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眼(国语版)

战争片英国 / 加拿大2015

主演:海伦·米伦,亚伦·保尔,艾伦·瑞克曼,巴克德·阿巴蒂,杰瑞米·诺森,伊恩·格雷,菲比·福克斯,阿曼·哈格伊,艾莎·塔蔻,理查德·麦凯布,卡尔·伯克斯,金·英吉尔布瑞奇,加文·胡德,约翰·赫夫南,武西·库尼恩

导演:加文·胡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1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2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3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4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5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6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13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14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15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16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17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18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19天空之眼(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5:30

详细剧情

凯瑟琳上校(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率英国情报单位追捕一名女性恐怖分子长达六年,经由美军加入高空监视行动,好不容易在秘密基地找到疑似她的身影,特种部队准备活捉她时,高空侦查人员却意外发现该名恐怖分子正与其他人密谋自杀炸弹攻击,为了防止伤害,凯瑟琳下令轰炸秘密基地将敌人歼灭。当无人战斗机的驾驶员史蒂夫(亚伦·保尔 Aaron Paul 饰)瞄准目标后,却发现这个“秘密基地”竟然是普通的民居,而一名女孩更是跑进他的攻击范围玩耍,原本单纯的跨国逮捕行动瞬间变成复杂难解的反恐任务……

 长篇影评

 1 ) 如果这是一场游戏



        从来没有这么急切地,希望一个大饼摊上的所有大饼,能够被尽快卖掉,因为,它的摊主,是一个闯入军方反恐行动打击范围内的小女孩。
        我们已经无数次地看到过参与过这种主题讨论了:如果正常铁道上有九个小孩在玩耍,而废弃铁道上有一个孩子在玩耍,进站的火车已经来不及刹车,做为车站员工的你,是否该把铁道切换,让火车冲上废弃铁道;如果轮船沉没,十个生还者凭借救生艇漂流在茫茫海上,而获救之日还遥遥无期,要不要杀掉其中一个作为粮食,让其余九个人多挨片刻?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把这种伦理和道德困境变成了现实,凯瑟琳上校和她的同事,已经追踪一群恐怖分子达六年之久,终于等到他们进入同一所房子,并且看到他们正在筹备自杀式炸弹袭击,可以名正言顺、合情合理地发射“地狱火”导弹,将他们歼灭时,有一个小女孩,却在那所房子的墙外摆起了大饼摊。根据军方安全专家的估算,一旦导弹爆炸,她被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是65%。所有指挥、执行行动的人,包括官方的法律顾问,开始拷问、纠结、估算、博弈。
        但我想到另一种可能,如果这是一个游戏呢?如果这是一个反恐游戏呢?我们在电脑屏幕前,看着恐怖分子已经走进打击区域,而小女孩在墙外提篮叫卖,面对一群数字人物,我们会否有那么难以选择,会否有那么强烈的道德感,迟迟不肯敲下发射键?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天空之眼》 的画面感觉,酷似游戏。不论是空中监控设备的俯瞰视角,还是甲壳虫等等小型入户监控设备无死角移动的视角,还是军方分析员所使用的面部识别程序、炸弹伤害分析程序,都让《天空之眼》酷似一场反恐游戏。我们就是上帝,就是全能的操控者,就是天空之上的那双眼睛。所以,《天空之眼》让我想起的,倒不是任何反恐电影,而是《安德的游戏》,游戏里发生的一切,对操控游戏的人是假的,而对游戏中人(数字人物或许并不是虚拟的,也许自有生命和情感)来说,却是真的。
        事实上,对人类精英,对军界高层和政客来说,这就是一场游戏,按下发射键,没有那么难。犹如斯大林的名言:“一个人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死亡就是统计数据”。到底是要一个小女孩子死,还是要八十个人因为自杀式炸弹袭击而死,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他们考虑的,只是舆论、民意、支持率,“如果让恐怖分子出去实施了自杀式爆炸,我们就赢得了人心,但如果我们因为附带伤害而炸死了那个小女孩,那他们就能获得了谈资。”而他们做出决定的方式,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慎重,国务卿正在国外访问,吃坏了肚子,只想赶紧下个指令,好回到马桶上;总统在中国访问,正在和中国的乒乓球小将打一场友谊赛,他很简单地做出了发动袭击的决定,随后面色轻松地回到了球桌旁。
        所幸这不是游戏,在作战指挥室担任指挥的,在一边担任法律顾问的,以及最终执行导弹发射任务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思想,有自己的世俗身份,也要承担世俗后果。他们没有单向度地接受命令,而是一个一个、一层一层,从自己的角度,发表了反对意见,官方的法律顾问,从头到尾在反对袭击,执行导弹发射任务的军人,甚至临场抗命,就如电影《十二怒汉》中所说:“必须有人反对,基于慎重对待生命的原则。”必须要反对,哪怕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些微小的反对、拖延,让袭击被推迟了,从将军到发射员,都只好再等一等,希望局势发生微妙变化,他们无法干预小女孩的行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饼以自然的速度自然地卖掉。尽管他们的努力,最后并没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他们的努力本身,就避免了让恐怖分子赢得战争,因为,如果他们让无辜者死去,他们就变得和恐怖分子一样了。
        为了让他们更像活生生的人,剧本给几个主要人物,设置了一些职业之外的生活细节。开场,凯瑟琳被丈夫的呼噜吵醒,无奈出去遛狗,这一幕甚至让人以为这并不是什么反恐故事,直到她穿上制服,我们才知道她的身份;紧接着,将军给女儿买错了洋娃娃,导致女儿不满,不得不让下属去解决。所有这些细节,简洁、高效,都赋予这些人物真实的质地。
        但诡异的是,这又分明是一部电影,或者说,一部真实感更强的游戏。所有人的身份、来历、立场、道德感,以及他们作为人的真实质感,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他们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都是经过设计的。所有的情节,如何推动剧情,会引起什么样的讨论,在这个电影还只是纸上梗概的阶段,就已经经过反复讨论,都已经被估算过了。为了政治正确,主要的恐怖分子,甚至被设定为白人,来自英国和美国。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反对,他们的热泪盈眶,都是假的。所有这些,和游戏并无两样,比游戏更可怕的是,游戏会多几种选择,面对电影,我们的选择只能有一种。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人在发射导弹时有丝毫犹豫,没有人在疯狂印刷货币的时候,有丝毫罪恶感,没有困境,没有道德挣扎,既已获得操控一场游戏的权力,没有人会轻言放弃。
        我们,都只是这场游戏中的游戏人物。



 2 ) 我们是如何面对道德悖论的

影片讲述一次针对自杀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中,军方和政府为是否采取可能殃及一个无辜小女孩的飞弹打击而产生的分歧。这对应着一个经典道德悖论“有轨电车问题”:你是否会把即将撞死五个人的电车转向只会撞死一个人的轨道上。在一个简单化的有轨电车模型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最大利益,牺牲一人拯救五人。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当问题被具体化地放在一个真实场景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其中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 悖论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在电车问题中,更多人倾向于把“为了最大利益牺牲一人”当成一个标准答案。而选择不作为则可能被斥为伪善。但在电影里,导演带着观众观察并参与到小女孩的日常生活中,天平的这一边就不再是“一个人”这样冰冷的数字,而是要面对一个上一秒还在你眼前玩耍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下一秒死在你的手里的残酷现实。这对人心灵上的冲击远比一百个人死在新闻里大得多。更不用提选择者还要面对因道德和舆论压力产生的自责。这种状况下你还能轻松地做出理性选择吗?所以这个道德悖论的矛盾不在于选出客观上最好的答案,而在于即使有了最好的答案我们出于感性也不一定会选择它。

2. 当个人陷入伦理困境,有没有办法做出一个决定?
从上个问题的答案中很容易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应该战胜感性,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理性地做正确的事。电影里的英国军方基本上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他们容忍小女孩的牺牲,极力促成通过飞弹打击的提案,因为他们知道放走恐怖分子必然导致更大伤亡。Benson将军、Powell上校都不是冷血无情的人,前者接到任务之前还在给女儿选购玩具,后者是吵醒了小狗也要说sorry的慈祥奶奶。但投入“战场”的他们,一个是把娃娃交给助手再走进会议室,一个是从睡袍换成制服。导演有意地强调这些仪式性的细节,就是为了说明:为了说服自己冷静客观,军人只能把人性放在一边,这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正如Benson将军所说,军人不是没考虑过战争的代价,而是考虑之后做出了无奈的选择。

相比于理性的军人和作为感性代表的女官员(她始终坚持宁愿冒着大规模恐怖袭击的风险放走恐怖分子也不直接作恶杀死小女孩),我们大多数人同时受到感性与理性摆布。这就造成了我们在伦理困境中更举步维艰。于是我们首先会下意识地选择推脱责任,把伦理困境推给别人解放自己,正如片中大部分政府官员的所为。也许在屏幕前的我们可以肆意嘴炮指挥这些大人物们应该作何选择,但当责任真的压到个人的肩上时,我们也许会同样选择把决定权交给他人。

而当问题推不掉的时候,我们仅剩的选择就是找个理由说服自己,假装感性理性上都过得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粉饰太平地渡过这个无解的难题。当飞弹伤害到小女孩的几率被评估为65%的时候,大家还在踢皮球;但当局势变得已经迫切需要一个答案,皮球再也踢不走的时候,大家是怎么做的?他们几乎是通过层层压制把伤害几率硬是降到了45%。这个45%是怎么得到的,我想不光是表面上展现的由Powell少校和她的手下做了假,而是背地里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每个人一定都清楚:如果真有可以减小对平民伤害的方案,一定早就被提出了,为什么等到现在才忽然冒出来。大家不敢去仔细质疑,因为所有人都已经等这个自欺欺人的数字太久了,只不过最后总得有一个人来做这个脏活而已。 所以面对道德悖论,我们往往只是需要一个自欺欺人的理由。就算回退到那个简单的有轨电车模型也一样。仔细想想:五个人还是一个人,我们难道真的就更关心五个人的死活吗?还是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呢?

3. 在决策中是否应该给理性派绝对权威?
按照上面的假设,如果个人只是为了自己内心过得去,那很可能只有理性派才能做出对大众福祉有切实意义的客观选择。所以我们是否应该把决策权交给这样一个理想的群体呢(假设他们值得信赖)?我觉得仍然不能。一味牺牲少数,追求群体最大利益,最终会走向漠视人性的极权。这就由原本一个两难局面下的无奈选择变成极端了。

在影片前半部分,公务运作上的繁琐程序、取悦宣传战争的政治正确看起来非常冗余繁琐,给军方行动带来了太多麻烦。但到影片后半,细想一下,其实人性关怀正是在这些冗余程序的庇护下才赢得了片刻喘息。正是决策者对舆论的忌惮(影片中提到的“一段youtube影片就可以导致革命”),才让少数人的生命在多数人利益面前没有直接被视为草芥。


所以对于道德悖论,答案仍然是——无解。我们在观影之初,也许会觉得影片中某些人的所作所为有很多令人诟病之处,但随着边看边思考,又会觉得其实整个程序没有一步不是在合理有序地进行着。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的苦难都来源于人错误的选择,于是我们尝试探索错在哪里,寻找办法纠正。但探索的结果往往却得出这样结论:原本的一切选择都没有错,我们深恶痛疾的丑恶已经是万般无奈下最合理的存在。比起当初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这样的无奈才真的给我带来了深深的绝望。影片尾声,随着我的思绪陷入这样的绝望,那架无人机也飞进了一片无边无尽的阴云。


这部影片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细节把人物表现得非常立体,每个人物既是不同理念的象征,又都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除了直接描述“战场”上每个人的紧张表现,导演更着力刻画他们平常的生活状态。前面说过的Benson将军、Powell上校不再提。美军这边,两个无人机驾驶员进入指挥舱之前也是轻松地聊着生活话题。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几个小角色更是展现出了伟大的人性光辉:死里逃生的肯尼亚当地探员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任务可能没有完成,托人去继续拯救小女孩。就连本来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坐稳反派的恐怖组织士兵,在片刻犹豫后也居然放下机枪决定送小女孩去医院。承接之前的话题,让我进一步想到:也许决策层可以最终抛出解决一切道德悖论的万能方针,但具体执行它们的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拿那个肯尼亚探员来说,在所有参与任务的军事人员里,他根本没有权力参与讨论悖论的是非,但他会尽自己所能行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拼死拯救生命。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让即使知道理性选择最优的我们也并没有义无反顾地选择它。也许这才是对道德悖论最理想的答案吧。

 3 ) 推荐此片的四个理由

所谓的“天空之眼”是指美军的无人机,它能够飞翔在20000英尺的高空观察敌情,并可以携带导弹,如有必要,可以立即给予敌人精准的毁灭性打击。
美英联合追捕一个流窜在非洲的恐怖组织,这个组织的头目里有美国和英国公民。这个追捕行动实施了6年,终于有一天,在各方可靠线报的引导下,由海伦米伦领导的追捕小组将目标锁定在内罗毕一家富商的屋子里。在这个屋子里,恐怖组织正在准备一次大规模的自杀行动。由于情况的特殊性,追捕行动变性为斩首行动……
本片就是关于这次斩首行动的全过程。
推荐本片,理由有三:
1、演职人员
本片是艾伦瑞克曼的遗作。
本片由科林费斯制片。
第79届奥斯卡影后海伦米伦(《女王》)主演。
《绝命毒师》里的小粉也在片中呈现了比《极品飞车》好无数倍的表演。
还有《权力的游戏》里被卡丽熙抛弃,跑来这里当大英帝国外交部长的大熊。

2、专业性
无论是坐镇指挥室的海伦米伦,还是环伺目标的地面部队,以及随时待命投掷炸弹的小粉,他们身上都褪去了演员的光环,展现出十足的军人风范。这不仅仅是说一大堆专业的军用术语,还有他们的神情举止,都俨然参军多年的战士。这种由内而外的专业气息和他们具有可信度的表演让观众时时紧扣心弦。
3、批判性
历史上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多了去,仅上述两项不足以构成推荐本片的理由。本片的亮点在于它无情的嘲讽了英国政府繁冗复杂的授权体系,和谁都不想负责任的踢皮球作风。这一块在本片占据了相当长的片幅,也极其精彩。影片还刻意将其与美国官员进行了对比,嘲讽指数瞬间加倍。
4、人性
没有人性的战争片就是政治宣传片,这种做法在社会主义集权国家的影视作品里较为常见。
本片在人性的展现上,虽然我觉得稍微有些煽情,但也被深深打动。不过本片绝不是简单的煽情,更不会因为要表现人性至上这种在西方影视作品里大行其道的观念而对结局作出明显不符合现实的刻意改变。直面惨痛的结局更具有冲击力。片名《天眼》,也有人在做天在看的意思。
基于以上,我推荐此片。

微信:野评人
20160615 20:06

 4 )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内含剧透)

居然有机会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部电影,已经是非常幸运和惊喜的了。本来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就是“military movie",就是想去看Alan在银幕上最后一次出现的,根本就没有指望自己会对这部电影本身感兴趣,更没有指望自己会喜欢它。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它已经成为了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以前听一个导演说过,只有会让观众出了电影院还想看一次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但是这一次我想持反对意见。这部电影,我短期内不想再看了,因为里面很大一部分都让人的神经绷紧到一种境界,紧张得不行。但是,我觉得它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很值得一看。至于二看,也是值得的,不过要隔一段时间。
<图片1>

这部电影已经远超出了军事电影的范畴。有许多元素让这部电影沉重,饱满——人性。死亡。悲剧。挣扎。道德。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注重点不是军事,不是窃听器,不是恐怖分子,不是无人飞机导弹,而是人性,而是和平,而是这个世界。


电影从卖面包的小女孩开始,也由她结束。唯一不同的是,在电影开头的她还是活生生地、真真实实地在转着呼啦圈,电影结束时她转着呼啦圈微笑着的样子已经成为了阳光里的幻影,一去不返。因为,她死了——被英国军方不得不射向恐怖分子的导弹炸死了。电影片尾她转着呼啦圈的样子多么可爱,多么美好,在阳光的光影里熠熠地闪着光——然而她的结局,却是浑身是血地躺在肯尼亚医院的简陋病床上,父母伏在她身上痛哭失声。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真的。


电影里,由Frank Benson将军和Caroline Powell上尉主导的一方支持的是向恐怖分子碰头的屋子投射导弹,即使那附近有一个无辜的肯尼亚小女孩,导弹有65%的可能带给她致命伤害;另一方,英国一些政府官员和两个飞行员(控制导弹者)反对这个做法,宁愿保全那个女孩的性命而任由恐怖分子离开屋子后到一个购物中心发动自杀式袭击,预计会杀死80多个无辜百姓。这两种非常controversial的决定都不能说对,但也都不能说错(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更加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这就造成了非常棘手的情况。一方面,投射导弹刻不容缓,恐怖分子时刻有可能动身;另一方面,小女孩在导弹轰炸区内无辜地为生计卖着面包。


在政府官员的一方,在小女孩出现在射程内之前,他们就因为对于恐怖分子是要capture还是kill而挣扎。本来的计划是捕获而不是灭口,但是当情形不允许捕获,灭口恐怕是唯一选择。然而,灭口代表着这次行动mission的改变,有可能不符合法律。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官员们几乎无不选择了抛皮球,把决定权交到不同的人手上,从在新加坡的某官员再到在中国乒乓外交的外交部长,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做决定。但是他们错了吗?严格来说,也没有。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人性,让他们有了逃避的愿望。


军方则显得有些冷酷无情,由海伦米勒扮演的女主角Powell上尉一直是施行人物的绝对支持者,最后还让负责预估导弹射程的人把伤害小女孩的几率伪造成45%,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Alan扮演的Benson将军即使有一个和小女孩差不多年纪的女儿,却在这种情况下近乎是毫无人情地选择牺牲小女孩。她们错了吗?绝对没有。80多条性命和1条性命,孰重孰轻?再说从军多年,也见过了无数无辜儿童的死亡,可能即使想做些什么也无能为力了,甚至对无数的悲剧麻木了。但是对于不得不摧残一个无辜的性命,尤其是儿童的性命,他们的内心也无比无奈和难受。整部电影的时间跨度几乎是只有一天,然而当我们看到Benson将军和Powell上尉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震惊——这仅仅发生在一天内吗?在那么多次的紧张局势里,感觉一生的时光都已经过去了。Powell上尉开着车,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窗外的天阴沉、下着雨,雨刮器无奈地刮着,令人感受到切切实实的悲伤和无奈。Benson将军在来到总部前还在商店选给女儿的玩具娃娃,在走进那个要做出艰难决定甚至是气氛剑拔弩张的会议室之前把娃娃递给了助手,然而等到他再次出来,接过娃娃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已经间接杀死了一个无辜的肯尼亚儿童。这么多事情,都改变了。所以,当他的助手递给他娃娃,他发了好一会愣才回过神来接过娃娃。他在临走时对那个时时反对投射导弹的女政府官员说:Never tell a soldier that he doesn't know the cost of the war.是啊,他们都知道战争的代价是什么,但是谁有办法停止它呢?
<图片2>


而那两个飞行员,在上级的命令下不得不执行任务,操控带着导弹的无人机Eye in the Sky(天空之眼)在天上监视恐怖分子的碰头处(这也是影片名Eye in the Sky的出处)。但是从他们额头上冒出的汗,紧皱的眉头和发红的眼眶,甚至是掉下的泪水,就可以看出他们被迫成为杀手的如山般的痛苦和无奈。最后的镜头是他们被要求在12小时内回到总部,他们点点头,然后留给观众两个无奈、疲惫的背影。同时,他们背后的天上飞过一架刚起飞的战斗机(也可能是Eye in the Sky无人机),预示着战火一直不会停歇,那样的悲剧还会再次上演。


没有人真正错了,也没有人真正对了。就像是以前听说过的一个案例,一辆汽车失控,是选择牺牲一个胖子而保护其他六人的性命,还是牺牲六个人保护一个胖子?这几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怎么可能做出选择?不管怎么样,都是一条条生命啊。虽然按理来说,牺牲一条命保全更多性命很有道理,但是凭什么那个人就要失去生命呢?为什么偏偏是他呢?


一个字,难。而他们要做出这么艰难的抉择,要背负任意一种情况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都是因为战争。影片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关于追求和平的话,每个人都是严肃而认真地执行着自己的职责,没有一丁点的抱怨。但是,在他们必须要进行下去的艰难抉择背后,影片里暗藏着一种非常强大的信息——战争,毁灭美好。军方、政府,即使似乎有选择权,但真的对此束手无策。美好起始于人性,也毁灭于人性。恐怖分子无法灭尽,因为他们把他们所做的事业当作人生追求,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在血肉横飞中感到非常自豪——一个人在做可怕的事却丝毫不知道自己错了,多么可怕。而且卖面包小女孩的案例在动荡的国家超过千万例,无数无数的无辜儿童在最美好纯真的年纪里倒在战火里,多么悲伤。我们有时候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有时候就只是一个名字,一则讣告。但是如果真正投身进去,真正感受死者家人撕心裂肺、绝望的悲伤,去看一看小女孩父母看到前半个小时还活蹦乱跳的女儿现在浑身鲜血地停止了呼吸,那种痛苦一定超出想象。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因为那些价值观扭曲了的人。


影片没有选择很大的背景,虽说有英国军方的上校之类的高官参与,影片的背景却仅仅是执行捕获几个要去袭击购物中心的恐怖分子的任务。本来我以为背景会是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一个决定会造成无比巨大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切入点小,反而传达了强大的信息和力量。几个恐怖分子袭击购物中心,代表了更多恐怖分子在世界各地活动,杀害无辜;一个小女孩因战争而死,也代表了更多处在这些动荡地区的儿童和百姓,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个又一个甚至是一批又一批地死去。另一点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悲剧。对于这种背景的电影来说,只有悲剧结局才能折射出最大的力量。对于美好的毁灭,使人心受到震撼和冲击,令人唏嘘和悲伤,更会让人走出影院后陷入沉思、不断回味。然而如果结局是小女孩并没有被炸死,恐怖分子成功被炸死,人们也许更有可能发出一个开心的微笑,这部电影也随之被“一笑而过”了。况且,小女孩的情况在电影之外更糟。也许更多的时候,军方根本不会管、也无法管无辜百姓的性命,更不会为了挽救他们的性命而做出电影中的各种努力。他们不被关注地死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没有人记得他们曾经存在过,除了认识他们,现在在为他们痛哭失声的亲戚朋友。电影可以说是对现实做了一个残酷的揭露。


那个叫做Alia的小女孩,皮肤黑黑的,严格来说并不漂亮。但是她多么质朴可爱呀——我记得她在动荡和贫穷中还学着数学,快乐地转着呼啦圈,很乖地帮妈妈卖面包。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不值得遭受这样的命运。电影在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她转呼啦圈的镜头,和我想象中的严肃的军事题材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不一样,导演和演员的名字都在阳光下出现,非常特别,也非常美好。小女孩的微笑,在光影里烂漫,远离战火和硝烟,一切看上去无比完美和温暖——只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幻象。


不过,还好——感谢这部电影,相信它一定会让人们至少记得,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这么多战火纷飞的地方,充满了像Alia一样的孩子和无辜的百姓在等待着和平,在命运的夹缝中挣扎着寻找希望。即使在那样艰难的生存环境里,他们依然像Alia一样快乐地微笑。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就连那一点微笑都会被夺走。


P.S. 我对这部电影的剧情理解可能和实际有一点出入,因为我对生肉的理解还不是很好,不过我相信大致情节是正确的。
在写完上一段之后我查了查这部电影,今天是上映的第八天,烂番茄指数已经达到95%了。烂番茄链接:rottentomato

 5 ) 天空之眼小知识

纳米金龟子 从《费利普船长》中走出的老朋友,有着迷人牙龈的巴克德·阿巴蒂在影片中以卧底谍报人员的形象出现。他展示了一款比“纳米蜂鸟”体型更小的无人机。这款犹如金龟子般大小的秘密武器足以停在恐怖分子家房梁上监视室内的一举一动。 有着迷人牙龈的巴克德·阿巴蒂在影片中以卧底谍报人员的形象出现 在阿巴蒂控制下,已经停产的索爱xperia play z1i游戏手机命令 “纳米金龟子”完成“展翅飞翔”、“缓慢爬动”、“调整摄像头”等几个动作,犹如监视器的视角也给《天空之眼》营造紧张感带来极大辅助作用。 《天空之眼》中出现的终极武器死神无人机 MQ-9死神无人机 作为《天空之眼》中出现的终极武器,死神无人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小,这款翼展20米的空中“捕食者”能够携带14枚“地狱火”导弹,足以造成巨大的伤害。 美国内华达克里奇空军基地也被标注出现在电影中 美国空军在2007年组建了死神无人机攻击中队,即内华达州克里奇空军基地第142航空攻击机中队,还成立了死神无人机工作组,开始研究战术、训练机组人员并进行实战演练。《天空之眼》的主创非常严谨,介绍配合英国情报机构行动的美国无人机操作小组时,还特意标注出美国内华达克里奇空军基地。 “地狱火”导弹现在可以以极高的精度击中移动目标 “地狱火”导弹 “地狱火”导弹最初设计是一种直升机上使用的陆军武器,空军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种导弹和无人机的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随后,美国陆军迅速发现“地狱火”是一种支援城市地区部队和追捕恐怖分子的出色武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狱火”系列导弹不断改进,现在可以以极高的精度击中移动目标。由于恐怖组织试图保持机动性,目标比较分散,“地狱火”导弹成为对付他们的最好武器,尤其是在希望避免平民大规模伤亡的时候。 海伦·米伦钟爱的GBU-12s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 GBU-12s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 作为一款《天空之眼》中的“隐藏武器”,这款激光制导炸弹只通过钟爱它的指挥官海伦·米伦之口提了一句,这款武器也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制导炸弹,可以搭载在死神无人机上进行发射。 海伦·米伦质问下属“为什么(无人机)只有两把地狱火?还有我要的GBU-12s激光制导导弹呢?”得到的回复是因无人机需要减重所以取消了携带GUB-12s。 这款令海伦·米伦英姿飒爽的军服叫做MTP多地形迷彩服 英军MTP多地形迷彩服 这款令海伦·米伦英姿飒爽的军服叫做MTP迷彩服,根据英国军方的声明来看,这款迷彩服是专门针对阿富汗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设计的,依靠不规则的色块,使人员能够迅速融入周围环境。 在指挥所里的海伦·米伦迷彩服胸口位置还有一枚底色相同的军衔标志,上面皇冠与两颗四角星的组合证明海伦·米伦的军衔为上校。

 6 ) 道德困境下的不能承受之轻

《天空之眼》是Moonlighting Films South Africa,Raindog Films和eOne Productions公司联合制作的战争剧情片。由加文·胡德执导,亚伦·保尔,艾伦·里克曼,海伦·米伦和伊恩·格雷联合主演。该片于2016年3月11日在美国上映,2017年1月1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讲述了一名军事情报官为抓捕一名恐怖分子而指挥无人机轰炸任务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海伦·米伦是片中的主角,她扮演一位铁血娘子,打击恐怖分子的手段非常严厉,而且果断不容抗拒。“斯内普教授”则扮演军方高层,依旧操着大家很熟悉的英式英语。无论是给孩子买礼物的时候,还是在会议中艰难做出决定的时候,艾伦·瑞克曼的表演都十分到位。特别是影片最后,他说“永远不要和一位战士强调战争的残酷性”,更是为影片的基调定性了。出演外交部长的伊恩·格雷,更是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面孔,他在《权力的游戏》和《唐顿庄园》中都扮演过角色,这次他演的外交部长也有很尴尬的戏份,是片中为数不多让人觉得比较轻松的环节。
相比这些老戏骨,“小粉”亚伦·保尔则让人眼前一亮。这次他扮演一位无人机的机长,负责操控无人机发射导弹。在面对无辜平民的时候,这种决定就显得尤为艰难,为此导演也给了“小粉”不少的面部特写,双眼含泪的场面,看得不少女观众都心疼。除了几位英国演员之外,片中的一些非洲演员也都演得相当出色,特别是小女孩的扮演者,纯真无辜,玩耍的烂漫样子,也让影片最后定格的镜头显得格外动人。
精彩的反恐群戏,以天眼视角讲述一场斩首行动中每个人的判断和抉择,拍出了道德困境下的不能承受之轻。没有对或错,真相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

 短评

操,看得我都想冲进去买饼了。

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看的我直想吃面饼 -_-||| (就着这碗主旋律鸡汤)

8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冲着高分拖的,怪我没先做好功课。这种等级的军人会为了一个小女孩而延迟下手,Are You Kidding Me?

11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真的真的很精彩,短短的102分钟观众就一直在被不同的视角观点来代入审视一件可能真的每天就发生在那些地区日常的事情。不同利益的争辩,复杂的政治角力由海伦米伦带领一众演员成功的完成了。前半部分气氛渲染一流,到最后则真的跟着紧张同呼吸。粉粉穿起制服也是又帅又好看,RIP Rickman。

1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太圣母了 妇人之仁 看着着急 (怎么没人关心当地探员的死活?!)

17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推荐

典型的“电车难题”悖论:非常精湛出彩的群像演技,气氛渲染到位,张力十分紧迫。当每个人都在一个环境下做“不得已”的事情时,焦虑才是人的本能。政客考虑政治影响,军人考虑行动得失,操作员唯有服从命令 #美国政客都是“干死丫的” 英国政客都是“我不能负责啊”#

18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节奏和视角切换很流畅,但主题跟《战略特勤组》一样迂。那个是“反恐居然要用刑?”,这个是“导弹居然会误伤平民?”——多新鲜呐。下一步该是“打仗居然要杀人”了吧?——《血战钢锯岭》就要来了。

19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一起看的朋友说,应该叫“推锅之战”。

20分钟前
  • 默音
  • 还行

"小善即大恶,大善即无情"★★★★

25分钟前
  • Q。
  • 推荐

3.5星吧。墙裂建议片名改成《卖大饼的小女孩》,一群踢皮球的圣母婊静等小女孩卖完大饼,都怪老马没有把农村电商深入千家万户,不然小女孩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分分钟卖掉数亿张大饼,大饼连起来都可以绕地球一圈。参考影片《战略特勤组》

28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世间最大的恶莫过于伪善。影片本意无非是想展现西方“文明人”的人性纠结,但效果却恐怕适得其反,观众从中看到的却是西方“文明人”的冷酷和伪善,看完本片你也就能明白和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穆斯林选择自杀式恐怖袭击来对抗西方入侵了。

33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完美反映英美政客对于反恐的不同观念和不同决断/讽刺的是让射杀行动变得复杂的小女孩被编剧塑造成了一个家庭思想先进,不拘于生活大环境学习数学会玩呼啦圈的形象,激发观众的同理心,忍不住想如果小女孩是一个早中晚拜阿拉的设定,不知道观众对她的紧张会不会少一些。

35分钟前
  • Sailor Meow
  • 推荐

剧力惊人,全程屏吸,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反恐行动之中展现政治与人性之间斗争,视角多远,视觉格局也不大,但是故事的广度与深度让其他的反恐片望洋兴叹。

3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i)左派反恐着实太懦弱(ii)官僚之间推来推去被刻画得很好, 有一点yes minister的影子(iii)英国内阁里面的那个女的跟nicola sturgeon一样讨厌(iv)片尾出现"in loving memory of Alan Rickman"字样(v)政治家怕民众在某种程度上也真是悲哀啊(vi)用昂贵的技术去瞻前顾后地打恐怖分子这战争怎么打得赢...

43分钟前
  • lowai
  • 力荐

“网络视频是革命最好的催化剂。”有《逃出德黑兰》的紧张感,《猎杀本拉登》的纪实感,以及《地雷区》的反思,场景不多却好戏连连。

4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精彩的反恐群戏,以天眼视角讲述一场斩首行动中每个人的判断和抉择,拍出了道德困境下的不能承受之轻。没有对或错,真相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最后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Snape教授了,泪奔...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技术上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流泪之类的情节实在太做作了,设想把卖面包的小女孩换成一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托着破碗、沿街乞讨的乞丐,不知道大家还能不能接受这最后一分钟营救并泪如雨下?

54分钟前
  • 东遇西
  • 较差

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出为什么英国的政治搞不好了,弄到了全民公投退欧的这个场面。应该承担责任的人不承担责任,说的好听点是考虑人权,说的不好听是为了自己的位置,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决策模式还怎么和恐怖分子做战,这是战争,这不是打游戏。

55分钟前
  • 梅洛哥
  • 还行

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电影里的美国国务卿来中国还是和中国人打乒乓球。

57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构架简单但探讨深刻,对法律外交等的说教也是做得很足。看到飞鸟和甲虫真的很出戏。恐怖主义最可怕的一点,是让想要对抗它的人也变得和它一样不择手段,我们一起见证了一次“文明”的杀戮。PS: In memory of loving Alan Rickman

1小时前
  • 吃查3000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