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

综艺大陆2010

主演:内详

导演:任学安,刘军卫,李晋雄,程乐平,李宁,张旭,王晓峰,裔欣

 剧照

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2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3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4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5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6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3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4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5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6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7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8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9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6:42

详细剧情

该片由曾取得重大社会反响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总导演任学安率原班人马,历时两年、跨越八国、实地拍摄数十家公司、采访百余位中外学者,精心创作完成。   《公司的力量》是中国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电视纪录片。它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它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探寻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中国公司的发展道路。   《公司的力量》一片共10集,每集50分钟。分别为:   第一集   公司!公司!   第二集   市场无限   第三集   猎富时代   第四集   进步之痛   第五集   危机时刻   第六集   谁执权杖   第七集   各领风骚   第八集   创新先锋   第九集   本...

 长篇影评

 1 ) 扫盲级别的内容堆砌之作

  
    先是在电视上偶尔看了半集,发现内容比较充实的,受采访的专家学者在讲外国以前碰到的问题时,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问题所在。在脑子里留了意了,于是就下载了从第一集开始耐心的看。

    可是吧,越看越觉得,这部纪录片的套路还真像大学里水水的教科书,总要从历史的沿革说起,然后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最后列一个长长的参考书目,署上大名,好像原创一样神气。开篇讲到铁路公司推进了世界标准时间的采用,人类用最近0.01%的时间创造了比以前时间总和还要多得多的财富,这都是公司力量的缘故云云。而真正推动历史的不是科技、不是资本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大学水水的教科书里教的),公司这个上层建筑、形而上的存在本身是不具备这种力量的。好了,第一集就掉进逻辑的圈套了。

  这部作品的目标受众可能只是普通百姓吧。所谓的专家、学者纷纷登场,说了许多话。或者说导演把专家学者说的许多话里的几句,按照导演心中的顺序,罗列堆砌起来。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既然请了这么多专家学者,就应该以记者提问、专家学者回答的问答形式来表现,不然谁知道专家学者说的话的上下文,是不是被断章取义了,是不是在什么别的场合说什么别的事情,而被导演借用了。那个谁,中田英寿不就是不接受非电视直播的采访么,防的就是这招。还有一个问题,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之间相辅相成,异口同声,为什么没有不同观点、不同思考角度的碰撞,就像安排好读台词一样,可信度大打折扣的。并没有分析、没有演进、没有结论、没有对思考的启发,就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扯一句远的,大学里的水水的教课书就是这么回事。我们的中小学生就会考试,大学生就知道事实。这有什么用啊。

  片子的很大篇幅用来讲历史上几百年前的事情,在讲外国的事情。忘记是很后面的哪一集,还在讲日本19世纪的事情。怎么说呢,只能用两个词,beating around the bush&cliche。耐心的继续看下去,看到中国的公司了,旧时代的公司都是悲哀的,新时代的公司都是歌颂的,这里言简意赅,语气相当CCTV。新时代的风云演变,一笔带过。比起这个,《激荡30年》,同样是事实的罗列,学者、专家的评论,那有条理多了、见解深多了。说个题外话,要看高质量的财经节目,财经频道是指望不上了。

    反正通篇看完之后,并没有头脑澄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水、片面、过时,纪录片的大忌,该犯的都犯了,没什么可说的,顺手就从硬盘里删了。。。

 2 ) 意外启发

看记录片《公司的力量》,值得推荐,记得中国以前有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号召,今天看,这个实业,实际还兼具改变社会价值观与行为的作用。我们国人,思维上总太多一相情愿。目光狭隘,全然没有脱离小农社会的视野与格局,以为出现道德圣王就可以天下大治,将太多的愿望寄托于一个或者全部个体的高尚境界,不研究规律,只期待概率,好比不愿意做正经职业,而迷信赌博发家。其实一个良好的现代社会,应该具备让各方博弈与制蘅的体制。相互激励和控制,才使得效益在可控范围里最大最优化。现代社会已经企业化。有时候想,许多社会问题,何尝不是企业内部司空见惯的问题,反过来,我们的企业文化大多名不副实,另外唯上主义,忠诚度低,没有归属感,部门壁垒,相互倾轧,效率低下,缺乏合作。这些企业里的坏作风,如病毒一样侵袭且扩散了社会的身体,才使得我们这个社会呈现出今日的溃败与绝望。
口号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只有技术和专业才能改善现状。《公司的力量》并没有给我太多经济上的启迪,但对于于民主与民主体制的却有了意外启发。

 3 ) 《公司的力量》——启人心智的经济科普片

CCTV 2010年8月23日首播的10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以公司的发展史为线索,跨越世界各国,探讨公司的根源、性质、职能,从公司的兴衰反映国家的经济状况。

我们不能看清未来,但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智。

关心历史,展望未来。更广阔的视角,可以让我们站得更高来观察世界,并且,作为判断我国现状的重要依据,结合当下国情做出一些较为客观的判断。

下面摘录一些纪录片中出现的例子,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企业家精神

    1776年,美国独立前夜,一本不到20页的小册子开始流传。小册子名为《常识》。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常识》一书对美国民众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杂志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有改变,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

市场——看不见的手

就在博尔顿-瓦特公司推出蒸汽机4天之后,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斯密批判了用国家力量追逐货币财富的重商主义,倡导通过平等契约来发展经济的自由贸易。他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由贸易,将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提高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收入水平。

斯密认为:

每一个人为改善他的状况,而自然地做出的努力,当其具有施展的自有和安全时,就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原则,他进而指出,不需要借助其它,这种个人的努力就能给社会带来财富和繁荣。

    正是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英国小公司,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并无政府强制力作为主导,在纺织、机械、冶金等行业中,几乎看不到必须经由政府特许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应该尽早结束非人道敛财方式

    1902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西部,15万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承认工会的合法,这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危机。

    替工人辩护的克劳伦斯·丹诺做了一次情绪激昂的演说,这次演说让仲裁委员们开始对煤矿劳工有所支持。1903年2月,美国人听到了这样的辩护词。

如果这个国家的文明,是靠矿工和劳工忍饥挨饿,靠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尘土飞扬的无烟煤矿捡煤维持的话,我们越早结束这种文明,越早重新开始新的文明,对人类就越有好处。

我在来这的路上就下定决心,要尽全力使劳资双方不再像以前那样互相仇视。

    这是二十世纪伊始,人们对建立社会经济新秩序的思考,因为财富阶层的贪婪,和贫困阶层的暴力是从不同方向威胁国家的两把利刃。

市场也需要政府的干涉

    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资本崛起的过程中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从此以后,监管一词出现在各国经济运行的轨迹中。政府对于经济运行的态度不再是放任自由,取而代之的是混合经济模式,这是人们对市场经济制度的一次重要修正。

    剑桥大学教授约翰·凯恩斯已然颠覆了传统思想。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

凯恩斯创建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为目标的学说体系。他说:政府应该在经济萧条时进行投资,通货膨胀也是发展所必需的。

    美国政府在加大投资、提供就业的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的法律,经过几年的调整,美国的经济又有了好转。

    就像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提出的那样:

政府有责任消除贫困,保护公民免于匮乏的自由,市场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强者,但它们无法保护弱者。因此,维护社会安全,保障基本公正的使命,政府责无旁贷。

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也许,从来就没有无所不能的拯救者,公司的明天不能等待救星来开启。
公司的文化

    就像明治维新时期一样,日本这位优秀的学习者总是善用自己所长,创造新地运用所学。

    丰田汽车的生产线上,有一根特别的拉绳被成为安东绳。任何一名员工只要发现异常就可以拉动绳索,停止生产,以防止次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美国公司的质量管理师末端控制,它的日本学生则把问题消灭在源头。拉动安东绳的责任和权力,让工人不再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不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一个标准化零件。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情感、被重视的人。

日本企业的成功,是在组织结构中,重新发现了人。归根到底,公司并不是豪华建筑、财政利润、战略分析和五年规划,而要想调动人的因素,文化的力量,无形胜有形。但文化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善于学习和开放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然而,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它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同时,信息革命席卷全球,一场新的竞赛开始了。谁拥有更具创新力的文化,谁救能拥有更强大的公司。

    两个年轻人,创造了新的公司神话,白手起家建立两个帝国,微软与苹果,成为新时代的领袖,美国凭借新一代的公司之力,重新走上顶峰。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兹,他们和他们的公司,都带着美国文化的深深烙印,自由、独立、鲜明的个性,还有无止尽的创新追求。

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唯有更好地调动起自身文化中激发个人潜能的优势,更好地解读人与组织的关系,才有可能赢得竞争。

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它的人民,决定了它在人类进步历程中的位置和高度。而这一点,将深深地镌刻进本国公司的文化中。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历史表明,唯有更具原创力的文化基因,才能长久地支撑起经济奇迹。
创新的重要性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到:

知识就是力量。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的,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并不是知识或者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因为,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

    创新的力量推动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从美国硅谷诞生,并且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的强势企业。

    当微软从一家小公司,逐渐变成全球技术霸主,美国司法部面临了一个新的反垄断难题。问题不在于微软在市场上实施垄断价格,而是技术垄断正在阻止更多的创新公司出现,为了保护更多中小公司的创新能量。政府不得不遏制本国乃至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成就的公司。因为无论是行业垄断,还是技术垄断,都将破坏创新的生态环境。

    诺斯说过经典的一句话:

什么样一种制度,是最能够刺激鼓励人们的创新,就是他创新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取得的回报,这之间越一致,差距越小,越能够鼓励人们创新。

看原文可以到:
http://dongjinghe.wordpress.com/2010/10/03/

 4 ) 由谁主宰盛衰成败

哲人叔本华曾说:金钱和女人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在很多情况下,这句话都是无可辩驳的正确。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物质文明已相对鼎盛,但贪婪的人性本质还是绝对的丑陋,而且也很难得到根本改善。公司的发展史,糅合了血与火,征服的快意与被奴役的痛楚。公司,它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同时也是人类自私与物欲的放大镜。
公司盛,则国盛。无论是历史上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是如今的美国,日本无不验证着这个道理。公司对物质财富的聚敛,无论其方式是否合理,都对国力的兴盛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厚植国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大力扶植财团,这才有了政府以一元的价格将长崎造船厂转让给三菱财团的壮举。美国的强大,同样离不开背后360多万间公司的支持。公司正是经济社会机器的齿轮。对公司发展成长的重视,应该成为现代世界的共识。
然而,对中国来说,真正值得国人骄傲自豪的公司其实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投机取巧,欠缺创新,垃圾型的低品质公司。这样的公司是不具备力量的。因此,在如此情况下,回顾成功公司的要素也具有警示的意义。粗暴野蛮的公司竞争时代(早期殖民阶段)已经过去,但如今公司的成功要素并无二致,它注重的更多应该是公司整体的健康发展的素质。成功的公司应该得民心。像三鹿一类的,是永远不能够作为一间公司给国家带来力量的,公司的力量不仅来自于追逐金钱的技巧,更应该来自远见和运筹帷幄的大局观。

 5 ) 中国版的经济学普及纪录片

从第三集:猎富时代,开始看的。

觉得这部纪录片总体来说水平很高,画面精美,解说很深刻。

其中,采访到很多经济学和经济时方面的专家,包括哈佛商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系的教授,以及为美国著名企业家写传记的作家们。比如说第三集讲财富积累和托拉斯,就特地采访了洛克菲勒和卡内基传的作者。

以历史的角度来看私营经济,向前借鉴一百年,向后预见下一百年。在经济自由化和经济危机的今天,这部纪录片很有现实意义。听说还有一部《华尔街》,我也一并期待一下。

 6 ) 个人备注

罗纳德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理论。日本创业者商学院院长大前研一。亨利普尔制衣公司。联合利华是伦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面在特定人群中募集资金,荷兰东印度公司面向所有市民发行股票,它实际上成了世界上第一家上市公司。最高时,它的投资总额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10倍。曼哈顿岛叫新阿姆斯特丹。银行家一般较保守。约翰·劳认识到,股市的繁荣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他是法国人。南海公司泡沫。牛顿赔了2万英镑。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原来的型号已经能干100人的活了,博尔顿——瓦特公司推出蒸汽机4天之后,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克莱斯勒公司是英国的。世界上第一条由公司开通的公共铁路在英国。索尔泰尔镇是工业革命遗址。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对美国独立战争影响很大。美国企业家杂志引用《常识》中“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的面对这个世界,自豪的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范德比尔特68岁转行,从航运业到铁路业。利文斯顿是纽约州的第一位大法官,曾主持过华盛顿总统的就职仪式。范德比尔特只受过一点教育,他打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商业官司。富兰克林编著的《穷人理查德年鉴》不提上帝,提及财富的各种。(君子不言利)。他说,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没修一条铁路,但他带来了铁路网。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移民家庭的长子,从16岁起记账了一辈子,他建立的标准石油托拉斯。他没有意识到垄断破坏了市场公平。卡内基送给新教徒(不喝酒)的他一瓶红葡萄酒,与之合作。钢铁大王卡内基是苏格兰移民,由于家庭贫困,他基本没上过学,最大的愿望就是35岁退休,然后去剑桥大学读书。他33岁辞职,用所有的钱去英国购买炼钢设备。和比自己强的人合作而不是战斗是卡内基一生信奉的常识。“这里躺着的人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刻在了卡内基的墓碑上。在半年之内,维尔纳·西门子的父母双双过世,他毕业于柏林炮兵学院。他发明了电镀技术。他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德国,人们把商人变成贵族。专门揭发丑闻的期刊《麦克卢尔》。可口可乐诞生在亚特兰大,百货王希尔斯公司,乔治·伊斯曼研制出了第一架自动照相机。芝加哥的罢工争取8小时工作制。赫尔曼镇是美国第一个标准化的公司镇。乔治·普尔曼是火车卧铺车厢的发明者。普尔曼开始是个木工。利维坦是圣经中冷漠、没有人性的怪物。失业甚至被看作为有利于经济发展,因为可以把工资放在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北大历史学教授钱承旦。克劳伦斯·丹诺是维护工人利益的著名律师。政府建立的对话协商机制。上层的贪婪和下层的暴力从两方面威胁国家。当再有不再只是观念价值,被确立为制度价值、法律价值之后,它才值得被尊崇和坚守。贪婪需要恐惧来平衡。曼哈顿的大火146个工人被烧死。皮尔庞特·摩根拯救的1907年经济危机,它扮演了最后的贷款人的角色。华尔街交融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产生了一种新模式。老摩根的儿子杰克·摩根1929年只把股市反弹了一个下午。注入的资金白流,这就是1930年3000多家银行倒闭的原因。总共400万人失业。公司这个财富的创造者不是个好的财富分配者。1929年危机,美联储没有采取行动。胡佛政府制定新关税法,加税,其他国家开始报复,形成贸易壁垒,自由贸易崩溃。混合经济模式是对市场经济模式的一次重要修正。凯恩斯创建干预市场经济的学说。1933年迪斯尼公司上映三只小猪,主题曲《我不怕大灰狼》。克虏伯乐于接受政治性指标,他办公室里挂着希特勒的肖像。福特率先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5美元元的高工资。市场可以有效的筛选出强者,但无法保护弱者。荷美尔公司的午餐肉。斯隆是通用汽车总裁,他被比的·德鲁克成为第一位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威廉·利华买下联合非洲公司,却不知道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钱德勒致力于美国企业史研究。涩泽荣一是日本现代企业之父。福泽谕吉日本最早的私立大学——庆应大学,日本人常说,公司在庆应。正所谓公益即私利,私利能生公益。他著书《论语与算盘》,成为当时日本企业界的圣经。东京瓦斯局,大阪纺织厂,东京帽子株式会社,浅野水泥公司。日本丰田公司安东绳,任何员工发现问题立即可拉动,以防止次品流入下一工序,他们成为被重视的人。日本企业的成功是因为在组织中重新发现了人。1966年,松下幸之助竞争机制取传统的年功序列制,他认为这建立了理想薪金制度。1981年,威廉·大内第一次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美国的敌人不是日本人,而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局限性。日本首先以人为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它的国民,这将镌刻在本国公司的文化中,将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晶体管诞生的贝尔实验室是当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研发部门,它的前身是贝尔电话公司,如今它属于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的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品阿司匹林,它是一家刚经营了30多年的颜料企业,它有做实验的传统。阿司匹林被人们成为世纪之药。专利者利用公司组织资源。尼龙作为二战中降落伞的材料。贝尔实验室发明的词R&D(研究与开发)。索尼公司中研究晶体管有出色表现的江崎玲於奈因此成为日本第一位公司出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早一个月前,美国便将便携式收音机投放于市场,因为专利没属于索尼公司。仙童公司、因特尔公司是从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分出来的。硅谷人认为活着是为了工作。失败是一种值得彰显的资历,那表明你曾经尝试过奋斗。通产省是日本公司的代名词。风险投资让美国硅谷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合法财富。风险投资者往往是贪婪的资本家。《贝赫——多尔法案》创造了美国政府、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其中规定,联邦政府为大学提供科研经费,研发成果由大学拥有,但交换条件是所有的大学必须答应要尽量把这些能够研发的成果商品化,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交给民间的公司,私人的企业。在这个年代,创新的义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穆尔蒂创造了印孚瑟斯公司,它是个软件公司。印度的拉奥开始建立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我国公班衙就是公司的意思。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盛宣怀几乎参与了晚清所有国营公司的创办,官督商办对清朝工商企业的创办起到了推动作用。郑观应是盛宣怀的好友,写《盛世危言》。状元张謇弃官从商,他自称舍身喂虎,一生创办180个企业。

 7 ) 公司的力量评

公司是现代文明的动力源,能够通过此片如此系统的了解公司的发展史,同样也是对近代历史的一个回顾,价值不一般啊,这不光是为了溯古,更为了是鉴今。
公司起源于欧洲,在美国得以辉煌,源自于人们大胆的创新,更需要整个社会勇于变革的精神,包括变革公司本身。勇于变革不是光留在口头,需要经历阵痛,但有时候真的很难。
美国为什么会强大,有着他特定的历史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民主、自由和勇于变革。如今的我们,正在经历过去他们经历过的一些东西,依然在走他们走过的一些老路,我们可以避免,我们却无可奈何,我们没有《丛林》、没有丹诺、没有变革的动力。
公司的危险不能掩盖其功绩,08年的金融危机表明,即使是在当今,公司的未知危险依然存在,在泡沫横飞的今天,我们可能深处险境却浑然不知,这很可怕,不能被虚假的繁荣蒙蔽了眼睛,因为我们经不起失败。
斯隆的思想不光适用给现代公司,同样是适合社会发展的。为什么像迈瑞这样的公司无法在国内上市,或者说不能在国内上市,而选择在美国上市,让美国人去享受中国企业发展成果,深的想想是不是很悲哀。在中国,公司的力量远远没有片子说的那样强大,公司只属于一个时代,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未来能有多大发展,我们不得而知。

 8 ) 从大国崛起到公司的力量

从大国崛起的方式(虽然具体国情各有不同,但都重视商业和政治改革)到公司的力量(公司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国家也是一种组织方式。。。)在各国的应用,以及对社会的好坏影响)。角度从国家内的经济到经济中的国家。镜头的重复使用,表明作者们是在有意识地使二者相互呼应。
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大国的崛起,意味着在世界各国中拥有小国没有的影响力,权利和义务。国与国之间以地缘相隔,因此地缘界限在明确国家间界限上十分重要。公司,特别是全球整合公司则是无国界的,以全球为本部,抱着四海为家的心态来经营自己的公司。不论是在自由度上还是在综合实力上,他们的力量超过国家。
虽然两部片的重心调整巨大,但不变的是二者很少提及国家或者公司在对外扩张时,对其他弱势群体的伤害。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所只能看到的东西。比如说,以前媒体宣传说美帝国主义的繁荣建立在剥削和压迫本国和国外人民的基础之上。虽然这严重失实,但其看到了大国和公司所带来的问题的一个方面。而这着眼点的转移,不仅仅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变化,更多的是它摆脱了二元世界划分,民族国家障碍和对抗性逻辑的陷阱,而进入一个自由自在的,以自我为本位,以竞争为生存方式,以效率为手段的全球化世界。

 短评

对我个人而言,震撼超过大国崛起

7分钟前
  • 小染
  • 力荐

水准是高的一塌糊涂 少那一星主要是因为央视的总体意识形态

8分钟前
  • 暮牧
  • 推荐

政府在市场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3分钟前
  • 莫翱
  • 推荐

有点儿牵强把这个世界的很多都牵扯上公司. 我们试图探索的时候,却已经被他们所包围.

14分钟前
  • ×○×~~~
  • 力荐

当日本各大公司刚拼死追上美国的时候 美国就出现了新一轮的革命性创新。。。

15分钟前
  • 鱼进锅
  • 力荐

2010-09-03 正在看!非常棒!影像版的经济学科普。

17分钟前
  • NIC
  • 力荐

公司发展史,十二年后或许可以再更新再反思下了。

18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其实是正在看。每晚都在看!好片子!

20分钟前
  • 魔角之声
  • 力荐

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睡梦中逝世。他的遗物中有张小学同学合影。但这张被视若珍宝的照片中,并无他本人的身影。照片背后有个辛酸往事:儿童时代洛克菲勒很少有照相的机会,那天他十分兴奋,甚至酝酿了好几种微笑的表情,但因衣着太寒酸,在拍照的最后一刻,他被排除在了合影之外。

21分钟前
  • 甲馬甲
  • 力荐

很好的一部纪录片,重重的扇了中国政府一巴掌!这熊孩子,清政府时是那样就算了,现在还这样,有没有脑子,有没有记性!

25分钟前
  • 蓝天下
  • 力荐

看公司,读历史

28分钟前
  • TTTTTTTTTTTP
  • 力荐

2012.4.27~2012.5.9:旁白明显不如大国崛起浑厚有力;以公司为核心,兼顾外延的政治、经济、战争、历史,背景深,跨度远,视野宽,格局广,很长见识;公司的不可替代性,双刃性,趋利避害性,自发性,价值发现并平衡供求。

33分钟前
  • coolio
  • 力荐

感觉超过《大国崛起》

35分钟前
  • LEVEL EEE
  • 力荐

水准很高,引人深思

38分钟前
  • 晴耕雨读
  • 力荐

新浪視頻可以在線觀看。

41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咱不好说“资本的力量”,就把资本换为“公司”。

46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推荐

不比NHK差多少。

49分钟前
  • 爱喝茶的老猫
  • 力荐

很有深度的纪录片,看完顿觉目光要全球化

54分钟前
  • Leo
  • 力荐

CCAV great job 可惜没有做高清版啊~唉~第一次看到讲洛克菲勒小学拍照的片段是在DQH的课上,当时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5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国家和公司的概念在模糊

60分钟前
  • SPARK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