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

战争片美国2017

主演:内详

导演:RichardAllen

播放地址

 剧照

音乐家 剧照 NO.1音乐家 剧照 NO.2音乐家 剧照 NO.3音乐家 剧照 NO.4音乐家 剧照 NO.5音乐家 剧照 NO.6音乐家 剧照 NO.13音乐家 剧照 NO.14音乐家 剧照 NO.15音乐家 剧照 NO.16音乐家 剧照 NO.17音乐家 剧照 NO.18音乐家 剧照 NO.19音乐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9 00:57

详细剧情

大卫是一名著名的提琴演奏家。事业上的成功使他将生活的重心完全转移到的自己从事的音乐上,而忽视了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但是当他中风,失去了往日事业上的辉煌时,他开始慢慢意识到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于他的重要性。他开始慢慢重拾家人和朋友的爱,而于他而言,他仍需要在音乐事业和亲情友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长篇影评

 1 ) 《音乐家》:艺术家最后的冲锋

出发观影之前,在网上看了剧情简介,只记得主题是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流落哈萨克斯坦的故事,此外再无其他。入了场,发现只有一位观众,差点就成了包场,未曾想到票房如此惨淡。

票房的惨淡与人们对于冼星海的了解程度不无关系。对于冼星海,我想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不熟悉的,我自己对于冼星海的印象,也仅仅是记得少年时代有一部名为《冼星海》的电视剧和为了纪念冼星海而易名的星海音乐学院。

但当唱起“风在吼,马在叫”,我会热血沸腾,不由自主得接下“黄河在咆哮……”,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也都能接着唱下去。这首诞生于抗战期间,经久不衰的名曲——《黄河大合唱》,其创作者正是影片的主人公冼星海。

纵观整部影片,以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传递表达了多种情感,有战争的残酷,有对音乐的热爱,有超越国界的友谊,有对亲人的挚爱,还有对祖国的深情。冼星海是不幸的,生逢乱世,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寸土地,物质的匮乏伴随着每一天的生活,故土难归则更是无法言说的苦痛。

但他又是幸运的。在故土延安,他有为他画五线格、制咖啡的妻子,有可爱的女儿,有崇拜尊敬他的鲁艺学子;在阿拉木图,困厄之际他遇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给了他跨国界的无私帮助;在生命的尽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成功举办了一场自己的音乐会,作为一名音乐家,他倒在了演出的舞台上。终其一生,他将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和他热爱的祖国,留下了不朽的《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尔德》等不朽的乐章。

剧中冼星海对拜卡达莫夫说:“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就像一棵没有根的大树”,这是一颗漂泊异域的赤子心声。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和一句话,人是历尽艰难回国的钱学森,话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同样,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同样也有祖国。

在剧中多次出现了南飞的雁阵,看到这一幕格外的伤感,雁阵南飞便可重回故地,可冼星海呢,能插上翅膀重归故里吗?钱老历经磨难终究回到了祖国,并将一身才华和满腔热血投入到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中,他看到了两弹爆炸那一天,看到了中国人因此摆脱了核讹诈,从此挺直了腰杆子。而冼星海至死也没有踏入中国的领土,没有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延安,没有看到祖国人民唱着《黄河大合唱》庆祝抗战胜利。

悲歌当泣,远望当归,冼星海虽至死未归,但他的《黄河大合唱》始终传唱在东方的黄土地上,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留下了不朽的乐章,但他更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为了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为了深爱的音乐事业,他在生命的尽头吹响了最嘹亮的冲锋号,发起了最勇猛的冲锋,何其悲壮!

斯人虽已早逝,余音必将长存。

 2 )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作为2019年北影节的开幕电影,《音乐家》一片,讲述了冼星海先生深入异国他乡,独自艰苦而行,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于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一边生活一边创作,等待重返祖国怀抱的那一天。这段经历的谱写异常平实,没有太多的渲染和唱念,更像是把生活里的本来样子翻出来给不知真相的人去看。影片中的冼星海先生,在异国结识好友,遇见善良的哈萨克斯坦人民,温柔待人,亦得到真挚的回报,给予的牵挂,让两国人民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一段值得纪念的回忆。

不得不说,《音乐家》的宣传片剪辑得那是相当的有氛围,色调和画面切换都令人动容。真正坐到电影院去看成片的时候,感觉色调气质上突变。同是一个色调,宣传片的充满了孤寂的大片感,电影则更贴近写实的生活气息,更有生活化的感觉,甚至有点低气压,跟宣传片的文艺工作者那种一回眸,百感交集的味道完全不一样。看得我也是有点想笑。

其实影片拍的无功无过,真是挑不出什么我心里的大毛病,但是怎么形容好呢,就是整体感觉不香。影片平述了冼星海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整体表达都可以,但是从剪辑上来说,以及主线故事的切换来看,我觉得,第一是有一点卡,就是一个节点的内容讲一下,衔接特别快速的就进入了下一个节点,没有润色和弯转,略生硬,第二是剧情有些碎,可能是影片想用更多的描述来完成细节的完整,把人物立体化,但是整个主人公的故事就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段,有很多旁枝在拉扯主线,极大的分散了注意力,第三,演员胡军先生的整体演技来说应该是不会有大问题的,是靠得住的那一种,但是冼星海特别闷,就是相比艺术家、音乐家来说,人物更糙了一点,这种刻画上的闷估计是人设问题,胡军如何绷着演下来,还要收敛自己,那这个人物不香也就很正常了。就觉得没什么滋味,但是又不能说不好看。但是确实比我的预期还是要有点距离的。

这部电影,因为是开幕电影,所以有些辉煌感。但是坦白说,胡军先生本人跟冼星海的角色真的是太难靠在一起了。这样的选角,全靠演员强行用演技支持,是不是也有点太难为人了。就胡军的身材比例和脸型,跟冼星海本人没有什么相似度也就算了,根本是气质上都很难改变的。用优秀的演员诠释作品是美好的事情,但是让演员承担颠覆这个责任有点大。冼星海先生的孤寂和独行的温柔,其实更赢弱一点比较好,胡军的强悍是发自骨子里的养成,实在不是坚韧二字可以表达的,实在是差太远了。但是胡军先生的演技和努力,还是值得相信的。

作为主旋律电影,《音乐家》还是成功的。剧情的基础给的比较好,选择的阶段也有感染力。胡军本人对冼星海的尽力是肉眼可见的,其他演员的配合和表达也能够感受到尽心。当然,有些演员总觉得业余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多心。主旋律电影拍成这个样子还是应该觉得欣慰的,至少没让人觉得太难过,中规中矩,但是该感人的地方还是一点没少。不,是因为冼星海先生自身的伟大吧。

岁月让历史凝刻了许多人的心血和付出,这些应该被雕刻成永恒的回忆的故事,才是最好的黄河大合唱,仿佛一曲未尽,人已热血沸腾。我是确实觉得好听,虽然《黄河大合唱》那么官方感,可是却一直能在我们的心里,唱出激情。

选择记忆,是最好的尊重,而尊重中的懂得,是我们对历史先行者中那些伟大的人,应该做出的承诺。感谢有你。

作者:小佛搞特

 3 ) 值得被人铭记的音乐家

一直以来对胡军的印象是硬汉,但没想到胡军还有艺术家的一面。本片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为了完成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制作化名黄训来到莫斯科工作。期间因为纳粹的突袭,战争使他流离失所,继而辗转到了阿拉木图。在阿拉木图生活条件艰苦,吃不饱穿不暖,自己的护照到期,回国无门,幸好遇到哈萨克斯坦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并且得到他的救助。在阿拉木图期间,冼星海创作了很多激励人心的作品,比如《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这些歌不仅为当地的人们反法西斯战争带去力量,同时也是冼星海生活的来源。在阿拉木图的日子,冼星海一直住在拜卡达莫夫的姐姐家,他们一家对冼星海很好,彼此也产生了亲人般的感情。最后冼星海因因劳累和营养不良,肺病日益严重,虽然在得到了苏联医院的救治,但病的久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电影未作中哈纪念冼星海的合拍片,从电影质感看的出来,非常用心,观影过程非常舒服。胡军演技真棒,最后演出那场戏很动人,电影值得更多人关注,不应该默默无闻——《音乐家》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4 ) “一带一路”十周年,回到首倡地,重看《音乐家》

一、音乐遭遇战争的命运交响

《音乐家》一经上映,就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有人说看完这个电影后好几天单独循环了音乐《黄河大合唱》,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影片中,《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祖国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奋不顾身、顽强斗争。异国创作的《阿曼盖尔德》对当地人民产生了深刻影响,激励人们抗击法西斯,慰藉乱世中的心灵。

音乐,自然是电影《音乐家》最重要的表现元素。影片中,音乐,遭遇了战争无情的打击。拉小提琴的手拿起了向敌人开火的枪,牺牲在战场。音乐家坚持排练演出,却食不果腹。街头流浪的小提琴手,从教堂顶楼凄凉坠亡。

反过来,音乐也是战争的救赎。一代艺术家,因为战争,被迫颠沛流离在异国他乡;幸有音乐,带给他坚韧与信念。战火纷飞的年代,枪炮声让人惶恐不安,唯有音乐,让人振奋精神、心生希望。

作为一部音乐家传记片,配乐要配得上音乐家的创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音乐家》的配乐,不仅细腻地烘托了音乐家内心的情绪,也生动表现了乱世中音乐家之间的情谊。韩国配乐大师李东俊操刀创作影片配乐,获得第三届“金色银幕奖”最佳音乐奖。即使不是音乐发烧友,也能感受到影片中音乐穿越时空的强大魅力。

二、音乐唱响中哈的深厚友谊

音乐最神奇而伟大的地方,在于音乐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听懂的语言,它跨越国界引发全世界人们的共情共鸣。作为中外合拍片,音乐片是最适合摄制的类型和题材之一。

《音乐家》最令人破防的桥段,莫过于交叉剪辑哈萨克斯坦小女孩卡丽娅和中国小女孩冼妮娜同时唱起“敲起小锣鼓,嘚儿隆嘚隆咚”。稚嫩的童声遥遥呼应,寄托了冼星海对妻女深切的思念,对祖国无法割舍的情怀。

战火阻隔,冼星海滞留异国,遭受苦难。他无数次尝试回国,都无法成行。冼星海冲向中哈边境,隔着国界铁丝栏,手指着祖国的方向,喃喃自语:“那里就是中国,我的家就在那边。”这份浓情,怎不令人动容?

正是这份不用翻译的音乐语言和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情怀,跨越千山万水,跨越半个世纪,将一对异国姐妹的心联系在一起,也将两个国家人民的情融为一体。影片最后的高潮是,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音乐会的最后一曲中指挥《黄河大合唱》,交叉剪辑延安演唱《黄河大合唱》的场景,歌声响遏行云,激荡人心。观众无不感受到了音乐穿越国界和语言的伟大力量。

这正是文化交融、互相影响、互相包容的成果,不仅为中哈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也传达了两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美好祈愿。

撰稿:杨柳 李仙灿

战乱中一曲中哈友谊交响

 5 ) 致敬我们的英雄

5月份上映的电影,要是没有小伙伴的建议,可能就错过了,那真的好可惜噢!

整部电影以一个新颖的叙述角度,以冼星海女儿的口吻来讲述那个年代,音乐家们的故事。它没有用以往叙事片那种主人公视角来描述,也没有纪录片那样第三方口吻般生硬。而是将两者结合了起来,女儿的角度充当了必要的旁白,而整个故事的描述又采用了主人公视角,让整部电影看起来那么顺畅。同时感觉镜头拉距感十足,很能在适当的情感下对场景进行缩放。

说实话电影开始两个女儿的见面让刚坐到电影院没多久的我有点懵,直到影片结尾我才明白了谁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深情的凝望。

整部电影看起来很舒服,没有多余的剧情,也没有无聊的对话。电影名为音乐家,是在以冼星海为对象来描述不同的人在当时那个场景下不一样的选择和遭遇。同为音乐家,有的人自甘堕落,买醉麻醉;有的人扛枪报国,战死沙场;而有的人又坚持本心,忠于信念。

电影中有两个场景让我一个大老爷们儿都险些热泪盈眶。第一幕是冼星海在教这边的小女孩唱歌的时候,镜头切换到家中自己的女儿也在唱这首歌,妻子还在桌边画着五线谱,还是当年为自己的丈夫画线谱的姿势。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似乎冼星海依旧在家一样。这对夫妇的思念与坚持,属实让我感动。我们这一代人能坚持的东西真的太少了;第二幕是冼星海要被调离距离祖国最近的那个镇子,去别的镇子执行任务,他临走时站在边界上痴痴地望着自己的祖国,蹲下身子伸手去抓了一把祖国土地上的白雪。祖国就在眼前,可是作为一个有使命的人,为了更远大的理想,要放下自己的一切去完成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那种留恋,那样的告别感觉很悲怆,但很伟大。

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每个人的悲伤都会被无限放大,可又显得那么渺小。

 6 ) 短评已不可见,那就做篇长评

这部影片实际是哈、中、俄三国合拍的俄语片,俄语对白占全部对白的95%左右。

影片基本架构中规中矩,但细节处理到位,战争场景等特效很出色,特别是融入了不少近年来新出现的无人机航拍等增强现实技术,因而在技术层面达到了这个时代所应具有的高度。

这部片子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文献意义,把以往鲜为人知的冼星海生命中最后几年的经历展现给了世人。此外,本片能在这个时代问世,也同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挖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片中特别提到了冼星海在困难的条件下为发掘整理哈萨克民族音乐做出的积极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传记类影片并不如完全虚构的剧情片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而是需要依托于史实,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几组重要关系的刻画做到了既表现充分又合理平衡,包括冼星海对音乐的热爱,苏联各族音乐人以及冼星海对卫国战争的付出,冼星海对祖国的热爱,冼星海对于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贡献,以及冼星海和哈萨克家庭的亲情爱情等。

 短评

为了袁泉。导演什么人啊,搞得戏份那么少。

8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还行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大多都是悲剧”,独特的选题和视角,让我们看到家喻户晓的冼星海 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和触不可及的家国情怀。

13分钟前
  • 慕溪
  • 推荐

真的流泪了,小时候学过的冼星海故事没有白学!

14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推荐

真的超级震撼,我向来不喜欢这一类题材,但是朋友推荐了,看完之后回味无穷。演员都非常朴实,用真心在演戏,在讲故事。总之推荐大家看,真的很让人思考。

15分钟前
  • 菠萝
  • 力荐

纪实风格的电影,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拍。对称式构图、全画幅空镜头、富有舞台效果的布光……真的漂亮。摄影给人以空灵感,厚重的配乐低沉悲怆,整部电影用颇具美感的视听语言缓缓讲述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个人牵动两个家,一串音符谱写一整个时代。触动最深的两个镜头,第一个是小女孩茫然地在广场上走着,喃喃自语着一个得不到回答的提问“大人们为什么要打仗?”接着镜头逐渐拉高,一个高大、坚硬、冰冷的列宁雕像赫然出现在画面中央,与两侧的石柱组成了对称构图,列宁的手伸向远方,好像在说:奋斗吧!祖国的儿女们;第二个则是冼星海被如临大敌的苏联边防士兵用大大小小的枪指着,他无助地跪倒在友邻的土地上,像是嘶吼又像是哀嚎地无力说道“那边,就是我的祖国……”镜头一转,血红色的夕阳隔着铁丝网在广袤的地平线缓缓落下,最后消失不见。

18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推荐

新闻联播滚动着与哈萨克斯坦的会谈,电影频道播放了这个电影。音乐,电影,那些展现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东西,终究还是要服务于情感之外的东西。

21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还行

//2019 9thBJIFF2019北影节的开幕影片 美嘉三里屯首映打卡3.5 虽然知道冼星海这个人却不知道背后的这么多东西 故事讲的还不错 但有点过于工整 有些地方的渲染很刻意 少了些音乐家的灵气 不过几位主演的表演功底很深厚 虽然略显平庸却也很适合作为开幕影片

24分钟前
  • Éphémère
  • 推荐

意义很大,感情真挚,但是没拍好,有点流水账。

29分钟前
  • 发条J
  • 还行

百老汇东方广场店打卡。北影节开幕影片,胡军主演《音乐家》,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为原型创作,非常主旋律,正能量的一部片子,作为开幕影片再适合不过。俄语和国语对白,胡军的表演够扎实。片子不光有战争的残酷更有艺术的震撼,黄河大合唱一响,顿时肃然起敬。喜欢片中的哈萨克斯坦小姑娘,有一幕像极了辛德勒的名单。片尾煽情,戳中泪点。期待公映,高分预定。

32分钟前
  • zuoren
  • 推荐

虽然是英模主旋律片,不过好在没有假大空,落实在写“人”上,情节丰富,情感细腻动人,个体家庭与家国情怀都兼具了。。。

37分钟前
  • 明光暗影
  • 还行

北影节媒体场,真的非常感人,大部分观众默默等到放完字幕才离开。不是那种传统的主旋律,而是基于细节刻画和演员表演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影片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延安时期的回忆与现实,许多场面十分打动人心。看了不禁感叹人在历史和命运面前是多么渺小和无能为力,冼星海在离开延安时绝没有想到这一次出行会成为与家人和祖国的诀别。胡军成功地演绎了冼星海对音乐的挚爱、对家人和祖国的思念以及在艰苦条件下不屈的精神。吹爆所有演员的演技,袁泉和剧雪戏份不多,但仅有的几场戏赚足眼泪,哈方的主演也超级厉害,包括小女孩。

38分钟前
  • Kinmosllent
  • 力荐

底色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描画的方式。《音乐家》试图通过各种侧面去还原一个完整的冼星海,唯独少了最重要的、正面的刻画,战争中的异国景象与人民生活登上了台面,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却退居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始终没有一条贯穿而清晰的脉络,只是在一百分钟内不停地转换视角和重心。另外,导演似乎对冼星海在漂泊年代的经历并没有太多信心,用了大量无意义的方式来渲染情绪(慢镜头和过量的配乐)。于我而言,最令人触动的是片尾出现的冼星海的两位女儿,她们回忆中冼星海的样子才是真正能够触动你我的吧。

39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cctv6看完 还可以

40分钟前
  • FerraZun
  • 还行

看完特别震撼,情节感人,剧情不拖沓,主创人员的演技无可挑剔,小演员的演技更是堪称完美,电影的情怀所在,让我回想起自己在校学生大合唱比赛中所选的曲目就是《黄河大合唱》。

45分钟前
  • 哆啦A蓝
  • 力荐

北影节开幕电影,称得上颜面之作。亲情爱情、小提琴、情情落泪。哈萨克斯坦的小嫂子实在太美了,纵有风情万种,偏偏含而不漏,只在眉眼间微微徘徊流转,就能摄人心魄、凄切动人,最后胡军连碰都没碰一下。

47分钟前
  • hong月
  • 推荐

作为北影节的开幕影片,看见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字幕出了很久后才慢慢离场。听到走在前面的观众这样说:没想到是这样的冼星海……确实,除了黄河大合唱之外,我们似乎对这样一位音乐家知之甚少,更别提他音乐家般细腻的情感过往,以及不为人知的家国深情。游子的离愁别绪,回家之路的种种艰难,直至片尾时空交错的《黄河大合唱》响起,每个人应该在心里默默的响起掌声。一个男人最好的年华,最浪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或许出于某些原因,故事线的表达有些碎,但我遵从内心,能让观众共情的主旋律影片真的不多,《音乐家》算一个。

48分钟前
  • 明净是只猫
  • 力荐

冼星海这个名字应该是除了聂耳之外我知道得最早的音乐家。因为家里的钢琴是聂耳牌,其他小朋友家都是星海牌。即使这个名字如此熟悉,却从没想过了解背后的故事。所以,能把故事讲明白让更多的人知道也好啊!一星给故事,一星给小卡里娅,一星给配乐。

52分钟前
  • karine
  • 还行

【北京电影节】3nd 作为开幕影片应景也具足够的政治分量,冼星海流离半生的经历悲惨,而音乐振奋,《黄河大合唱》很催泪。达娜什和卡丽娅母女很出彩,胡军袁泉倒因为太熟的脸和太经常演这类角色而显得有些寡淡。电影画面很致力于恢宏,但是达到的确是ppt效果。

57分钟前
  • ♢Triticum†L.
  • 还行

金逸 历史氛围还原还可以,风光、音乐都不错,就是剧情差点,胡军难有发挥。

58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去斯坦前看的,为啥忘了标注

59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