现并流传于世,实在是纯属巧合。


2005年,John Maloof盘下他第一栋宅子开始做不动产的生意,打那之后他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自己街区的社团活动中去了。通过深挖本地的地方史料,他甚至当上了芝加哥北西区地方历史社团的主席。这一地区属于城市生活中常被遗忘的角落,他觉得应该编纂一本叙述地域特质的书籍,以此来唤醒本地区的活力与魅力,免得它再像往常那样总遭人看轻。于是他决定和别人共同编写一本名为《Portage Park》的地方志,而这个决定将改变他的人生。

出版方要求他们为本书提供近220张优秀的老照片,且必须取材于本街区生活。为了找到足够多的图片来满足这一要求,John和他的合作者Daniel Pogorzelski不得不四处搜寻古旧照片。这花去了他们将近一年时间,二人费尽心思到处寻图,连最小的线索也不放过。其间John拜访了一间本地的拍卖行(RPN sales)想碰碰运气,说不定这儿能拍到些有用的资料呢。事实上他找到的是一箱子六十年代摄于芝加哥的底片。由于无法确认内容详情,他只得冒险花了近400美元买下了整箱底片。

两位作者研究底片后发现,里面的内容对自己的书毫无用处,因此John把它们塞进了柜子里,直到截稿为止都没再碰过。过了一阵子,他又把底片翻出来查看,并开始扫描它们。照片中那些对过往时光毫无雕琢的真实记录攫住了他的心(之前他完全没接触过摄影,也不明白这些照片的看点究竟在哪儿)。逐渐地,John被这位摄影师感染,他也开始用手里的傻瓜相机记录芝加哥的风貌了。摄影成了他新的热情所在,而他也成为了一个摄影师。

让我们把时光快进一年,这时John的傻瓜相机早已成为历史,现在他捧着一台禄莱福来相机走街串巷,一如当年的Vivian Maier。他的摄魂已然爆发,对摄影历史和那些摄影大家也是兴趣盎然。John在自己家的阁楼上布置了暗房,学习底片的显影和放大技术。起先,Maloof对此还羞于启齿,但Vivian的作品鼓舞了他,他决定重现她的人生轨迹,并以此为己任。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John在各类拍卖会上从其他竞购者手中拿下了她作品的90%,共10万至15万张负片底片,超过3千张照片,数百卷(未显影)的底片,还有家庭摄录机拍摄的影片,访谈录音带和各类其他物品。另一位收藏者Jeff Goldstein收集了1万5千张底片、1千张照片、30卷家庭录像带和一些幻灯片,这差不多是她作品的剩余10%。

2009年,Maloof开设了一个博客并上传了大约100张她的作品,可几个月过去却无人回复。于是他便到Flickr上的HCSP小组(Hardcore Street Photography)开了一个相关的话题,反响异常热烈。自此他便马不停蹄地负责起Vivian Maier作品的保存、研究和推广工作。

Vivian曾在芝加哥的Gensburg一家担任保姆达十七年之久,多亏了这家人的帮助,John才得到了Vivian的大量私人物品,这些东西原本被储存在租用的储物柜里。要不是他前来询问,它们就要被送到垃圾场去了。两个橱里的物品大都是Vivian收集的杂物,如破烂的油漆罐子、铁路道钉或者各类小饰品,但在这些杂物中间却夹着好几百卷彩色负片和珍贵的个人资料,这些线索将John的研究领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大多数有价值的资料是剪报,都是她的珍藏。Vivian收集报纸上的文章并将它们收进塑料文件夹中,然后整理成册收到纸盒里。在她的遗物中,这样的剪报有好几百册。此外还有很多信笺,在寄给她的信笺中,有一些是来自各位雇主的。John和他的搭档Anthony Rydzon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研究整理,在旁枝末节中终于获取了足够多的资讯,现在他们可以大致构筑出她的人生轨迹了。

很多雇佣过Vivian的家庭会向你提起她强烈的自由主义倾向,而遗物中的一封信笺可作为佐证—那是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寄给她的一个前雇主的。Vivian Maier的身世就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讯息中被重新构筑起来的,如这封信就是联系她与Baylaender一家的唯一线索。遗物中大量的购物小票、信件(私人的或公务类的)、笔记和其他讯息都有助于后人研究她的生活。尽管她生前几乎没有熟人,我们现在却能联系到几乎每一个她曾供职的家庭。若没有她这两柜子遗物,后世的研究者便毫无线索可循。仿佛她在自己身后留下了一堆拼图给我们一样。

Vivian Maier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奥地利人,她出生在纽约市北部的布朗克斯自治区,通过调查户籍记录,Maloof发现Vivian在四岁时和她母亲一起离开了美国,同行的还有一位小有成就的人像摄影师Jeanne Bertrand,而她的父亲Charles此时已淡出了这一家子的生活图景。之后的记录显示,Vivian曾和她母亲Marie Maier在1939年回过美国。而在1951年Vivian第二次离开法国返美时,她母亲并未同行。

1949年,当Vivian还在法国时便开始把玩相机,当时她的设备是一台简陋的柯达Brownie箱式相机,这种业余相机只有一种快门速度,没有测距也没有光圈可调。取景器非常狭小,在专业的风光或人像摄影师看来,这种极不可靠的设备很可能会毁了Vivian对摄影的兴趣,使用这种简陋的相机简直是在给她的热情泼冷水。

1951年,Vivian Maier搭乘汽船De-Grass回到纽约,并在纽约长岛的一户人家找了份保姆的差事,身为一名犹太难民,她通过观看舞台剧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1952年她买了一台禄莱福来相机,鸟枪换了炮。她在这户人家工作了很久,直到1956年搬到芝加哥北区为止。芝加哥的Gensburg一家雇佣了Vivian照顾家里的三个男孩,他们也成了她一生中关系最为密切的雇主家庭。

1956年Vivian搬到芝加哥后,Gensburg家借给她一个浴室,于是这里便成了她的私人暗房,她在这里冲洗和放大黑白底片。虽说经济条件不宽裕,但她在1951年、1955年去过加拿大,1957年去过南非,1959年重回欧洲又去了中东,1956年来过中国。很可能她变卖了法国阿尔萨斯的一处家族农场才筹措到旅费,在旅途中也留下了很多摄影作品。

十几年过去,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因此Vivian在70年代初结束了在芝加哥的第一份保姆工作。工作地点的变换让她失去了自己的暗房,雇主换了一家又一家,她手上的黑白底片也堆积起来无法冲洗。此时她决定改拍彩色35mm负片,使用的大都是柯达的Ektachrome,器材也换成了徕卡IIIc相机,也使用过包括康泰时在内的数种德国单反相机。

这些彩色摄影作品风格与她之前的作品迥异,并且愈发抽象。人物逐渐淡出了她的影像,取而代之的则是静物、报纸和涂鸦。

80年代,Vivian的创作遇到了新的困难。经济压力和生活的不安定让她再次难以为继,于是柯达彩卷也无法冲洗而堆积了起来。90年代晚期至新千年到来之际,Vivian不得不放下了相机,租借了两个储物柜来存放她的珍藏。一直居无定所的她搬进了一间有浴室的单间公寓,而房租则是由善良的Gensburg一家支付的。而她甚至无法维持储物柜的租金,2007年,因Vivian无力支付租金,储物柜租赁公司便将柜中的底片卖给RPN拍卖行抵债。RPN又转手将它们放到自己的拍卖会上出售,这才被John Maloof等收藏者发现。

2008年,年事已高的Vivian在芝加哥市中心的冰面上滑倒而伤及头部。虽然医生判断她会顺利康复,但她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不得不搬进养老院接受看护。2009年4月21日,Vivian Maier去世,享年83岁。

在John Maloof和Jeff Goldstein等收藏者的努力下,Vivian的作品从2010年起在欧美巡展不断,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1月16日,她的第一部作品集《Vivian Maier – Street Photographer》由Powerhouse出版社发行,其身后留下的大量未冲印底片仍有待显影整理,越来越多的作品也会陆续出现在公众视野。然而这位目光独到的街头摄影师,孤身终老,也无子女,甚至没有几个熟人。在她服务过的家庭眼中,当保姆的Vivian Maier就像“欢乐满人间”里的仙女一样可敬,而当她换下围裙抱起笨重的相机走上街头,便是城市风貌的记录者,快门咔嚓一声就将半个世纪汲入小小底片,直到去世,都从未向他人展示过分毫。她自己则在一卷录音带中引用了一条《传道书》中的箴言:“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2 ) 呼啸的兔子

这片居然在巴黎上映了!!!

我看到这片的机缘很妙。当时去Tours一带乱逛。心心念念是附近的几个城堡,倒是没太把市镇放在心上,只当巴黎过去的一个转站而已。

之后不过随意把市中景点乱走一遍。经过Chateau de Tours,进去探头探脑时,前台工作人员告知里面正办Vivian Maier的摄影展,免费的。我对摄影不怎么感兴趣,因为不明也不觉厉。
也不知道喜欢画画的人是不是都这样——看到拿个机器就以为自己在瞬间捕捉到了什么是种「唐突时间」的想法及做法。特别是时尚摄影。
当时只想参观城堡内部而已。回巴黎后对喜欢摄影的小伙伴说起Tours有这个展对方大肆发狂时才真的相信原来她算很有名的

因为就在乱逛的中间我居然被迷住了。而本人在这个领域的品味,理应是相当糟糕的。

母上现任男友业余爱好摄影,是爱好到那种每年都能在地方上得几个奖的。带得母上也热衷谈论构图。偏偏我画画最差的就是这项。只是揣着一腔无奈看了许多。

有些,很多,大部分喜欢摄影的人,其兴趣乃是「拍出一张好看的照」,也即是作品。

而Vivian Maier的兴趣却是在于「照片中的那个人」。

在看到一张类似http://lemagazine.jeudepaume.org/wp-content/uploads/2013/09/041.jpg这样情景的照片的时候,产生了以上认知。

在戛纳时也拍过一张「在沙滩上睡觉」的照片。那是一对情侣,端起相机的那刻,是被好奇所驱动。但我不是那种会一面之缘下感激动就上前结识陌生人的对象,于是留个影像权当萍水相逢过了。

嗅闻同类,真是所有动物的天赋。

展览的最后,就是这部纪录片。对于镜头前的那些人们如此好奇勃勃却从未与之接触过的相机后的那个女人。

果断弃掉了下半日的行程,看完了。

终身未婚,深居简出,曾在出版界从业者家当保姆却绝口不提自己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因无力续款而被没收的柜箱被拍卖,然后机缘巧合地通过ebay红了……

这跟〈寻找小糖人〉原有异曲之妙的辗转反侧失而复得。只是吾辈好奇者再无有机会向她提出一二问题解答胸中疑惑了。那成千上百的胶片也永远只得「无标题」。

这部纪录片知道得不多不少,刚刚好就是一个传奇。

PS:我真的觉得与其说像街拍界的Mary Poppins,她更像是女性版的Severus Snape……

 3 ) 顶级女摄影师,竟然做了40年保姆,她的一生充满传奇

有这样一个女人,终生未婚,没有子嗣。

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

去世后留下15万张底片,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她是保姆,也是传奇摄影师——

薇薇安·迈尔

Vivian Maier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艺术家注定是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一群人。

但凡事总有例外,总有些人故意隐藏起自己的才华。

表面上从事着卑微平凡的职业,不求名利,只默默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

当岁月的河流冲刷过,沉淀下来的就是他们毕生的创作结晶。

薇薇安就是这样一个以摄影为毕生追求的隐士。

薇薇安的人生境遇,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桃姐》。

《桃姐》

同是未婚无子,当了一辈子保姆。

不同的是,桃姐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她所照顾的家庭。

而薇薇安却是用保姆身份,来掩藏自己作为摄影师的另一面。

薇薇安将她的保姆身份和摄影师身份平衡得很好:前者用来糊口,后者滋润心灵。

她故意拼错自己的名字、模仿蹩脚的法国口音,还戏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间谍”。

她把所有的底片都藏在一只只皮箱中,从未向身边人展示过自己的作品。

以至于认识她的人听说她会摄影,都惊讶不已。

薇薇安的人生轨迹与梵高十分相似: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闻名于世。

然而,不同于梵高的怀才不遇,薇薇安是自愿低调。

她并未打算靠自己的才华来获得名利,仅仅是喜欢摄影而已,更像是一种“自嗨”。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十分罕见,不禁令人想要深入了解这个神秘的女人。

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带我们一探“保姆摄影师”薇薇安·迈尔的双面人生。

影片获得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奖、和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发现,薇薇安的作品很难被世人知晓。

毕竟连她身边最熟悉的人也都不知道她会摄影的秘密。

2007年夏天,29岁的约翰·马卢夫,为了给一本关于芝加哥建筑历史的书搜集资料,在一个拍卖会上花380美元买下一个箱子,箱子里有四万张底片。

这些底片大多是上世纪50到70年代芝加哥街头的影像,无论构图光影,还是动感与独特性,都堪称高水平。

这让马卢夫十分感兴趣。

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

约翰·马鲁夫为她建立了一个网站——Vivianmaier,并上传了其中大概200张照片。

没想到照片立刻在网上爆红,获得了不计其数的点赞和留言。

人们都对这些拍摄于50年代对街头作品赞叹不已。

马卢夫继而买下底片主人更多的拍卖品,这一次的收获包括:

十万张底片和幻灯片,上千卷尚未冲洗的胶卷,还有不计其数的收据、信件、剪报和便签。

但是唯独没有关于这些东西主人的任何信息。

当马卢夫开始浏览这些底片的时候,他发现这些随意拍摄于芝加哥街头的照片,透露着一种质朴而感人的力量。

它们记录了过去的旧时光和城市发展的历史。

由于马卢夫的整理,使得她的作品开始登上美国以至意大利、阿根廷和英国等地的报纸。

2010年,薇薇安的作品开始在芝加哥进行展出,成为摄影圈中热议的人物,被认可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街头摄影师之一。

大量没有冲洗的胶卷,如果不是被马卢夫发现,也许永远尘封在在角落里。

他不禁好奇究竟是谁拍摄了这些照片,为什么拍?又为什么不示人?

这是一位记者吗?还是一位职业摄影师?

于是,马卢夫开始了一场寻找这位神秘摄影师的旅程。

但当他试着从网络上搜寻那个出现在相片纸带上的名字时,得到的却只有一则讣告。

马卢夫拨通了薇薇安物品中的一个电话,对方说:“那是我的保姆。”

这让马卢夫始料未及,为什么一个保姆要拍这些照片?

在好奇心驱使下,马卢夫开始寻访薇薇安过去的雇主们,希望探寻更多她的信息。

但神秘的薇薇安实在没有为世人留下太多线索,多数人对她的评价都差不多:

一个尽职的保姆,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有点孤僻,很注重隐私。

每住进一户人家,薇薇安都会要求给保姆间的门装上锁。

并要求他们的口头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许任何人进入她的房间。

而且她很少告诉别人她的真名,往往使用替换的拼写或者彻底的假名,例如她曾以“V. Smith”为名自称。

薇薇安·迈尔192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并在出生后不久就返回法国(其母亲的故乡),在一个小村庄度过童年。

1951年,25岁的薇薇安·迈尔回到纽约。

1959年,她离开纽约搬去芝加哥,此后大多以保姆工作营生。

曾经的雇主们对她印象深刻之处还有,每搬进一户人家,薇薇安总是带着很多沉重的皮箱。

现在他们知道那些皮箱中装的,都是经年累月拍摄的底片胶卷。

所有人都不解——

为什么这些照片没有被薇薇安洗出来?

如果没人看,拍了又有什么意义?

清洗地板、准备三餐、照看孩子,这就是薇薇安的日常工作。

她喜欢孩子,对孩子们很好,孩子也喜欢她。

矛盾、大胆、神秘、古怪、非常注重隐私……是熟人们对薇薇安的评价。

人们在看过她的作品之后,不禁觉得女佣这一身份,有点委屈了这位才华横溢的摄影师。

但薇薇安似乎并不这么觉得。

薇薇安刚到纽约时,曾在一家血汗工厂做过缝衣工,但她很快发现这个工作不适合她。

工作辛苦倒是其次,主要是没有时间拍照。

她发现,保姆才是最合适她的工作。

有吃有住,还能陪孩子们玩,有很多空闲时间在街头漫步拍摄,而保姆间的厕所刚好可以做暗房。

在薇薇安休息的日子里,她经常漫步到城市中类似“贫民窟”的地方去拍摄。

边缘化人物是薇薇安·迈尔拍摄的主体,包括穷人、老人、少数民族和儿童等。

据薇薇安照顾过的孩子们的回忆,初夏时节,薇薇安经常推着童车,脖子上挂着她珍贵的禄莱相机,偷偷走一些雇主不让走的“冒险路线”。

如果你漫步在50年代的芝加哥富人区,也许会看到这样一位身材高大,神情严肃的女人,正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散步。

她剪着齐耳短发,穿着不显露身体线条的宽松男式衬衫,看上去和大多数保姆没有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她脖子上经常挂着一架禄莱相机。

薇薇安照片中的人物大多是仰拍,也就是说相机位置很低,这给她的人物多多少少增添了一丝伟岸和幽默。

原因就在于这台禄莱相机与众不同的取景方式,可以让薇薇安低头拍摄。

这样还能避免直视拍摄对象,拍摄时不会令对方不适。

这就是薇薇安的方式:我在拍你,但是你最好不知道。

这不禁令我想起现在经常在街头遇到的“摄影师”,举着镜头就冲陌生人拍个不停。

相比之下,薇薇安的方式就显得礼貌很多。

薇薇安拍摄对象不仅仅是街头日常,她几乎是最早的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五十年代是休闲郊区生活,六十年代是大社会变革,七十年代则是深度动荡。

她的镜头,几乎游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一名资深影迷,薇薇安也追星。

她经常带着相机徘徊在电影院附近,很多明星都被她拍摄过。

在芝加哥,薇薇安受雇于简斯·伯格斯一家,长达十七年。

她几乎成了家中三个男孩的另一位母亲。

她为他们拍摄家庭录像,将那些温馨的时光都镌刻下来,看得出薇薇安一定很爱他们。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薇薇安越发孤僻古怪,经常流连于垃圾回收站和公园长椅之类的地方。

有时还会喝得酩酊大醉,人们都以为她无家可归,其实她在银行里有21000美元存款。

人们以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妇人,其实在五个储物仓里,藏着她用镜头记录下的艺术人生。

之后,简斯·伯格斯家的三兄弟帮她住进养老院,并轮流照看她,完全是美国桃姐的故事。

那时的薇薇安已经有点神志不清,她忘记了自己寄存在储物仓里的东西,忘记付费,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拍卖以及约翰·马卢夫的意外收获。

如今,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位被埋没的天才。

薇薇安的作品不仅重现天日,在世界各地展出,还受到各界的赞誉。

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里说:

一位更加杰出的美国街头摄影师被发掘出来了,并赞美她的影像“抓住了城市的芬芳,以及让这座城市拥有其爵士风味的矛盾瞬间”,认为薇薇安是与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比肩的摄影大师。

独立报则认为,薇薇安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功富裕的美国人边上的人:孩子、黑人女仆、商店门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

为薇薇安办展的芝加哥文化中心馆长,赞誉她的作品"犹如一部摄影史书"。

马卢夫说:“我欠薇薇安一个虔诚执著的努力——她是她所在的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我越了解薇薇安,就越着迷。她是个奇异的人,聪明,才华非凡。我得到了它并愿意与世界分享它。”

我们该感谢发现薇薇安作品的约翰·马卢夫,正是他的整理和传播让这世人知晓这位杰出的摄影师。

薇薇安.迈尔的隐士人生,令她的作品从未被商业化,这也令这些摄影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

薇薇安让我们明白,日常生活中并不缺乏美与情趣,缺乏的只是一双去发现的眼睛。

薇薇安将她的保姆身份和摄影师身份平衡得很好:前者用来糊口,后者滋润心灵。

既是保姆也是天才摄影师的她,用15万张底片向世人证明——

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只要有感兴趣的事就去做。

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时间会证明一切。

*本文作者:RAMA

 4 ) Maier要知道自己被翻译成薇薇安一定会气活的

看这个电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去年的摄影课成绩一塌糊涂。我的教授非常喜欢Maier。
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我的教授。她长的非常不好看,你说她三十五岁也成,四十五岁也成。没有男朋友,没有女朋友。穷,每天老穿个浑身都是线球的绿毛衣。恶癖多,满不在乎,经常直接用手把定影液里的相纸捞出来。她上课的时候教给我们如何处理胶片上的刮痕,用手指抠一点儿鼻子上的油抹在胶片上……我至今不知道这是不是玩儿我的……
我一直觉得她对美好人生存在很大的误解……夕阳里漂亮的小女孩吹肥皂泡。玉兰花樱花迎春花迎风飞舞。海边的大帆船映着金色的阳光。不好,不好,不好!她统统不喜欢。她喜欢的我的几张照片,简单的来说,就是比较反人类。Chinatown垃圾桶边上的立着的个喝了一半的可乐瓶,肮脏的泥水坑里被遗弃的断肢洋娃娃,她说这美丽极了!
我这么热爱人类,去上摄影课的唯一诉求,就是以后给朋友们拍旅游景点照,花丛闻花照,岁月静好照,然后到处上传求赞。胶片真贵啊,相纸真贵啊,外面春日和暖,花也好树也好,为了得个好分,我在地下室的暗房里面吭哧吭哧地洗出废弃工厂破碎的玻璃窗,和高速上被车撞死的松鼠尸体,觉得自己酷死了。
她非常的喜欢Maier。她上课给我们看Maier的照片,和Maier用的相机。她也有一个Rollerflex双反。这个相机屌爆了,街拍的时候只要往下看就成了,一般人都不会看出你在拍他。当时我拿着四处漏光的美能达,回回对焦都差点被北费黑大叔殴打,简直羡慕的不行。
后来我还是没有得个好分。我的酷装的那么用力,我的教授一定早就把我看穿了。Negative是也负片的意思,也是负面的意思,这个很好玩儿。Maier是一个怪人。我的教授也是个怪人。世界上少的是Maier这样天才的畸人,多的是像我这样俗气的常人。好故事的视角经常是怪人和小孩儿,他们能看见月球的暗面,好的摄影也是这样,打碎生活的琐碎和庸常,看见内核里所有不堪的美丽。可是那是一件非常,非常孤独的事情,到再大的人群中去,都是隔着的一个人。Maier一个人,一千多卷胶卷,是多么巨大的孤独。
那些照片真好啊,可是即使Maier现在活着,即使她在我身边,我可能也只会像纪录片里面那些常人一样困惑,她为什么从来都不告诉我呢?如果知道的话,如果知道的话……而且说不定,我可能一点儿也不喜欢她。想想真伤心。

就影片来说,我本来也只是想再看一次Maier的好厉害的照片……叙述比较偏重于寻找的过程了,作为纪录片我觉得有点儿主观,主角根本就是那个男的……
另外,Maier这么狂拽酷炫屌炸天的性格,知道自己的中文名是薇薇安的话,一定会炸毛。

 5 ) 喜欢摄影的人都可以看看 找找自己

但凡出众的艺术家,大概都有自己的执着。我一直在其中,找这种执着,甚至是偏执。

从十几万张尘封的底片,到逐步冲印出来的作品,我在对她的作品的不断惊叹中看完这个纪录片。

她是个谜,有许多假名,没有家庭关系记录,性格孤僻,带有法国口音,没人知道她是纽约出生,不愿意别人走进她得房间,职业是保姆,终生未婚,有黑暗的一面,还曾搁置保姆工作周游世界,但最重要的是,她用脖子前永远挂着的那台禄创作出大量惊为天人的摄影作品,与其说创作,倒不如说是记录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城市、风光以及反光物体中拍到的她自己。

她仿佛看见那些人得苦楚凄凉心酸无奈还有那些儿童的快乐幸福简单稚嫩,她收集新闻,关注社会,她自己拍摄了大量录影带、录音、以及摄影,记录意识极强,观察角度精准微妙。我觉得她不仅能看到所有卑微粗鄙贱陋的东西的价值,也对穷苦落魄寒酸的人有极大的同理心,她喜爱带着小孩探索她眼中的世界,也喜欢通过孩子和极少的朋友实现对情感的生活的向往,但她对孩子有暴戾和严苛的强迫,对男性也怀有憎恶与恐惧;她说她自己是"spy",她的确是一个令人称奇的社会观察家和从未被发现的伟大摄影家以及一个照例无法融入正常世俗生活的艺术家。

其中最令我动容的部分,是她竟然给之前的照相馆老板写信说要合作,可以看出她也是对自己的作品非常信任的,并且希望自己欣赏的人和自己信得过的冲印质量来呈现这些作品。当然我不会对她的野心多做猜想,估计就是满足自己的执着,并且能让自己看到这些作品被很好的相纸冲印出来,也就足够了。

她应该不会知道,我看到那些法国故乡的老人们,佝偻着在照片前看到自己的故去的丈夫,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看到故乡的山水土地时候有多感动。尽管我也一直在挣扎,到底作品的意义是什么呢,满足自己的创作欲,一种仅仅专注治愈自己的价值,还是一种唤醒感受的共享和传播?

以前我会觉得,留给自己就好。现在觉得,这样做实在太自私了。

 6 ) 寻找薇薇安·迈尔——她的才华是个秘密

    如果没有约翰·马鲁夫的好奇心,薇薇安·迈尔这个神秘的女人不会被发现。她是一个保姆,又是一个隐藏于俗务的才华横溢的摄影师。

   这个孤僻、神经质、冷静、警惕、敏感的女人,她对生活的纯粹的好奇和热情,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她不同寻常的执着,更难以被普通人理解。我说的普通人,是你我他,是可以和这个世界妥协退让讲和的你我他。

    薇薇安·迈尔,她保留了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对猎奇事件的过度关注,对各种小物件的喜爱和收集,对陌生人的靠近和对熟人的疏离,也保留了自己观看这个惶惶、冷漠、又繁荣的人世间的独特角度,这个有趣的她拥有很多很多的棱角。会照看孩子,又会扎到别人。会充满冒险精神,又会出乎意料的发疯。

     她的才华和她的性格都如此独特,在那一张张照片里,有威严而充满压迫感的普通人,有成熟而深刻的孩童,有工人沾满水泥的圆滚滚的屁股,也有因为被打扰而充满怒气的面孔,有安静漂亮的建筑,也有倒在地上的死马尸体,有她的永远呈现出冷而静气质的自拍,也有少女的美丽笑容。这么多底片,多到她自己也看不完。每一帧每一个画面,定格在寂寞而隐秘的底片里。

     她的艺术品,尘封在用胶带缠住的箱子里。
     她的人生,藏在保姆的社会身份里。
     她的才华,是一个秘密 。
    
    她会说至少两种语言,一个人走了很多国家和很多角落,她拍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她活出了她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囿于保姆的这份职业里。
    她在物质上是贫乏的,有自嘲的:“穷人可死不起。”但是她的人生态度是深刻的:“没有什么能一直永垂不朽,我们要给别人留出空间,就像一个轮子,你上去了,就要走到尽头,然后别人占上他的位置。”她的精神是深刻而执着的,她带着她收藏的所有东西和她的底片,向雇主说:“我带着我的人生。”

     有人说过:我觉得她看不起这些低薪雇人的雇主。也有人说过:她有黑暗的一面。比如故意溜掉,把孩子们留在小巷子里;突然关上地下室的门把一个孩子单独锁在里面;或者逼迫一个孩子吃饭。她有光明,也有黑暗。她就像孩子的母亲,也会突然展露阴暗面。那个直言她有心理问题的、当年和她一起玩的孩子在经历过回忆的喜悦、微微的愤怒、和激动之后,终于试着总结她:这一切因为她被压制。她太孤独,也不被理解。

     她和她家族的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之间互相不联系。亲人甚至比不上朋友。
     这趟寻找之旅,甚至发现她的妈妈也是摄影爱好者。在她妈妈的底片里,有幼年的薇薇安。比成年后喜欢穿着宽松而缺乏性别认知衣服的、更柔软的薇薇安。

     那个收藏了她所有底片的美术馆的馆长说道:有些人的个性使得他们,在成功的最后一刻却总是使不上劲,你知道她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位艺术家,她只是在做这项工作。总是有一种标准悬在我们头上,所以当某人出现时,总感觉她们是二流人物,但我不认为她是二流的,在我看她的照片时,我总觉得有一流的东西在里面。

                                                                                                           ——此文致薇薇安·迈尔
    
 
     

 短评

Vivian Maier本身内心另有异彩斑斓的世界,她不依赖社交生活,甚至这个世界之外的任何人踏足对她来说都可能会是一种干涉。但它有别于封闭。她的作品都是真实生活,孤僻让她具备了非凡的观察能力。我想到一个人在热闹的场合,喧嚣与她无关,一切早已在其内心预演,作品不过是一个印证。

6分钟前
  • 重尔.张望
  • 力荐

若论影片的水准,四星而已,但这是一次伟大的发现,不亚于“小糖人”,必须力荐之。生前,薇薇安·迈尔只是一个有点奇怪的保姆,数十年一直做着薪水微薄的“下人”工作,却利用“工作之余“,留下了数十万个瞬间,其中有许多令人惊异之处。影片并不回避摄影师本人的阴暗面,她是艺术家,也是普通人。

7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最后20分钟最触动,导演没把这故事讲成一个完美的鸡汤:Vivian 有性格的阴暗面,雇主们对她友善,但关怀又总是有限度的。她一直在在不同家庭的缝隙里,在中产和贫民的缝隙里生活。大家始终对她有解释不清的困惑。

8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我记得前几天我还跟女票讲,出门玩不要懒得拍照片,能多拍就多拍,照片都是边拍边玩的时候越来越懒得拍,但是以后你一定会觉得以前拍的那些当时很嫌弃的照片是多么珍贵多么动人。

11分钟前
  • 少数豪
  • 力荐

总觉美国纪录片多少带着个人情绪,看完了这部片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拍摄的人的情绪,而是那些讲述的人的情绪。这部纪录片甚至还刻意对比了大家所说有出入的地方,真是无比的讽刺和有意思,但事实是已经无从知晓了,似乎我还感到了Miss Maier似乎在嘲笑这些讲述她事情的人,她的小秘密最终成了大秘密

14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力荐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享誉摄影界。这辈子,也许不是那么的好,也不是那么的坏。如果不是那次可有可无的拍卖,也许这些照片也就这样永远压箱底。也许她仅仅是想永恒地保存她的些许人生记忆,也许她压根就不想引人注目。也许,孤独才是永恒的自由。8.6

1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没错,这不是寻找Vivian的过程,而是她被形塑为天才艺术家的过程。一个拒绝透露、拒绝窥探与诠释的人,却无法拒绝死后被这个世界的好奇多事翻得里子朝天。这也不是怀才不遇,怀才不遇者至少寻求知遇,但V是全然的无所谓。无所谓任何加诸于身的形容词:孤独自由落魄天才疯子隐士理解误解,皆全无意义。

20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我是孤独的,我远离人群,远离社会,所以我的作品是自由的

24分钟前
  • Jabbahy
  • 力荐

上万张黑白胶片就像薇薇安孤独人格的延伸。反社会者往往能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因为离人群足够远,所以创作是自由的。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在飛機上看的,看得我淚流滿面,心理上很大的衝擊,那麼美好,那麼棒的照片。那麼低調,擁有自己小世界的一個人,她只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女傭,卻有如此大成就,任何職業不會抹殺妳的其他熱情。

30分钟前
  • 力荐

孤独是一种迷人的选择,她只不过是率性而活。

3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强烈推荐!自从2011年看到Vivian Maier的胶片摄影就深深震惊了。上次看到那么震惊的摄影集是Cartier-Bresson.今天看了关于她的纪录片,上次看到那么震惊的纪录片是searching for sugar man. 推荐给所有喜欢胶片摄影的同学。

38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想要的人生。

42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佩服。给我启发。一个人环游世界那一段真是太酷了。里面有句话是“男人就想毁了你”联系到当时的时代,她为了独立不惜砍去所有枝蔓,清醒。

44分钟前
  • 春树
  • 力荐

IFC 她想看看能靠得多近,更重要的是,她在乎。躲在自己小世界里的Vivian却在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哭泣的小孩,残弱的老者,相依的夫妇,动物的死亡。她囤积报纸,收藏票据,还有那浩如烟海的10多万张底片,好像要拼命把这个世界收入她的小阁楼里。她无法走出去,便统统留下来。

45分钟前
  • Sico
  • 推荐

Rodriguez在底特律成为了拆迁工,Vivian在芝加哥当上了保姆,李安从伊利诺伊来到了纽约煮饭带孩子,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48分钟前
  • 门特
  • 推荐

只为自己而活。如果在今天她会是flickr红人或者依然毫无分享欲望?这才是真正的考验。照片发现人太有商业头脑,感觉他早早搞定纪录片同步跟拍一半原因是为抬高作品身价,跟传主相比十分讽刺

5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薇薇安·迈尔本人过于传奇和神秘的经历成为影片主要看点。由于她已去世,纪录片只能通过她当年拍摄的那些照片、录像、录音带、信件,以及很多人的讲述去拼凑这个人。当然,这更多只是一个很主观的,以及假想的迈尔小姐。她对摄影的热爱与专注,以及非常不合群的性格,注定她的孤独,也注定成为传奇。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美丽,一个有才华的文艺女青年死后被人发现的故事很鸡汤;现实生活一点不鸡汤,女文青甘当保姆,默默拍照孤身到老,凄凉。心想跟奶奶年龄相近的怪咖是水瓶座,真是。某些段落比《寻找小糖人》好,满溢一种神秘与哀感,但是更喜小糖人主人公。四星半推荐,预祝拿奥斯卡最佳纪录。

5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阴暗孤僻社恐收藏癖,旁观者拼凑出来的她,但那个锁在房间里,躲在报纸胶卷后面的她,我们永远无从得知。或许Vivian会对人们的追捧而无所适从。被每张相片那种为纯粹抓住的瞬间感动得不行。正方形的黑白的,趴在镜头后面的世界的观察者。感谢发现她照片价值的人们[http://www.vivianmaier.com

59分钟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